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41: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意你

高中拓展悦读41

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意你

一、成语积累

侧目而视(心畏惧)

怒目而视(因愤怒)

刮目相看(是景仰)

辨析:侧目而视和怒目而视都有因愤怒而不满地看人的意思。但侧目而视有内心畏惧不敢正视的意思;怒目而视是因愤怒而瞪着眼睛看的意思;刮目相看是因为赞叹。

差强人意(还可以)

尽如人意(全符合)

屡试不爽(无差错)

辨析:这三个成语都有使人满意的意思。但差强人意多用于肯定句,表示比较使人满意;尽如人意多用于否定句,表示完全使人满意;屡试不爽用于肯定句,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察言观色(听言语)

察颜观色(看表情)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观察对方,揣摩对方心意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察言观色是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语来揣摩其心意,而察颜观色是通过观察对方的神色来揣摩其心意。

二、古韵寻音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

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译文】

西风萧瑟,溪桥边树枝头的枯叶被吹得零落纷飞,菊花也垂首自哀,尽显秋的荒凉。风尘满身,前路漫漫,何处归程。坐骑蹄踏寒露,远处晨鸡报晓,天际淡然月影,身处荒村陌路,满怀孤寂。

仕途坎坷,身心疲惫,十年后的故地重游竟有如此多的感慨,暂且饮尽杯中离别的酒,君莫窃喜,君不见六朝奢华也终付与一江流水,万千感慨尽因暮色天涯。

【鉴赏】

词的上片是一幅荒村行路图,用的是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深秋,鸡声叫了,冷冷的月光还没有褪去,西风吹落了枝头的枯叶,路边羞答答开着的菊花透露出一丝秋意,时候尚早,却已有人骑着马,踏着晨露,行走在寂寥的荒村路上。这行客便是张榘。

“秋在黄花羞涩处”,“羞涩”两字极妙。古代的词人描写黄花的很多,或比作傲霜的勇士,或比作受欺的弱女,比作愁苦的象征,或当作悠闲的陪衬,惟独张榘用“羞涩”两字来形容,既写出此黄花经过一夜浓霜摧打,尚未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的羞愤苦涩的心情。另外一层含义是傲霜独开的菊花在一夜的摧打之后也不免“羞涩”,花犹如此,人何以堪!张榘的“秋在黄花羞涩处”,其高度的艺术性正在于语意新颖,使黄花的描写与主人公的心理相一致。

“满袖尘埃”句是全词的张本。由此而有“羞涩”,而有匹马晓行,而有无限感慨。“马蹄”三句,将几个各不相干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图画。这三句在节奏安排上更有巧妙之处: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两字一顿,十三个字构成均衡的、没有起伏的七个音节,恰好符合词人独自骑马,“的得,的得”行进在荒凉山路上的单调呆板的节奏的心绪。

如果说,上片主要是写景,那么,下片主要是言情。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下片则是词人到达陈氏山居之后所发的感慨。时隔十载,旧地逡巡,风物如故,然物是人非,怎能不引起“身名都被儒冠误”的强烈感慨!这里词人借杜甫的诗意来表明自己的遭遇心情,并进一步说“身”与“名”都被儒冠所误,足见愤慨之深!

“且尽清樽”与上片“推不去”相呼应,表现出作者无可奈何,以酒解忧,聊以自慰的情态。“公莫舞”之“公”,乃指官场得势者,其含义与辛弃疾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相同。只不过词人不用玉环、飞燕事,而用“六朝旧事”来比喻。

六朝共同的特点是统治者奢侈腐化、醉生梦死,因而一个个国运不长,相继灭亡。南宋的情况与六朝相似,词人似乎已预感到了它将重蹈六朝覆辙的历史命运,因而在这里借咏史抒发时事之感。这正是无数文人士大夫在六朝旧都——南京极易生出的感慨。所以“万感天涯暮”,不仅指从清晨到日暮的时间的流逝,而且包括了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对那些官场一时得意的小人的讽刺警告,对国家命运以及个人前途的忧虑担心,以及对自己被“儒冠误”的无言的哀叹。这里,词人用“六”“一”“万”几个数字,反复盘旋,层层深入,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将万感交集的复杂思想感情生动地表露了出来。

这首词的用韵也有特色,“树、处、去、路、误、许、舞、暮”用上去声字押韵,有一种“促而未舒,往而不返”的声情,再加上《青玉案》词调的句法结构和谐少,拗怒多,使全词悲愤慷慨的情绪,有更强烈的感染力。

“学而优则仕”,数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大都遵奉这一人生准则,在艰难的仕途上苦苦跋涉。由于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理想,所以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对做官总是趋之若鹜而甘愿在宦海中浮沉。张榘的这首词便表达出了对官场的厌倦,希望及时超拔出来。  

三、热点时评

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

                楼宇烈《北京日报》

  中医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是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不能把中医视为单纯的疾病医学,它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是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实际上,中医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我们将其内涵阐发出来,才能够真正了解其深刻的价值意义。

