王开东:一个老师的影响可以有多大

林先生治学严谨,教学风趣幽默。我曾在回忆文章中谈及老师。先生女儿正是通过那篇文章联系我,世界那么大,世界那么小。

先生女儿在苏州毗邻的一个城市,她说读到我那篇文章非常感动。通过我的文章,她了解到她父亲治学育人的另一面,丰富了父亲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只是父亲走得太早了。我们都有同样的感慨。

同样是这篇文章,当年南京理工大学陈东林教授因此联系我,请我到南京聚会,想要把我调入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吃饭的时候,他把林老师儿子也请过来了。林老师儿子在禄口机场工作。那个晚上,我们一起回忆起林老师讲课的场景。陈教授还现场背诵了我写林老师的那个片段。一个大学教授,随口背诵我网络文章的一个片段,怎不让我深深感动?

往事并不如烟。

林先生女儿问我,有没有她父亲的《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导读》一书?我说没有。因为执教高中,多年来挺忙的,没再关注老师们的学术成果。她说,我给你邮寄一本吧,留作纪念。只是她有点遗憾。因为林先生的印章不在她身边。很快我就收到了先生的遗著。在先生去世多年之后,收到先生的作品,非常感慨,也更倍加珍惜。

于是在这个微雨的黄昏,回忆起先生的一些小事。

一是教书。

林先生身材胖胖的,戴着一个老花眼镜。虽然先生学问精湛,但对现代文学诸多专题并不感冒,每到乏味处,常以匀速直线的声调滑行,于是下面鼾声四起,先生也不以为意。但一旦涉及到爱情,老人家就会劲气十足,两只眼睛像小庙一样,精神都能拧得下来。

犹记得老先生当年把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的三角恋爱,讲得天花乱坠,妙不可言。

另一段掌故就是郁达夫。郁达夫与王映霞的故事,随着郁达夫的求爱信广为人知。后来郁达夫应福建省主席陈仪邀请赴闽一游,把妻子王映霞委托给友人许绍棣照顾。王映霞是绝代佳人,郁达夫心也太大了吧,有这样托朋友照顾妻子的吗?

有趣的是郁达夫在福州天王庙求签。石破天惊,求到的签诗竟然是:

寒风阵阵雨潇潇,

千里行人去路遥。

不是有家归未得,

鸣鸠已占凤凰巢。

郁达夫慌慌张张赶回家,教育厅长“鸣鸠”许绍棣已占凤凰巢,王映霞拒绝与郁达夫同房,郁达夫果然有家归不得。签诗如此神奇,如此诡异,一代文豪如此憋屈。当年的我们被这些故事深深吸引,我们喜欢有血有肉的作家,林老师的课是我们最喜欢上的。

二是抄稿。

那时候投稿都是方格纸手写,投出之后,一般不会退稿。为防万一,作者都要自留底稿。林先生担心自己的字不太清楚,就委托我替他抄写。

我比较听话,抄写不算好看,但十分工整。程老师表扬我,说好像是刻写的一样。她认为,能够把字写得如此工整的人,就应该是一个很自律的人。其实她看错了,嫁我之后后悔不已。我不爱洗脚,常常伪装洗过脚的现场,一点也不自律。洗锅不洗盖,洗碗不洗筷,还屡教不改。

反正林先生就看中我了,让我帮助抄写。记得有一次,我帮林先生抄写一篇探讨徐志摩和林徽因情感的论文。印象中,先生举出林徽因的诗歌《别丢掉》论证林徽因对徐志摩真实的感情。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恳求“别丢掉”什么意思?就是让志摩一如既往,把“过往的热情”留住,把“那真”留住,把当初到山中探望病中自己的那一天记住。至于志摩在黑夜中说过的“那一句”是什么?志摩为何要“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已经没办法证实了,但我们可以猜测。

“你仍得相信”,证明志摩可能怀疑,或许已经不相信了。但林徽因鼓励他,为什么“仍得相信”呢?因为山谷中有那回音。这个“回音”就是“徽因”。对山谷说,山谷会有回音,对我说,我也有“徽因”,我就是徽因。这是很明显的,那就是鼓励志摩,告诉他,我在,一直都在,你不是单恋。I  love 你……

后来我还帮张老师、朱老师等人抄写过文章,我成了学生抄写员。想一想都害怕,只要错了一个字,一张纸就要重写。有时候笔芯漏油,污染了一点,一张纸也要重写。我的急躁性格就这样慢慢磨平了。更重要的是,我在抄写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逻辑关系,辩证说理等等,这些都属于意外的奖赏。

三是阅卷。

印象最深的还有一次林老师约我晚上去他家,让我早点过去吃饭。我不敢去吃饭,早早吃好后准时去了。林老师偷偷问我,可不可以帮他阅卷。我大吃一惊,期末试卷,非同小可。但这绝非林老师躲懒,主要是他眼疾厉害,看不清同学模糊的字迹,而他又极其信任我,所以让我代劳。

