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 iPhone 发布会,乔布斯亲自演示如何放大缩小一张照片)我至今依然记得,我第一次看到 iPhone 上对于照片放大缩小的设计时,在心里甚至一度认为这就是「魔法」。当然,这些功能过于遥远,成为了今天习以为常的存在。那我们视线拉的更近一些,看回今天的 Face ID。对于 Face ID 的讨论在今天一直不绝于耳,一开始是因为它对 iPhone 工业设计之美的干扰,而现在又因为疫情的出现,它原始的解锁地位也受到了挑战。但在我看来,Face ID 之所以在众多「不利」中获得保留,关键在于它并非单纯的是一种解锁方式,它提供了更多直觉可能。指纹识别的意义在于去掉了密码过程,那么 Face ID 就是去掉密码过程的同时,增加了机器的主动认知。然后苹果用 iOS,几乎给出了 Face ID 所有在软件设计上的可能:比如你的手机认识你。Face ID 的识别从「用户主动」变为「iPhone 主动」,所以你的 iPhone 随时都在甄别「你到底是不是你」。于是,iOS 充分使用这一结果。当不是你时,它就隐藏起通知内容。而是你时,则显示通知内容。它巧妙地解决了隐私的一个大痛点;比如你的手机了解你。单纯的认知以外,Face ID 还能了解你的状态。由于 Face ID 是结构的立体模型,所以 iPhone 可以判断你的视线。于是 iOS 发现你在看屏幕时,它就不会熄灭屏幕;比如你的手机关心你。当我们在响铃模式收到电话时,如果你看了一眼 iPhone,手机的铃声就会变小,避免打扰。这是因为它不仅认出你,还捕捉到你的状态,最后还会根据你的状态设身处地的为你解决困扰。
(iPhone X 发布会上,Craig Federighi 演示用 Face ID 解锁 iPhone)仅仅因为一个用来解锁的硬件,iPhone 就通过 iOS 的软件,对它一步一步的延展,最终完成了一个新的「魔法」:「你的手机像一个真实的人一样和你相处」。我们正是在这 iPhone 软硬结合的魔法中,听到了诺基亚这样的巨人坍塌的轰隆声。但如果你更进一步思考,所谓的智能机本质是什么,那「软硬结合」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另四个字 ——「以人为本」。智能机不是更聪明了,而是更在乎「人」本身。所有上述的论证和举例,都是机器为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让机器做什么。iPhone 最引以为傲的设计理念「符合直觉」就是另一个侧面,因为其实所谓的符合直觉不就是不忤逆人性(这里人性不指道德,指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意识)。对于个体的尊重,也反映在对集体的尊重。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虽然今天安卓机有着最大的市场量,可 iPhone 的品牌覆盖却是罕见的全球性质。即使在智能机发展最为前卫的中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品牌能够像 iPhone 一样需要面对如此之多的国家、地区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iPhone 面对的挑战还在于多元的冲击。比如,iOS 本身的本地化过程。在和 Bob 的对话中,他多次提到了「我们非常重视中国的市场」。当然,这种说法的前提是今天中国市场是 iPhone 除本土以外最重要的市场。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 iPhone 努力本土化的肯定。在 iOS 14 的地图里,现在甚至是已经加入了「限行提醒」的功能,只要你输入车牌号,就可以让 iPhone 在规划路线时考虑你的车辆今天是否可以行驶。其实,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这几年 iPhone 的本地化进程愈发快速。一开始,iPhone 的交通卡仅仅是支持上海一个城市,但是到今天,iPhone 支持的交通卡数量已经覆盖了 13 个城市。
(iOS 14 地图限行提醒功能)Bob 所说的重视中国市场也体现在 Apple 幕后工作环节中。每一周中国团队都需要向 Bob 直接进行汇报。我想这也解释了,这几年来 iPhone 本地化进步的原因。当然多元不仅仅是国家和地区,还有不同的群体。直到今天,iPhone 对于障碍群体的支持也是最为完善的选择。当然,这种本地化也不仅仅是软件,在硬件上 iPhone 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正如 Bob 所说:「中国是 5G 方面的先驱,因此我们在硬件也进行了许多针对性的调整。」因此总结起来,所谓智能的本质,是因为 iOS 所代表的智能系统更加看重每一个用户,每一个人的自我本身。
(Apple 隐私系列广告中,专为隐私设计的 Logo 演绎方式)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苹果的差分隐私政策。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今天的热门词汇 AI 或者是机器学习,都需要大量的数据。而在对应数据的采集上,Apple 有着完全不同的做法:1.能在 iPhone 上处理的就在 iPhone 上处理,甚至是从硬件设计的开始就为隐私开辟专属的区域。2.不能在 iPhone 上处理的,就尽可能最小化并模糊你的身份标签,所有的数据都不会和你的 Apple ID 所关联。因此通过这种「差分」模式,既保证了用户的便捷,也充分保证了用户的隐私。就这样,隐私和体验,一直被认为是对立的两面,在 Apple 这里找了一种平衡点。其实这种平衡点是否能够出现,往往取决于品牌努力程度。所以当 iPhone 在一开始就把隐私作为设计的核心时,有些矛盾自然就迎刃而解。并且这一观点的核心,不仅拘泥于隐私,其实也可以放大到另一个关于 iOS 的核心讨论。「是封闭,还是开放。」在 iPhone 的前半段周期中,我们对于 iPhone 的讨论更多是 Apple 封闭生态有关。无论是用户和开发者都对这种「专制」深有同感。用户想要使用 iPhone ,就需要使用专门的账户、专门的应用程序软件、专业的配件。所以「越狱」这个词汇,是我们谈起老 iPhone 时,绕不开的话题,那是一个属于盗版的蛮荒时代。似水流年,如今用着最时髦的 iPhone 12 系列的年轻人,早就已经习惯了在应用商店里像买一件衣服一样进行消费。在当时饱受批评的苹果的应用商店。