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随笔:“重力”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二次教学反思:

得:在突破了“重力的产生和重力的大小”以后,第二课时重点突破后面两个难点,即: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下面将第二节课对于这两个难点的学习过程梳理一下:

(一)关于“重力方向”的学习思路

第一环节:实验探究重力的方向

1.通过“悬挂小球”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

2.学生对于重力的方向最初概念不清楚,有很多同学认为是“垂直”。

3.教师引导学生对“竖直”和“垂直”进行概念的辨析。

4.在经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说明:学生对于“垂直”与“竖直”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为此必须在此给学生一段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于学生理解透彻“竖直向下”。)

第二环节:探究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应用

1.学生阅读课本P9,初步感知“重垂线”的作用;

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重力方向的应用”实例

(1)重垂线-----判断墙壁是否竖直,墙上的画是否挂正。

(2)水平仪-----判断台面是否水平。

(3)物理天平的调节

(说明:关于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有很多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为此在这个环节必须给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尤其渗透了“物理天平的调节”更是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第三环节:探究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中的“下”

1.学生阅读课本P10“想想议议”,并且思考其中的问题;

2.教师播放视频,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下”的含义——指向地心

(说明:学生对于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第一个思维误区,就是将“竖直”和“垂直”区分不清,另外一个思维误区就是不能正确理解“下”,为此需要引导学生辨析清楚。)

(二)关于“重力作用点——重心”的学习思路

第一环节:初步感知重心

1.学生阅读课本P10,初步了解“重心”的概念;

2.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重心”。

(说明:重心其实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此在这个环节需要结合视频进行微观解释,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二环节:物体重心的确定

1.学生阅读课本P10,明确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2.课后实验探究“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物体重心的确定是难点问题,尤其是对于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伴你学》P24“身边的科学”,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掌握悬挂法确定重心的方法。)

第三环节:知识拓展——重心与稳度

1.教师提出问题:在进行长跑时,运动员起跑时的站立姿势如何?——安排班级的一个运动员进行展示;

2.教师播放视频,并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得出如下结论——重心越低越稳定。

3.学生讨论“重心越低越稳定”的实例,例如:不倒翁等。

(说明:重心与稳度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尽管课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在学习重心的基础上,进行感性认识的强化。)

失:本节课主要解决了两个难点问题——重力的方向和重心,其实针对这两个难点有两个题型,即:(1)画物体重力的示意图;(2)有关“重心与稳度”的简答题。由于课堂重点进行了难点的突破,相应的习题训练不太充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没有进行强化。

措施:在进行完有关“重力”的四个难点突破以后,针对难点问题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

题型1:探究物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伴你学》P12第2题;《伴你学》P14第13、14题.

题型2:G=mg的应用

《伴你学》P13第3、5、6题;《伴你学》P16第15题.

题型3: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

《伴你学》P13第4题

题型4:重力的示意图

《伴你学》P14第11、12题

题型5:重心与稳度

《伴你学》P16第16题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