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 _《外国在华势力》笔记上篇
相关推荐
-
近代史不平等条约的对比
条约<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g ...
-
【历史期末复习】第一单元必背知识点汇总暨微课视频
虎门销烟的意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统治者清政府太过于腐朽无能了,它统治下 ...
-
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三大不平等条约的异同
一.近代三大不平等条约的异同 1.<南京条约> 也叫<江宁条约><万国合约>,签订于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大清帝国战败之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鸦片 ...
-
《八佰》观后感,吾辈当自强,不复当年辱
由管虎导演,王千源.姜武.郑恺.张译等人主演的电影<八佰>正在热映,电影以真实事件改编. 事情要从1937年8月13日说起,当时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三事变& ...
-
大辽河口在屈辱中走向世界
大辽河口在屈辱中走向世界 佟伟 1858年是清政府最憋屈的一年,以咸丰皇帝为首的爱新觉罗皇族越来越感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心里拔凉拔凉的.因为紫禁城上空一片血色迷雾.迷雾的一端,与其武力对抗的太平天国 ...
-
剑桥中华民国史 《外国在华势力》笔记中篇
外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共5处,其是1898年列强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和战略基地,强行租占中国的五块领土:一.面积共552平方公里的山东胶州湾及周围的土地,在1898年3月被德国强行租占,租期为99年.二.1 ...
-
剑桥中华民国史 《外国在华势力》笔记叔篇
在治外法权和不平等条约制度下,北京的公使团和在条约港口领事馆属员,可以认为是中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具有对在华外国侨民进行民事裁决和刑事审判的特权.每当外国侨民的地位和利益受到中国政府的某项措施影响时,公 ...
-
剑桥中华民国史 《外国在华势力》笔记季篇
外国势力在华的任务在中国政府的三个部门有明显的作用,这三个部门是:海关.盐务和邮政:这些人形式上隶属于中国当局,但许多方面是在外国人的领导下,并在许多外国人担任副职的情况下,行使实际上的自主权.到18 ...
-
《剑桥中华民国史之次要传统的中国沿海》笔记
农业-官僚政治占支配地位的内陆,多数人的主导秩序特征是:帝国的君主政体,是"构成秩序的道德中心",儒家三纲(忠君.孝父.敬夫)作为社会秩序的原则.中国能长期团结为一个国家,是依赖于 ...
-
《剑桥中华民国史之经济趋势》笔记伯篇
从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的中国经济史,没有经济总量增长量趋于持续起飞的形势,也没有可能因经济的增长而带来个人福祉利益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仅是勉强维持生计.有关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和资 ...
-
《剑桥中华民国史之经济趋势》笔记仲篇
1912年至1949年结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自传统部门产量的增长,而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在洋货进口和国内工厂生产增长的情况下,手工业生产的命运决定于两个因素:1.进口货和工厂产品的结构.2.总需求的 ...
-
《剑桥中华民国史之经济趋势》笔记叔篇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也基本上是农业经济.农业是以作物产品为主,而其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在民国时代的40年中,就各个农户或各个地区和地方而言,农产品年产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气候.自然灾害.破坏性的战争 ...
-
《剑桥中华民国史之经济趋势》笔记季篇
在整个民国时期运输的发展,始终是中国经济最弱的一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怡和洋行和其他外国未经清政府许可修建的,从吴淞到上海场15公里,1876年通车,因受到官方和地方的强烈反对,被清政府收买后拆毁. ...
-
剑桥中华民国史 《思想的转变:从改良运动到五四运动, 1895至1920年》笔记伯篇
在中国思想史上, 1898年和1919年,通常被认为是与儒家文化价值观决定的两个分水里. 1898年的改良运动,是在天子门前的文员志士,企图变革政治制度的一次尝试.这场运动,开始是作为对1895年甲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