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物⑧:“家陈子蓑衣”
我国的地方语言极其丰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对同一物件、同一内容、同一情景的表达,则有很大差别。就拿“家陈子蓑衣”这一稀奇古怪的野菜名来说,虽小时候割草剜菜时天天与它打交道,但那时不在意它的名字,也不管它来自哪里,啥属啥科?如今有人考问起这一野菜名儿来,我还真被噎得回不上言来。

“家陈子”也就是麻雀
2014年8月中旬的一天,天气闷热。十点以后,人们便关紧门窗躲在家里与空调相伴。一位本村的哥哥兴致勃勃地敲门而入,开口便笑呵呵地说:“你到处找野菜,我说种野菜你知道吗?”我便逗趣说:“老兄考我来了?说吧,叫啥名?咱没有不知道的,鼻子下头有嘴,还怕问不出来?”他依然神神秘秘地说:“我在家忽然想起种野菜来,叫‘家陈子蓑衣’,多年不见了。你到处转,见到了吗?你这相机里有吗?”他这么一说,我还真懵了。 “家陈子蓑衣”究竟是什么野菜?在我的记忆中,一点儿印象也没有。是草本的,还是木本的?是单子叶的,还是双子叶的?是直立的,还是匍匐的?是茎叶的,还是块根的?无从判断。我只好如实说道:“这题,还真难住了我。不过,我一定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到时候,既有实物又有照片,既知学名又知用途。”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了大话,就有了压力。事有凑巧,转过天来我去县城,顺便为一老乡去中药店抓药,心里还惦记着“家陈子蓑衣”。忽然想到,司药员对中药的别名肯定熟悉,于是趁人家闲下来的时候,便没话找话,说到了土话里的“家陈子蓑衣”。他告诉我,“家陈子蓑衣”的中药名称叫地锦草,是味止血的药。这时,我也看到了中药匣上的正楷字——“地锦草”。有了这名字,上网一查看到了图像,就真相大白了。原来是小时候与稗草、莠草等一起混割的一种野菜,只是近年不见它的面了而已。这样一来,寻找的指向性就明确了。

被称为“家陈子蓑衣”的地锦草
我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匍匐生长的小草本植物随处可见。苍蝇翅似的绿色叶片,泛着淡红色光泽的细茎,真如铺了一地红丝绿绒的锦缎,又如茅草编织的蓑衣,枝枝相掩罩在了地面上。它是猪、牛、羊的美味鲜食,生长旺盛期,蹲下身子,挥镰扇割那略硬的细茎时,“噌噌噌”的脆生音分外动听。时过境迁,无垠的旷野早已没了这种草的栖身之处,寻找它的踪影真是难上加难。

蓑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处处留心,好消息终于送上门来。原来,我本家一个在县城住了楼的弟弟,听说“家陈子蓑衣”能治糖尿病后,就将老家院子里“雨生”出的这野菜保护了下来。他不断回老家照看院子,也对这野菜格外上心,只几棵“家陈子蓑衣”就长了炕席大小面积。那天,他再次回家找我玩,当聊到业余生活时,我就把找“家陈子蓑衣”的事端了出来。他说:“巧了,我院子里就有。”同时,还向我介绍了它的妙用。于是,在他的老院子里又见到了生长旺盛的 “家陈子蓑衣 ”。

“家陈子”披蓑衣
要说这“家陈子”,博兴人都知道为何物。若是外地人,那就费解了。“家陈子”是鲁北许多地方对麻雀的别称,麻雀出壳后不久,羽翼还不丰满时犹如蓑衣加身,有的地方可以遮住其胴体,有的地方则还“走光”,以此种画面来为一种植物命名,可见我们祖先对语言的锤炼是多么追“滋”求“味”,对多彩的生活是多么地热爱!而麻雀在我们当地除了“家陈子”的称谓,也有 “家陈儿”的封号。这个儿话音,要舌尖顶着上颚,由口腔后部,将气流从腮的一侧冲出来,才能发出这“陈儿”的音来。所以,外地人仅从字面上是不会发出正确读音的。有趣的是,“陈儿”不单纯在发音上有难度,它也不只是麻雀的俗称,还是男性小孩外生殖器的“爱称”。就如有的地方叫“雀(qiao)儿”“蝼蛄”“鸡鸡儿”“宝贝”“根儿”一样,真让人感叹语言世界的趣味横生和丰富多彩。

地锦草
地锦草作为鲜草是好饲料,在中药房里也是味止血、清热利湿的名草药。如果你在野外刀伤出血,可随手取来鲜地锦捣烂敷患处,既止血又不痛。患臁疮(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俗称“老烂腿”)溃烂不愈时,把地锦草焙干,研末,用浓茶水将患处洗净,撒上地锦草末包好,每日一换,也治愈了不少患者。至于咯血、尿血、妇女子宫出血、湿热黄疸等病,虽是地锦草所治范围,但没有专业医生将地锦和其他中药配伍,也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野菜的青睐,用地锦草泡水喝治疗糖尿病在民间越传越神,但由于医学书籍没有记载,我认为还是慎用为妙。地锦草因地域不同还有许多有趣的名字:博山叫铺地锦,济南历城叫家雀蓑衣,广饶、沾化、昌乐叫麻雀蓑衣,青岛崂山叫铁血皮,还有叫铺地红、奶浆草、血见愁、卧蛋草、雀儿卧蛋、小苍蝇翅草、小虫儿卧蛋等等。另一种同属植物——斑地锦,其植物形态与地锦极相似,唯斑地锦叶面有一紫斑,全株生白色细绒毛。在中药中,这两种植物均做地锦用。

作者:杨光良,退休职工,博兴县董杨(杨家官庄)村人。原博兴县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连续十年获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上稿一等奖。曾任博兴镇文化站副站长,涉猎小说、散文、故事、小品、小戏、曲艺,有作品在报刊发表和市、县舞台演出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