中医的第一个含义:上、中、下的“中”

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而且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讲,“中医”是治人的,而不是治病的。换言之,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看“病”。如果仅仅看病、治病,那便是下医。同时,把握了医道的精髓,还可以去治人,也可以去治国。中医的这层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如今学了医就只能去看病。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中医需要把握道的根本精神,否则只会沦为囿于成规、定法的“下医”。所以,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中医治人。

中医的第二个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

  《汉书·艺文志》中有一句话:“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病不治,才能得到中医。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有病不治,就是说不治已病。因此,中医不是治已病的,是治未病的。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历史上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因医术高超被奉为“神医”,然而,扁鹊自认为自己医术并不高明,因为只是治“已病”,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让人不生病。所以中医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最好还是不要生病。

中医的第三个含义:不能依赖药物,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

  清代学者钱大昭在注释《汉书·艺文志》时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他是说,到今天为止,吴地的人仍以不服药为中医。中医不是以服药为主的理念可能在清代相当盛行。曾国藩的儿子身体比较虚弱,他在家书里告诉儿子:“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病要以'不药’二字为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药就不用,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这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良医十个人里面能够治好八个人就不错,庸医十个人里面有八九个会让他给治死。因此,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这是清代的理念。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流派有七项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即能不动手术的尽量不动,能不吃药的尽量不吃,要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其实,在中医里早就有这样的理念了。当然,但凡事情都不能绝对化,需要用药时还是要用药,但不能依赖药物,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

中医的第四个含义:讲究“中正平和”

  这跟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致的:生命不是造物主或神创造出来的,生命是天地之气达到和谐状态而产生的。因此,每个生命都是天地之和气而生的。生命因“和”而生,那么怎样维持其生命力呢?也是要靠“和”。中医用“中”的概念来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生命因中正平和而产生、延续,这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中正平和”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不是固定式的,而是“动态”的、“变易”的。因此,中国人必然强调一个“中”,或说“中和”“中庸”。就是要把握一个分寸,把握一个度,但是这个度不是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地域的变化而变化的。“中”是一个不变的原则,但是这个原则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里面,是要发生变化的,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我们要“致中和”。中国哲学很重要的特点,并不是仅仅确定某一个事情的一种性质或者一种特征,而更在讲这些性质互相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之间的一种转换,所以非常强调一个“中”,还强调一个“时”。中国哲学里面讲的“时”,含义既包括时间也包括空间,是指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来调整“中”的原则,这些都是中医的诊断治疗或者预防的根本原则。

中医离不开中国整体的文化和哲学,中国的整体的文化和哲学也离不开中医。中医在实践中的运用,尤其在养生这个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提升和升华。同时,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的加深和扩展,往往伴随着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的深化。所以,中医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

关键信息(原点):

我的联想(旧知):

我的想象(发现):

四、美文品读

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意你

佚名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20岁时的人,会顾虑旁人对自己的看法;40岁时的人,已经不理会别人对自己的想法;60岁时的人,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自己。”  
  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意你。真正在意你的人,往往是爱你的人。而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爱你的人并不会太多。因此,你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只要在意真正爱你的人对你的看法就可以了。  
  事实上,不是真正爱你的人对你说过什么,对方很快就忘记了,而你却常常记着,特别是赞美自己和批评自己的话。赞美自己的话可以带来开心,这种在意倒还有些必要。但在意批评的话,难免会给自己带来糟糕的心情,这就很不值得了。  
  有一位学生,是学校里大家公认的“歌星”,无论多么高难度的歌曲,经他的嘴一唱,总是变得轻松动听。  
  有一次,学校举办歌咏大赛,他连预选赛都没有参加,就被班主任直接保送进了决赛现场。但是,由于精神紧张,他在比赛中完全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得了最后一名。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了,他还在因此而郁郁寡欢。他一遍遍地到班主任那里去解释:“我那天有点感冒了,嗓子哑了,否则,我一定能取得名次的。”  
  老师安慰他:“没有关系,我相信你!”  
  可是他仍然见了老师就提这件事情,把老师搞得恨不能远远地躲开他。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太在意自己的感觉了,把自己搞得敏感兮兮的。有些人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惹得路人哈哈大笑,摔跤者在尴尬之下,还会认为全天下的人都在看着自己出丑。但是,若我们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种事只是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甚至于他们在哈哈一笑之后,就早已经抛诸脑后了,只有当事人还执著于心,没能放下!  
  真正爱你的人,才会把你的一举一动都放在心上,他们会为你的快乐而快乐,为你的悲伤而悲伤。但真正爱你的人,肯定不会嘲笑你的丑态,不会看不起你的缺点,他们只会鼓励和支持你!  
  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意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并没有多少时间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我们身上,无论我们是出彩还是出丑了。认清了这一点,也许你就能“放下”心中的包袱,轻松地享受生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