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于书法艺术 精心于培育人才——记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曾道中(作者:梁德新)
倾情于书法艺术 精心于培育人才
——记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曾道中
梁德新
2004年4月25日,书法家曾道中先生应邀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成功人士座谈会暨中华百业英才论坛大会”。在会议期间曾先生受邀请现场表演书法艺术。他写的“我爱中华”四个草书,一挥而成,写得龙飞凤舞、气势磅礴。给人们以高品位的欣赏,博得在场观众的喝彩,很多人向他要名片,题字留念。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中国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中国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其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特点酝酿着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方块构形,灿然于目的姿质又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基础。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且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书法在中国不仅举世同好,千古一风,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友谊的媒介,在东方世界颇有影响,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瞩目。

曾道中,号长乐山人,是我国当今著名的书法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曾经获得过“全国第三届老中青少年文学作品联展”一等奖、“21世纪中国艺术名家名作大展”一等奖、画圣杯画圣奖、“新世纪艺术大展”银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画大展”二等奖等全国大赛50多次。作品获奖并被主办单位收藏。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书画真迹》、《中国学者墨迹选》、《全国老干部诗词书画作品大观》、《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典藏》等50多部大型典集。他先后吸收为中国书画协会会员、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东方中日书画协会会员、等10多个组织的会员。荣获中国著名书法艺术家、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新世纪百杰书法艺术大师等殊荣。
梅花香自苦寒来,曾道中先生今天的成就是他几十年勤学苦练的结晶。今年60岁的曾道中先生,出生在广东省五华县大坝镇的一个贫苦人家。他从小酷爱书法,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字写得好而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经常把他做的作业向学生作示范。他在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下,他对书法艺术产生了兴趣。他看到祠堂的门楹字苍劲漂亮,他便在地板上用火炭仿写。牧牛时在河岸边的沙滩上以树枝代笔练字。1958年全民大闹钢铁,学校抽调了部分老师写宣传标语。那时他读小学,因为他的字写得好老师要他参加写标语。这时他大显身手,跟着老师到显眼的墙壁上写标语口号。他那漂亮的毛笔大字写在大路旁边醒目的墙壁上而引人注目,从此他的字在当地初露头角。从此,本屋各家的春联都由他写。中学阶段他喜欢看书,作文,书法比赛总是名列前矛。他的兴趣爱好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因为家庭贫穷,他高中没毕业辍学在家务农。1965年村干部看他的身体长得健壮,又有文化,送他去参军。在人民解放军这间大学校里他得到锻炼,也学到了知识。他喜欢看书是个“书迷”,会写文章,更喜欢作诗写对联。他的字写得好,常有人求他代写书信。领导慧眼识才,安排他到宣传部门工作。他先后任过文化教员、文书、《解放军日报》通讯员,主管宣传栏等工作。因他工作出色又有组织能力,在海军部队的19年中他由战士到干部,曾任连长7年。1984年中国裁军,他由部队转业到五华县中兴粮所。
字是一个人的面目,“字是门楼书是屋”,一手眉清目秀的字迹,令人神清气爽。由于曾道中先生的毛笔字写得好,经常有亲友和收藏家书请他写匾额、中堂、条幅、对联,有些单位请他去写招牌。每年的春节期间很多人前来他家里请他写的春联。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部队就有人收藏他的作品。
书法是中华的国粹,书法艺术是传统的“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学习书法能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能陶冶人的性情。曾有学者说:“文化的核心是艺术,艺术的核心是书法,故书法可说是文化的核心之核心。”
曾道中先生认识到书法的分量,因此,他钟情于书法艺术,致力于书法研究几十年。他从部队到地方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毛笔字和研究书法。他利用假日泼墨挥毫,最初练习柳公权书体,后临各名家法帖,涉猎米芾、王羲之、魏碑等碑帖,渐渐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下面的两段话是他学习书法艺术的经验和体会。
予结缘书法于少年时,恒以指代笔,虚空习练;后又以几何力学之原理研讨之,取古今名家之长,而自成一体,自成一规,更自成一法;即指腕御笔之园心笔法。(摘自于曾道中编写《楷书字帖》)
我的笔法和字体结构准则与众不同,或正是书法爱好者步入书法殿堂所必须的(摘自于曾道中《名片》里的一段活)
书法艺术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他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共同提高。他常与书法爱好者一起研讨楷、行、草书心得。他书写的行草风格如行云流水,豪放、洒脱潇洒、隽永、灵秀,人们越看越喜爱。他以书画消闲,与文会友。前来拜他为师学写字的人很多,他用字画赠友人。
写一手端正的字,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教育部门一向来都非常重视写字教学。就梅州地区而言,各级学校都会聘请有社会上较有名气的书法家到学校来上书法课。
曾道中先生经常被学校请去上书法课。他的教学有其独到之处。他招收的学生按学习程度来定教学时间,学习时间为1——2个月。他编著有《书法入门歌诀》、《楷书字帖》、《行草书字帖》等学习教材。
1997年,他离开单位专业研究书法艺术及致力于书法教学。从1999年起,他举办青少年书法艺术班,现在他在梅州市文化公园的市广播电台附近开了一间“山人翰墨斋”书画店,用于书法爱好者交流墨宝和传艺授徒。
书法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汉字的结构讲究平衡,书法的基础是先写好毛笔字。他的写字方法与众不同,指腕灵活,从容自然,观看他写字,可说是一种高雅的亨受。他把自己的写字经验编成歌谣。
下面是曾道中先生编著的毛笔字入门歌诀摘录:
园心笔法定园心,全凭指腕用巧劲;上下用指左右腕,指腕灵活臂固定。(摘录《山人笔法》)手指顺序一至五,一顶二勾定笔身,三压四挑专御笔,五辅配合运笔行;枕腕枕肘转悬肘,指腕自然曲到伸,斜行直停挑摇走,指动腕摇定园心。(摘录《毛笔握法》)他还编有钢笔要点,粉笔要点等歌诀指导学生,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跟他学过写字的学生进步快,大部分人都成为学校黑板报专栏的骨干和学校书法比赛的获奖者;有的学生在书法界已露头角,在国家、省、市县书法比赛获奖的学生有几十个,在此不一一介绍;如梅州市东山中学的吴家庆和龙坪小学的熊乐辉同学写的毛笔字,入选《当代中华儿女诗词书画作品集锦》,并获金奖。
曾道中老师的书法自成一体,端庄大方、雍容稳重、严谨萧洒,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有的作品被人高价收藏。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评定,他的作品每平方尺的润价为4000——6000元人民币。现在他设有个人网站,他的作品和个人简介可在网页上查阅。因他的知名度高,有好些人特专程前来拜访他,看他写字或买他的字画。收藏他的作品的单位和个人多,墨迹已流遍海内外。
他经常收到国内外文艺部门邀请他出席会议、采风、讲学、巡迥展出、收藏作品的通知书。2003年他参加香港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展”,2004年年他参加北京“中华成功人士座谈会暨中华百业英才论坛大会”。
在荣誉面前,曾道中老师说:“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精研书艺,培养人才,为国争光”。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的处世哲学。
附:近年曾道中先生的生活是:邀请出席国内有关会议,辅导学生练字,与志同道合的文友座叙。他说,保持身心健康,老人有事做日子快过。
2021年3月9日上午,我在“海云阁”见到曾道中先生。梅州市梅江区碧桂园小区内的“海云阁”是三层楼房占地约一百平方米,地处小区商业街。“海云阁”是个民间博物馆,主人为退休干部何海定先生,馆藏物件以红色文物为主,文物放在二、三层。如今“海云阁”成为碧桂园的娱乐休闲场。有人都会到这里观看文物和座叙。“海云阁”的一层是书法室,近时退休干部王金汉先生每天上午在这里练字、写字;近年他进步大,好些人要他的书法作品;文化部门也给他众多的名誉。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到“海云阁”与王金汉先生座叙交流。
2021年3月9日上午,我与两位书法爱好者郑延丰、梁章到“海云阁”王金汉那里座叙。此时正好人见到了曾道中先生。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们观看了曾道中、蓝新安、张振华、王金汉等书法人士在现场写字,他们还与我们合影留念,中年吃饭后还送有书法作品给我们。

