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瑞兽,兔子造型在古玉器中的演变和鉴定


在中国,兔子一直被认为是瑞兽。古书《瑞应图》记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兔子,在古代也是聪明和家族旺盛的代表,所以有了成语“狡兔三窟”、“动如脱兔” 、“兔起鹘落”等。
因而,关于兔子的纹饰和题材,也广泛出现在古代的装饰品中,赋予美好的祝愿。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玉器上的兔题材。

白玉兔形佩·明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玉器上的兔题材作品可归纳为单体玉器和兔纹玉器两类。
前者主要见于商周时期的片雕玉器和隋唐以后的圆雕作品,后者包括兔纹饰和宋明时期图画般效果的兔纹玉器。
最早的兔纹玉器为嵌饰和佩饰,自隋代以后出现书镇、耳饰等功能。

史前时期
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兔当属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兔形饰。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兔形饰属于凌家滩文化,距今5300 年,起始年代大致与良渚文化相当。玉料受沁呈黄白色。
饰件由兔形的上部和榫形的下部组成,兔呈伏卧状,但无足部表现,嘴前伸,似在嗅着什么,耳朵向后伸,背部呈弧形上凸,尾巴不似兔子反若鱼,上翘分叉;榫部长条形,上面对钻成四孔。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凌家滩文化兔形玉饰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的玉兔出土数量较任何时期都多,且以片雕为主,表现的是兔子的侧面形象,即所谓的剪影式艺术。
但商与西周玉兔的造型与风格有别,体现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审美取向。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晚期31号墓出土的兔形玉佩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玉饰
商代玉兔主要出土于晚期墓葬,以伏卧蜷缩式和低首弓背式为主体造型,一般长 3~5厘米,高 1~2 厘米,厚0.2~1厘米。
玉兔前后腿蜷屈于腹下,头后缩,贴伏于前腿上,圆眼,大耳后伸,贴于兔背,短尾后伸,尾尖微上翘;一般在口部对钻出圆孔,既可以系缀,也可以达到表现兔嘴的目的,但也有近尾部两钻一孔的;耳、目、腿及爪皆以单阴线刻划出轮廓,除轮廓线外,再无其它装饰纹样,做工简约粗率。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玉饰

陕西宝鸡茹家庄1号墓
西周时期玉兔的大小同商代差不多,但耳朵显得特别大,向后伸展达身体长度的一半,且不再贴于背部,颈部明显,臀部向上翘起,增强了兔子蓄势待发的动感,口部有钻孔,或口部与尾部均有钻孔,尾极短,或仅表现尾尖,或顺臀部下垂外翘,前后腿的下半部明显拉长。
西周时期玉兔的动感较商晚期更强一些,形象上更显自然轻松。

河南安阳刘家庄商代晚期墓葬出土兔形玉佩
汉代
商周以后乃至汉代的漫长岁月里,龙、螭、凤鸟等神异类动物在玉器装饰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兔类玉器也就没有太大的突破,直至隋唐。

汉代红玛瑙兔 震旦博物馆藏

汉代玉兔
唐宋时期
隋唐至宋代的玉兔,数量虽不多,但皆圆雕,兔呈伏卧状,足、耳贴于身,或微外露一点,腹部横穿一孔,或背腹竖穿一孔。
由于采用圆雕的表现手法,玉兔较商周时期的片雕更为写实,显出温顺可爱的一面,功能已超越了单纯的佩玉范畴。

隋代玉兔

兔形玉佩·唐代
安徽宿州市农药厂宿舍唐元和七年墓出土

南宋玉兔

兔形玉镇·南宋
浙江衢州市柯城王家乡瓜园村南宋墓出土
明代
兔纹玉器在明代还在继续,但图案的构成元素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的双兔纹玉佩饰,年代为明早期,图案多层镂雕而成,双兔一大一小,但一兔半蹲回首、另一兔抬首向前的姿势基本保持,植物纹的背景作折枝花式,有长着圆圆果实的荔枝,有修长舒展的蕉叶,灵芝状云纹点缀其间。
若与宋代的同类题材相比,可以看出明代的兔纹已趋于图案化。

双兔形玉佩·明代早期
湖北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
明代定陵孝靖皇后的棺内出土有一对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兔子直立,双耳上竖,以红宝石嵌饰双眼,两前爪抱杵作捣药状,下有臼,兔身上以细密阴线刻出毛发。

清代
清代玉雕继承了前代的工艺技巧,造型塑造更加精湛。这一时期的兔形玉雕琢制细腻,多有镶嵌,能够突显皇家尊贵。
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玉嵌宝石卧兔,长13.5厘米,宽5.1厘米,高8.5厘米。青玉质,局部黄沁,为人工染做。伏卧状,四足弯曲向前,背部、双耳处有数道阴刻线,口衔灵芝,不仅造型新颖,兔衔灵芝的形象更增添了吉祥长寿的寓义。
玉兔嵌有红宝、碧玺等彩色宝石八颗,颜色明艳洁净。此兔造型圆润,雕工洗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青玉嵌宝石卧兔,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兔形玉器的雕刻水平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进步,从早期的简单朴拙到粗狂险逸,而后逐渐趋向工整端丽。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华豫之门官方 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玉器鉴定专家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