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9期 ||《诗经》课堂:周南·麟之趾/薛红诵读/闻天语赏析

美丽小语:

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麟即麒麟,是古时传说神兽、瑞兽。麒麟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据记载,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

解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据《春秋》记载:“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左传》记:“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详,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据说孔子对此事高度重视,为之落泪、做歌,表示“吾道穷矣”。此《麟之趾》一诗,有人猜测可能就是孔子《获麟歌》,但没有证据。

麒麟是古代的神兽,据说它的出现是祥瑞的征兆。麒麟的出现还得从山海经说起,山海经是我国的古代最早的一部地理类著作,里面记载了许多人神、鬼怪和动物。古书记载麒麟的出现,是表明一种民众对麒麟期待和向往。麒麟在儒家的看法中,被赋予了吉祥太平、政治清明的向征。

原文:

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⑴麟: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

⑵趾:足,指麒麟的蹄。

(3)振振(zhēn):诚实仁厚的样子。

(4)公子:公爵之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5)于(xū):通“吁”,感叹词。于嗟:赞叹的声音。

(6)定:通“顁(dìng)”,即额头。

(6)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

(7)公族:公侯同祖的子孙。

译文

麒麟的脚啊,

如同仁义的好公子。

我用麒麟赞美你!

麒麟的额头啊,

如同宽厚的公子。

我用麒麟赞美你!

麒麟的尖角啊,

如同善良的公子。

我用麒麟赞美你!

天语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诗。全诗三章,每章三句。以物起兴、以物喻人。由麒麟的脚,赞到麒麟的额头,到麒麟的角,由下向上进行赞美,是以神兽来喻人反复赞美眼前的麒麟、也许是眼前的公子形象,不断交替闪现,而最后一句的“于嗟麟兮”赞美之声不断激扬的回荡。

全诗按照亲疏关系排列。先公子、再公姓、再公族。诗中的公子是公爵之子,公姓是诸侯之子,公子之孙为公姓。公族是公侯同祖的子孙。周时分五个等级,公、候、伯、子、男。周时鲁、卫、晋、郑、曹、蔡以至吴全是姬姓。鲁为周公之后,晋为唐叔之后,吴这太伯之后,各为一族,这就是大宗。以祖父之字为氏,是小宗的族。以麒麟为题,麒麟是古时的吉祥的神兽。因此,笔者猜想也许是在某个节日或是在某个重大的吉庆事件上的祝贺之词。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也就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

首章以“麟之趾起兴,”引出赞叹的“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公子,在绿草如荫之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唱响了短短的诗行。

二、三两章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每章只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麒麟的脚,赞到麒麟的额头,麒麟的角,由下向上进行赞美,是对神兽麒麟赞美的复沓;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心中更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两相交融,经过了重章叠沓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热烈的兴奋的激昂回荡的诗情画意景象。

此诗以麒喻人,祝贺诸候家多子多孙,且子孙品德高尚,如同麒麟。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如此三章回旋往复,反覆唱叹,通过视觉意象与听觉效果的交汇,所营造出一种兴奋、热烈的诗情画意。

天语小诗:

为《周南·麟之趾作诗

文:闻天语

远处的歌声

如夜莺齐鸣

黎明的晨雾

唤醒心中的跳动

我在虚无中

几度向诗中回眸

琴声荡漾

在指尖轻轻

绕起了万丈光芒

采着东方的想像

让汉字在层云中

充满鹤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