先生并不拿出试卷,先给我端出一碗莲子羹。我在先生的逼迫下,把这碗羹吃掉了。师母那天不在家,这碗羹应该就是先生做的。先生家房间不大,记得沙发上铺着针织白色的套子,也许也未必,无端觉得是这样,其他印象就模糊了。

先生拿出试卷,他很细心,评分标准都弄好了。看到试卷,我的心怦怦直跳,如同擂鼓。我告诉先生,我无法独自给自己阅卷,这对其他同学不公平,而且我心里也不安。我让先生坐在我旁边监督,我对照着评分标准,率先批改自己的试卷。

先生非常惊讶,但显然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坐在我身边,看着我对照着标准批改。先生反复说,这地方分扣多了,不应该扣。我说,老师,那可不行,我自己批改,对自己好歹要严格一点,这样才能经得住考验。师生说说话,一份试卷很快就批改完了,我既熟悉了评分标准,又解决了自己评自己的尴尬。

我对老师又提出一个请求。我说,老师,这些人都是我的同学,有的和我走得近,有的和我走得远。如果看见他们的名字,或多或少影响我的判断,我希望把试卷装订起来批改。先生说,哈哈,有道理,你考虑很周到!然后找了一个订书机,把试卷装订好了,我在批,先生给我倒了一杯茶,他戴着老花眼镜在一边看书,其乐融融也。

其实我耍了一个小心眼,今天必须要向老师道歉。我如此苦心经营,不是我高尚,而是为了我们家程老师。她是我同学,又是我女友,我不怕自己多扣分,我宁愿自己扣的分数全加到她头上去。

很快我就批到了她的试卷,娟秀的字迹,漂亮的书法,这个看电影都不去就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啊,果然很厉害。会的写得都对,不会的就直接空着。我在心里骂,你这个傻孩子,空着我也不好给分啊,我太难了。

好在最后有两道客观题。能不扣的我尽量不扣,能给分的我尽量给分,但仍然是有限的。我的原则是,扣分和给分必须能自圆其说,这是我的底线。

最后批改完了,我又对林老师提出一个要求,请他老家人随意抽查几份,看看我批改的精准度。这一步就是杜绝我为了女朋友失去底线。林老师检查了几份,啧啧赞叹,连声说好。

我告别了林老师,一溜烟去找程老师报喜了。我很卑鄙,谎报军情,说我给她加了好几分。本意是讨女人欢心,谁知程老师竟然生气了,而且是真生气。“你怎么这么对我没信心呢?你这是在羞辱我吗?是不是有意识消灭我的自信心?你这样一来,考得差那就是我原本更差,考得好都是你施舍的,岂有此理?”

我目瞪口呆,一头雾水,身心俱疲,也就是在那个晚上,我深刻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在女人面前,男人永远是错的。二是千万不能和女人讲道理,女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讲道理。

四是声援。

95年毕业那年,我因与程老师谈恋爱,双优生和入党在学校的最后考察中被一票否决。年轻气盛的我,给学校书记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说:“如果因为不为人知的原因,我被淘汰了,我无话可说,我尊重校情和潜规则!但如果是因为恋爱,而失去进入组织的机会,我将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无上光荣,我对任何不尊重人性的组织毫无兴趣,并且终身不会加入……”

林先生听说之后,激动得热泪盈眶。在我离校的时候,老先生执意要来送我!先生说,“明年我就要离休了,我为自己卸甲之际,能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高兴。开东啊,人生之路要好好的走,我祝福你们幸福,要多多来信啊!”

我不过就写了一封信,先生何以如此激动?很多年之后,我看到先生女儿的一段文字,这才恍然大悟。“父亲喜欢喝茶看书熬夜备课,或者三五知己聊天。不打牌也不喝酒,但是脾气很大,常常仗义执言,和领导干仗。小时候记得一次领导干部聚在一起喝酒,他这个小老百姓一家五口吃饭都紧张,冲冠一怒跑去掀了领导的酒桌。随后不得已,一家只能调离。正因为他脾气和仗义执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父亲早就发福了,被人拿了叉叉棒卡在脖子上,压着操场跑圈。两个哥哥也被送到乡下,各自逃命。所以老头子最大怨恨就是那段历史,每每饭桌上一说起就要开骂。”

原来林老师在我的身上看到了他的影子,对我的脾气和秉性比较欣赏。我那么鲁莽,不管不顾,撞上南墙也不回头,不自由,毋宁死,在先生的心目中,反而成了小知识分子的骨气。也许正是这一点,才会让先生激赏,并且一定要来给我送别。

遗憾的是,20多年过去了,我因为人生并不如意,纵然时常想起先生的叮嘱,可是很多话又无从说起。竟然从没写信,并且再没回过校园,可是我漂泊在外,从来没有忘记过先生的教诲。当年先生身上的人格特征,以及不妥协世俗的性格,我也从未改变过。这算是对先生的某一种告慰吧。