在今天却是被开发者和用户最为称赞的 iOS 一部分。由于开发者可以获得足够充足的利润,因此可以催生更多的优质软件从而进入一种正循环。作为一个摄影师,我今天可以在 App Store 里找到数百款某一个类型的摄影软件,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而作为对比,即使放眼国外的 Google 应用市场,这种差距也异常明显。显然,这和 Apple 严苛的应用审核和使用制度息息相关。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在 iOS 上所有应用有着非常多的权限选择,你可以对一个应用的方方面面进行设置。点开 iOS 系统的设置界面,最下方是针对每一个软件的入口。你可以控制这款软件是否使用你的定位,你的摄像头,你的无线网络数据等等。而且这些限制,虽然在安卓上也可以见到,但是实际效果相差甚远。某种程度上,这一切的益处都是「封闭」带来的优秀遗产。但在 iPhone 的后一个阶段,尤其是近几年以来,iPhone 逐渐变得越来越开放,甚至几乎我们已经很少再能够听到有人会用「封闭」这个词汇来比较 iOS 和 安卓 两个生态系统。尤其是,最新的 iOS 14 推出了小组件功能。一夜之间,关于 iOS 的主题的各种教程风靡各个社交平台。现在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对自己的桌面进行各类风格的塑造。这在几年以前,几乎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不过,这也带来了很多的争议,有人说 iOS 越来越像安卓。
(各大社交平台,小组件教程风靡)其实这句话,还有一个双胞胎兄弟,就是「安卓越来越像 iOS」。我认为哪一种都没有错,或者说,二者都对。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总是喜欢简单地归纳为一种对立。似乎在开放和封闭之间我们只能选择一个。但是现实世界里,中庸往往是平衡。二者之间的相互借鉴,也许可以获得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但在这种平衡的努力上,显然 iOS 的节奏更快,声量更大。据 Bob 透露,目前已经有超过 80% 的设备已经升级到了 iOS 14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是一个目前任何一个智能手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而这也诞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即我们在互联网上会看到很多对于新系统的负面评价,但是依然没有阻挡 iPhone 用户对于新系统的追逐。用户的选择,才是最好的投票。对了,App Store 除了严格审核机制以外,还有一套非常优秀的推荐机制。现在你每一次打开苹果的 App Store 都会看到各种精美的推荐,你甚至是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拍摄技巧和生活小妙招。当然,今天的互联网的推荐机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 App Store 的推荐机制其实某种程度上是「逆时代潮流」。我们横向比较其它内容消费平台时,会发现他们都在鼓吹着最新的智能推荐算法,而这些算法无非就是用尽各种办法「把你留住」。为了讨好你,只是让你只看到你想到的内容,这也给用户「织就」了一种信息茧房。但 App Store 依然还使用着「古老」的编辑推荐制度,也就是说,他们依然在「用人推荐」。
(App Store 丰富的应用信息流)而这些种种细节,也恰好是整个 iOS 系统理念平衡的一个缩影。无论是更加严格的隐私政策,还是应用商店的设计理念,都充分说明了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是需要平衡的。而真正能够做决定的,不是产品决定的,也不是数字和算法决定,是「人」来做决定的。如 Bob 所说,「让用户掌握数据,让用户做选择」。因此,终究是「自我」来决定。
给每个人的 iPhone,给每个人的 iOS
现在是 2021 年的 1 月份。距离 iPhone 12 发布已经过去 4 个月,而距离第一代 iPhone 发布已经过去整整 14 年。当时,乔布斯用着精彩绝伦的演讲手法介绍了这个跨时代的产品,并断言:「我们领先其它对手 5 年。」我现在依然记得,在发布会的结尾,乔布斯在回顾了苹果革命性产品以后,引用了 Wayne Gretzky 的一句话来结束这场注定被铭记的发布会:「I Skate to where the puck is going to be,not where it has been.」14 年前,乔布斯仅仅是在这台小机器上,打开一个网页,点一杯星巴克就已经让全场山呼海啸。而在过去的 14 年里,很多人的生活都在显性或者是隐性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被 iPhone 这六个字母所影响。这种影响,宏观的视角也仅仅是一个切面,它绝不仅仅只是富士康的就业数据。时代的洪流总有「佼佼者」,没有「苹果」,也会有「香蕉」。所以,我对于 iPhone 的影响力,更多的触动来自于其对个体的「连接」。有的人,仅仅是通过一篇文章《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 》,就有了后来波澜壮阔的事业轨迹。有的人,仅仅是通过 iPhone 上附带的摄像头,在杭州各类风格迥异的拍摄基地中日进斗金。有的人,仅仅是通过 App Store 里开发了一款会上下跳跃的小鸟,就席卷全球。……有太多这样的「有的人」通过 iPhone 直接或者间接地演绎甚至是重塑着自己的人生,就像人分「肉体」和「灵魂」一样,iOS 就是 iPhone 的灵魂。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今天的 iPhone 在硬件设计上可能存在争议,但依然保持着强劲的销量。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2010 年,iPhone OS 更名为 iOS,表面上是因为 iPad 加入,iOS 可以兼容产品。但某种意义上它也恰好诠释了到底什么是 iOS:重要的不是 iPhone,重要的是 i,是每一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