16年前,曾道中先生已是囯内的知名的书法家。广州市《客家风情》杂志由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刊物在国內外公开发行。杂志社要我采访他,《倾情于书法艺术精心于培育人才——记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曾道中》刊载在《客家风情》2005年第2期。文章发表后,曾道中先生的事迹已名扬海内外。为了更好地鼓励曾道中先生继续在书法届耕耘,此文再次在网站播出。
(本文发表在广州市《客家风情》2005年第2期,近时添加有新资料及照片)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梁德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年幼时因诸多原因而生活艰辛坎坷。老三届的中学生,曾参加学生大串联活动。1968年离开学校后,当过农民、村榨糖厂工人,学修家用电器、学修钟表,在福建等地流浪做工。知识和机遇攺变了命运,参加高考后终于圆了读书梦,读了师范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后在中学任教。对文学情有独钟,喜欢看书写作是业余自由撰稿人,在国内的二十余家刊物发表文章约千篇(含网站);编著有《客家乡情》《客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等书8本。曾任中学历史教师、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1998年吸收为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学习文史委员),在职其间兼职及短期借调文化部门。2009年在梅县松南中学退休。受地方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影响,对地方文化和客家文化有兴趣。先后聘为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顾冋、《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2009年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曾邀请参加文化梅州学术研讨会、成都第七届客家学学术研讨会、西安客家学研讨会、赣州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宁化石壁客家论坛等学术研讨会,有学术论文在在华南理工大家客家研究所、嘉应学院、北部湾大学(广西钦州学院)等刊物发表。

编辑:戴颖箐;校对:梁德新
策划:周华景;责编:梁德新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