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神圣的大学

樊锦诗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最终走进神圣的大学——北大。这些教育一一浸染了她。她独自一人来到北大报到。因开学时间的推迟,她没的收到通知,晚上她睡木板上,结果发高烧。人生地疏,只能硬撑。没有半句怨言,也没有哭鼻子。放在今天,这事儿都不敢想像。现在的孩子都太过娇贵了,父母保护的太好了。

我记得我读师范的时,是90年代初,学生报到都是父母送的。当时我们班就有一个同学,一个女同学,长得非常秀气漂亮的一个女同学,她一个人大包小包扛着、拎着来了。人高马大的男同学都羞死了,文弱漂亮女孩子也可以很英雄。

樊锦诗老师在回忆她的大学时代时,我能感觉到她依然心潮澎湃,那是她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管外面是什么样的运动,北大的校园始终沉浸在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之中。这是一个学校在动荡时代中的定力,担当和职责。每个北大学子始终洋溢着为共和国现代化建设而奉献的热情,他们毫不怀疑的自信,一个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时代正在走来,在这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刻苦学习,努力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年轻人对时代的一种敏感度,及对一个时代负有的自觉自豪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朴实无华。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去奉献,奉献就是价值,而并不是索取。

时代在发展,我现在身边很多年轻人,他们大学出来之后,所有的愿望重点基本上都落在考公务员上。太过单一了。我不是批评现在的年轻人,这也是时代造成的。现代人的生存成本太高了,让绝大数年轻人不得不先考虑到“安定”。只是年轻人多元化的选择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生机。

北大之所以是一个学术的圣地,就是大师云集,群星闪耀。回顾当下,很多家长会挖空心思拼尽全力的去择校。真的无可厚非。他们无非想送孩子一个氛围更好的学校,遇见更好的老师,将来有更大的可能性。只是有时候这种需求,进入到了一种非正常的竞争状态,就显得有点病态的疯狂。但它真的存在着,就不能无视。正如樊锦诗在去北大的前夕,她的爸爸就跟她有过一次长谈,她的爸爸说:你考上了北大,未来人生将会是另外的一个天地,你将会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北大大师云集,学生出类拔萃。学生可以接触不同治学风格的老师,最大限度的吸收不同老师的长处,学生在主要受某个教师的影响的同时,也可以吸收其他教师的长处,这有利于培养人才的健全的教学格局和学术生态。一个学生一辈子能遇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就是极其幸运的。何况北大是群星闪耀。

北大文理交融,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对于多元的中国文化,新的现代文化,西方文化并存,鼓励学生培养一种开阔的世界视野。每个大学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为社会培养时代型人才。学校担负着时代的责任。做学校应该做的事。回过来看看当下的学校教育,活动太过丰富和频繁,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好好的教书学习。弄得学生和老师都有点心浮气躁。学校不够清静,也是蛮可怕的。有的学校也一门心思拼分数,也弄得师生一身疲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老师的重要性,樊锦诗老师在这里面着重回忆了他的两位恩师。我小学的时候遇见一个班主任。她非常的现代,敢做,敢创新。星期六她带着我们一起春游,包饺子,中秋节赏月联欢会。别的班的老师都是不会这么做的。给写的好作文分是100+2.100+5。这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爱上作文课。也影响到我喜欢码字。她发现我画画蛮好,特地领我去拜了一个师傅。这也帮助我后来成为一个美术老师成为一种可能。我一直很感念这位老师。

关注

扫描二维码

若喜欢~~~~

(0)

相关推荐

  • 记者节:写给那些有新闻梦想的同学

    作为一名高级记者,每到记者节我都会写一些文字,以此缅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记者岁月.此时,也令我想起不久前的一幕:上个月我在新浪微博上收到一位同学的私信,邀请我到湖南农业大学为该校的人文讲坛作一场讲座,我 ...

  • 亿咸中:中学时代的苦与乐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中学时代的苦与乐 作者  王会筱 1959年夏,我由华县四完小(即现在的杏林小学)考入咸 ...

  • 超级升学名校,中考进不去,一样能考985大学

    广东中考已经落幕,高考的录取分数线也出来了.我就顺便把这两件事串在一起讲. 绝大多数每个学生和家长都想进入下面这些超级升学名校,因为这基本上意味着接近100%概率考上本科,可能30%以上概率考上985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人生之初

    2020,我领了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来领读.不是因为读过,也不是因为了解樊锦诗:因为"敦煌"--神秘,因为"书名"--安心. 之前领读都惴惴不安,现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是我的宿命

    第三章的主角依然是樊锦诗老师.而第四章她悄悄隐退,把整个敦煌的历史推到了读者眼前. 樊锦诗老师与敦煌的缘分始于一篇关于莫高窟的课文.正因这篇课文,她对任何有关敦煌的信息都上了心.加上常书鸿,段文杰这些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按理,这次应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第四章内容<千年莫高窟>的读书笔记.只是我觉得那章有些"乱",主要是我理解上欠缺.莫高窟的历史我将从另外的途径,另一种方式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风雨飘摇的日子

    樊锦诗几次提到"宿命",我感觉是他们那一代敦煌人,在逆境之下随遇而安的坦然,也是遭遇各种生活坎坷的妥协.樊锦诗,一个江南的女子,远离亲人独自在苍茫的戈壁之中生活,工作,其艰苦非常人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春风化士润心田

    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把这本书刷完了.不是因为书的精彩让我欲罢不能.而是我想尽快的看完像报告一样严肃认真的文字.虽然明白这些报告型的文字里蕴含着敦煌的真材实料及它的曲折的发展轨迹.只是我这个感性的人,面对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及保护

    <敦煌石窟艺术>这一章读得更累,对于感性的我来说,写的没感情也没艺术,与段文杰写的<佛在敦煌>中的"石窟艺术"相比,相去甚远.就像一个老先生自顾自的讲课,下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非你所愿时

    合上<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翻转在我脑海里的不是这本书写了什么,而是如何对待这本书的问题.当一本书并不是你所期待的样子,你该怎么办? 敦煌--令人神往的之地:樊锦诗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q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顾春芳 这是一本口述自传,是基于几十个小时的访谈记录,又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经历了4年时间写成的,内容面非常广,不过语言始终非常平实,有如听一个80岁老者 ...

  • 【人文素养】我心归处是敦煌

    甘肃教师学苑 昨天 文学品味   我心归处是敦煌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