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林生斌三个字的背后,我看到了乌央乌央的巨婴。

我们都不是灵魂的鉴定师,对吗?——六神磊磊

当我们都学会说聪明话之后,语言中的真实,就隐往更深处去了。

我很少关心别人的私生活,因为作为外人,我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

况且别人私生活层面的事,存在很多信息的不对称,很多局外人看不清的罗生门,清官都难断家务事,外人就更不行了。

这涉及一个人的教养以及理性。

无论现在林生斌身上有多少槽点,当年就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这个忠贞的人设是多数人推上去的,到现在也是这群人推倒的。

“林生斌”三个字,真是被网友“打造”成十恶不赦的“IP”,到底是林生斌人性恶,还是网友现在臆想出来的躯壳恶?

巨婴的特质,热衷划分好人与坏人,要么造神要么造鬼;

视而不见光明与暗黑并存的真实的人性。

什么是巨婴呢?

简单而言就是明明身体上已经成年,但仍然还是保持着婴儿的心性,是没有完全挣脱脐带的大人。

人在婴儿时期会有一种“我即世界”的感觉,只要我哭,就会有吃的,只要我想要一切,就会有一切。

巨婴们拒绝长大,仍然把认为世界的一切都应该是围着我转的,我主宰着这一切,把想象当成现实,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处于一种“全能自恋”的心理状态,他们希望掌控一切,如果事情脱离了自己的控制,就会充满焦虑,暴怒发狂。

在全网骂声下,还是有些“人间清醒”的人: “人们擅长造神,也擅长毁神,说的就是现在骂林生斌的网友。

你们自己鼓励他开始新生活,怎么现在就变脸了?!”

甚至全盘否认他也是杭州保姆纵火案最初的受害者,否认他在痛失妻子与三个孩子时的痛苦,否认他当初维权的合理性。

一夜之间家破人亡,痛失挚爱、爱子爱女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林爸爸瞬间成为全网关注的对象。

更新的微博,回忆逝者生前的小事。

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公民,林爸爸希望以这种方式唤起群众的同情心,以惩治凶手,为逝者讨回公道。

他做公益,成立基金,希望帮助到和他一样的人。

然而,随着关注度的提升,评论区呈现两边倒的趋势,有的网友认为林爸爸消费死者,一切的呼声始于他幕后的营销团队。

而有的网友认为这是跌落在痛苦里的受害者的呐喊。

单纯善良的人们的逻辑是,既然如此深情,既然如此无可替代,既然满世界宣扬自己对于亡妻亡女的思念是如此的刻骨铭心,甚至变成自己营销的利器,不要说一生一世,至少十年八年都会是孑然一身,拒绝任何女人的红袖添香,本能的抗拒任何其他异性温柔的入侵。
许多人被自己的思维逻辑脑补出来的剧情所感动,很多善良的网友在他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为成全了这世上多了一个现代版生死绝恋的凄美爱情故事,却未曾想或许是助纣为虐。

为一个现代版的潘金莲或者陈世美的狗血故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民的愤怒来自于此,善良被利用、深情被伪造、肮脏被掩埋,我们都想替四年前的无辜女人和孩子们在这已经没有她们存在的人世间讨个公道!

人性是极其极其复杂的,千万不要忘了这一点。

现实点,不要梦想着死后你依然会是别人心里的不可替代。

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生命一旦完结,有条件的父母会高龄再拼个孩子,伴侣会另娶,孩子会有自己的人生,朋友会有很多其他朋友。

消失的只有你自己。

我们首先需要弄清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人设的根源,到底是被我们的需求所催生的,还是说,我们其实是被投喂的?

人设是源自我们的需求,还是一种第三方的供应?我个人更倾向于前者,是我们的需求催生的。我们需要人设。我们相信某个立场,颂扬某个崇高者,制造某种整齐划一的感动,而这背后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也同样可以称之为“人设”。

发生在别人身上,他就要求人家尽善尽美,稍有一点不如他们意就迅速占领道德高地,但要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马上就是一副我弱我有理的嘴脸,任何过错都可以被原谅。

如此双标,看得人实在是叹为观止。

每一个明星都有一个自己的人设,这个人设要突出,要和别人不一样,一样的话要比别人更极致。

为了塑造、维护、强化这个人设,就要压抑不符合这个人设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于是,分裂必然在内心发生。

当我们嘲笑偶像的人设崩塌时,却没有人能逃得掉生活中的“人设”,因为你很难不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

“做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巨大的勇气。

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人设”都是一种保护色,一个安全地带,我们小心翼翼地躲在里面,为了让自己的日子更好过些。

能够不在乎“人设”,真正做自己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多

我们也看到太多明星人设崩塌的案例了。

很多人总是顾着关心别人的喜怒哀乐,却不去体会自己每天也背负着各种人设前行。

人设这个概念相当心理学中的人格面具。

心理学家荣格在《原始意向和集体无意识》一书中写道: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所采用的方式对付世界体系。

人格面具在人的成长经历中,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如果一个人过分沉迷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当中,这相当于他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因此,这个人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

像这样完全臣服于自己的人格面具之下的人,就会越来越背离自己的天性,以至于每天生活在一种高压状态中。

同时给大家普及一个“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相应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符。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原因在于“标签”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无论这个标签是“好”还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认识的自我认同”都有着强烈的影响。

有的时候,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恰恰是使其向“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

如果被贴上的是积极的标签,那么所产生的影响就是正面的;如果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产生的影响就是负面的。

任何东西都有标签,人、物件、文字,不论抽象还是具象,拥有标签就有了通往组织的捷径。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标签可以理解为简短的介绍,对人设有着解释说明的作用。

为什么人设终将崩塌呢?

这就跟爱情终会走入坟墓一样:

刚开始的时候,卿卿我我,恨不得给予对方全世界,都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时间长了,双方身上的各种小毛病就会冒出头来,扮演最佳恋人的耐性也渐渐消磨;

我们都在时间的洗练下,回归凡人,回归我们自己本身。

把一个人捧上神坛或者打下地狱,都不应该。

让他回归普通人的生活,对他和我们,或许都是最好的安排。

回到自己:标签之外,才是真实的伴侣

一般来说,越期待伴侣拥有某种功能,越容易对伴侣失望。

女人,希望男人是爸爸,是哥哥,是朋友,是安全感,是避风港,是拿得出手的体面。

男人,希望女人是母亲,是女儿,是随从,是红颜知己,是照顾者,是自己的面子。

当你很清楚在关系里要什么的时候,你需要提醒自己:我是不是正在将一个爱人,一个伴侣变成一个“机器”,希望ta实现我想要的全部功能?

当你在另一半身上贴满了标签和要求,哪里还能找到包容、接纳、理解、体谅这些发展爱的特质呢?

于是,我们得到的爱情和给出的爱情,都越来越少了。

柴静曾说:“永远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恶,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如果有,那就是免费赠送的体重,还有岁月逐渐增长的年龄。

如果说这件事对我们有启示的话,大概就是不要认为人性就是恶的,也不要认为人性就是善的,对于人性,保持敬畏之心。

有的人非常重视坦诚,我们都不同程度的重视坦诚,同时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而另一些人更加重视友善,而不是坦诚,因为坦诚有时候也很残忍,所以有时候他们会说谎。

圣人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你我都不是圣人,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要保持思维的独立性。

不人云亦云,是人性最大的善。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