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陪读”成了“赔读”
紧临校园的小区,不时看到一些房屋的出租广告,微信群里也经常有人帮忙打听租房的信息,这些都缘于“陪读”市场的火热。
“陪读”,就是家长来陪孩子上学。孩子来学校读书,不愿意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家长就在学校附近租一处房子,陪孩子住在这里。
这些现象的出现,个中原因并不难解释。
孩子觉得集体宿舍没有家里的卧室那么舒服,那么安静,那么自由。在学校里,要遵守学校的规定,按时作息,不能影响别人,要整理床铺,要打扫卫生,要自己洗衣服,要和大家一起去集体餐厅吃饭,还要和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相处……总之,许多的事情有了限制,许多的事情要由自己来做。于是,有些人就有了种种的“不适应”。
其实,这些“不适应”,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懒惰”和“骄纵”心理。现在的家庭在孩子身上寄予的很多,投入的自然也很多,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对孩子的要求更多地停留在学习成绩上,而对别的方面的要求明显降低。于是,家长几乎包办了孩子所有的事情,帮孩子把所有的风雨都挡在了外面。有些孩子在家里受到的是种种的宠爱,什么事也不用自己动手,都由家长代替了,自己也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回到家就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当自己独立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明显的力不从心。网络上不是报道出有读了大学的孩子还要由家长跟着去照顾平常生活的事吗。也有的学生每月把脏衣服打包,快递回家,家长洗好后再快递回来。真不知道,这样长不大的孩子是家庭和社会的幸还是不幸。
从家长的角度分析,首先就是对孩子的溺爱和无原则的纵容。在家长的心里,自己的孩子是谁都无法相比的“宝贝”,怎么能让他受半点的委屈呢?有条件,要做到;没有条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做到。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家庭一个孩子上学,爷爷奶奶、父母陪着,有些家长甚至是请长假来陪读。
还有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家长的偏听偏信,无形中增加了对学校管理的不信任。有些孩子为了达到目的,故意夸大学校里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宿舍的卫生不好,纪律不好,同学之间相处不好,甚至会说生活老师故意找茬批评等等,而这些已经影响到他的学习了,再不改变,成绩不可能上去。于是,家长似乎有了理由,根本听不进老师的建议,甚至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学校、老师。
在家长的心里,总觉得自己多为孩子做一些,就能为孩子铺好以后的路。其实,有一点恐怕是家长意识到但又不愿承认的,那就是求得自己的心安。自己付出了,以后孩子发展的好,自然高兴;就算孩子发展的不好,自己也会觉得问心无愧。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心理,自己的心安,无非是要得到一种自我价值感,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实现了,可孩子本该拥有的价值感又到哪里去寻找。曾经有位家长,在孩子高考前几天非要带孩子出去住,说是要在孩子最关键的时候,多为孩子做点。而且说,如果不让他带孩子出去,他会后悔一辈子的。可见,他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根本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想想,大考前,突然改变了环境会带来什么影响。
人,总是要成长的,成长的过程会经历许多未曾经历的东西,聪明的做法是积极地面对,而不是刻意地回避。就算是今天避过了,明天还可能会遇到,人的能力正是在不断地经历与努力地克服中提高的。作为学生,要学会尽早的独立,最起码能做到基本的自立,要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在和大家共同的相处中学会怎么应对生活。要学会在纪律的约束中,更好地发展自己,而不是为了逃避纪律想方设法跳到圈外。
作为家长,也有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孩子不可避免地在长大,该放手时就应该放手,有些看似“苦”的事,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不能把孩子的人生抢过来,替他过了。《曾国藩家训》里反复出现两个训诫,一是必须劳动,二是必须独立。为了使儿女独立做事,自然生长,父母自己需要过独立的生活,不必过于牵挂:“吾现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既然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为什么不让孩子拥有独自面对世界的本领?世上有些路是必须自己去走的,一味以爱的名义让步,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也许,有一天,孩子会埋怨的。
当然,陪读并不见的都是坏事,有些特殊需要的孩子,非要有人陪读才能正常地完成学业,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大可不必作出这样的选择,否则,极易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和懒惰心理,不仅对学习无益,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无益,不要让孩子在最该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也不要把平常人家的孩子当成了富二代来养。否则,“陪读”真的会成为“赔读”,到时候,失去的就不只是成绩,还有无法挽回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