一直到20周年同学聚会,当我们再次回到校园,当年的先生已经走了四位,天之涯,地之角,恩师半零落。

乔治· 布莱说:“人的确是个场所,仅仅是个场所,精神之流从那里经过和穿越。”生命如同一条河流,林先生的精神的河流,从我们的灵魂的河床中经过和穿越。

在这样的春天,在这样阴雨的天气,读着先生的著作,先生的音容笑貌都在眼前,特别是先生透过眼镜片看过来慈祥的目光,让我心有戚戚焉。怀念学生时代,怀念对我们无限关怀的老师,也怀念那时青涩的我们自己……

(0)

相关推荐

  • 那像雾像雨的眷恋——林徽因《别丢掉》赏析

    那究竟是怎样的一首诗,竟然让一位96岁的老人在吟诵时情难自禁,泪流满面? 在观看<朗读者>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董卿采访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那一期.在采访中,许渊冲先生现场吟诵了一段 ...

  • 清明祭 | 富春七小 魏思恬《清明祭先烈,缅怀郁达夫》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会员"清明祭先烈"活动习作18 清明祭先烈 缅怀郁达夫 富春七小 四年级(3)班 魏思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 清明祭 | 实验虎山 张伊伊《 缅怀郁达夫》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会员"清明祭先烈"活动习作13 缅怀郁达夫 实验小学虎山校区  三(5)班   张伊伊 --题录:4月1日,是郁达夫文学社成立一周年的好日子,我们相约在鹳山-- 郁 ...

  • 清明祭 | 富春三小 戴昱恒《身虽去,精神犹在》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会员"清明祭先烈"活动习作28 身虽去,精神犹在 戴昱恒 富春三小  六(6)班 这一天是一个沉痛的日子--1945年9月17日.那一天,郁达夫先生惨遭日本宪兵杀害 ...

  • 清明祭 | 富春四小 胡雨杨《清明祭先烈 走读郁达夫》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会员"清明祭先烈"活动习作16 清明祭先烈 走读郁达夫 富春四小   四(4) 班    胡雨杨 "梨花雨落恰逢春,杨柳风起正清明."冬去春来, ...

  • 清明祭 | 富春四小 何谐《清明祭先烈,缅怀郁达夫》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会员"清明祭先烈"活动习作24 清明祭先烈 缅怀郁达夫 富春四小  五(7)何谐 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在这个美好的春日里,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来到了郁达夫广场,准备去 ...

  • 王开东:老师何必为难自己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留言. 尊敬的王老师您好,很多年前就知道您的名字,外校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关注您的文章是在三年前,之后您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没有错过,有时候还会重新再看一遍.今天是第一次留言,可能昨天发生 ...

  • 王开东:一个牛校长就是一群牛学校

    有机会参观了曹伦华校长的科技城外国语学校.几所学校看下来,无比震惊.随行的一位朋友说了一席话,我觉得非常经典."中国有比曹校做得更好的校长,也有比曹校更好的资本运营者,但能在这两方面都取得傲 ...

  • 王开东:焦作姚老师的匹夫之怒……

    2020年10月中旬,河南焦作第十七中学教师姚燕燕反映,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职称评选过程中,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 之后当地教育局进行调查,通报表示未发现评审过程中存在违纪违规行为. ...

  • 王开东:一个女人可以流浪多远

    欢迎远道而来深圳读书会的朋友们,在这个烟花三月,我们相聚在碧螺村交流三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先抛砖引玉. 东山碧螺村毛毛雨家的院子 读书的时候,我读过三毛,但比较零星,不够系统.为了这次读书会,程老 ...

  • 王开东:爱在九霄云外的另一个宇宙

    因为一次读书会,最近在看三毛的作品. 三毛的<还给谁>一文,非常短,但很有味道.三毛说,那个人她忘不了.岂止她忘不了,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也觉得有趣. 三毛说,那时候她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 ...

  • 王开东: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老周是我高中同学,我俩同窗三年,复读时又一起打游击.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感情非同小可. 落榜后,我和老周在登云街合租房子,有时候去学校上课,有时候就在租处捋起袖子自己干,俗称打游击. 老周有人格魅 ...

  • 王开东老师以故事为主旋律的生命叙事

    王开东老师以故事为主旋律的生命叙事 (王开东老师正在讲故事,朱任辉老师供图) 人类的精神世界,大多是由故事,尤其是蕴涵营养的故事构成的. 以中国为例,<诗经>风.雅.颂,分别讲述民间.贵族 ...

  • 王开东:一辈子学做老师

    前年国家表彰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个人,基础教育的于漪先生名列其中.于先生当选,实至名归. 中国语文教育界有三老之说,老的语文三老,是叶圣陶.吕叔湘和张志公先生.新语文三老,是于漪.钱梦龙和魏书生老 ...

  • 王开东:天上掉下一个玲妺妹

    这个春节,先是<唐探3>疯狂收割,打破影史一个个记录,但突然间一匹黑马斜刺里杀出,<你好,李焕英>一骑绝尘,把<唐探3>斩落马下. 这个根本不像电影名的电影,排片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