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中华民国史 《思想的转变:从改良运动到五四运动, 1895至1920年》笔记戊篇

(0)

相关推荐

  • 孔孟之道只适合于盛世,在乱世就是自废武功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出现了很多种文化流派,比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这些文化流派可以说各有千秋,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人的智慧,都曾经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展现出其流派的优越性,但可惜大都昙花 ...

  • 剑桥中华民国史 《思想的转变:从改良运动到五四运动, 1895至1920年》笔记伯篇

    在中国思想史上, 1898年和1919年,通常被认为是与儒家文化价值观决定的两个分水里. 1898年的改良运动,是在天子门前的文员志士,企图变革政治制度的一次尝试.这场运动,开始是作为对1895年甲午 ...

  • 《剑桥中华民国史之次要传统的中国沿海》笔记

    农业-官僚政治占支配地位的内陆,多数人的主导秩序特征是:帝国的君主政体,是"构成秩序的道德中心",儒家三纲(忠君.孝父.敬夫)作为社会秩序的原则.中国能长期团结为一个国家,是依赖于 ...

  • 《剑桥中华民国史之经济趋势》笔记伯篇

    从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的中国经济史,没有经济总量增长量趋于持续起飞的形势,也没有可能因经济的增长而带来个人福祉利益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仅是勉强维持生计.有关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和资 ...

  • 《剑桥中华民国史之经济趋势》笔记仲篇

    1912年至1949年结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自传统部门产量的增长,而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在洋货进口和国内工厂生产增长的情况下,手工业生产的命运决定于两个因素:1.进口货和工厂产品的结构.2.总需求的 ...

  • 《剑桥中华民国史之经济趋势》笔记叔篇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也基本上是农业经济.农业是以作物产品为主,而其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在民国时代的40年中,就各个农户或各个地区和地方而言,农产品年产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气候.自然灾害.破坏性的战争 ...

  • 《剑桥中华民国史之经济趋势》笔记季篇

    在整个民国时期运输的发展,始终是中国经济最弱的一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怡和洋行和其他外国未经清政府许可修建的,从吴淞到上海场15公里,1876年通车,因受到官方和地方的强烈反对,被清政府收买后拆毁. ...

  • 剑桥中华民国史 _《外国在华势力》笔记上篇

    民国初期,外国势力就在中国扎下了根表现在以下的方面:领土,人员,条约规定,外国单方面所取得的权利,以及武装力量外交,宗教,商务,新闻机构,海盗般的冒险活动与种族歧视的态度. 在19世纪后半期,列强虽打 ...

  • 剑桥中华民国史 《外国在华势力》笔记中篇

    外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共5处,其是1898年列强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和战略基地,强行租占中国的五块领土:一.面积共552平方公里的山东胶州湾及周围的土地,在1898年3月被德国强行租占,租期为99年.二.1 ...

  • 剑桥中华民国史 《外国在华势力》笔记叔篇

    在治外法权和不平等条约制度下,北京的公使团和在条约港口领事馆属员,可以认为是中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具有对在华外国侨民进行民事裁决和刑事审判的特权.每当外国侨民的地位和利益受到中国政府的某项措施影响时,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