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是在教人临阵脱逃吗? 2024-08-02 20:21:49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舒缓)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01【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章阐明贵柔雌的思想。老子认为一切都是自然安排好的,人只能随顺自然,不要去争什么,也不要说什么,这样不会吃亏,有所作为倒会招来不利的后果。高亨先生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论。主要论点是阐述贵柔的主张。刚强人胆大,对于事敢干。柔弱人胆小,对于事不敢干。老子认为:敢干是死亡的道路,不敢干是生存的道路。他的理论根据是:天道厌弃敢干,维护不敢干,人们是不能抗拒或逃避的。他指出天道“善胜”、“善应”、“自来”、“善谋”、“恢恢而不失”五个特点,来说明它不可抗拒,不可逃避。 02【个人体会】 两军交战,冲到最前面的死得最快,停滞不前的却能保住性命。这个比喻可能不恰当,但却能说明“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意义。老子讲,“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也是相同的意思。对于与敌作战来说,英勇杀敌者为上士,怯懦后退者当杀。我们能据此说老子是在教人临阵逃脱吗?经文接着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所以,老子所讲的勇于不敢,决不是临阵退逃,而是指不以争战的方式赢得胜利。圣人治理天下,从来就不会使用战争来解决争端,所以也就谈不上英勇杀敌和临阵脱逃的问题了。老子反对战争,认为它不合乎天道。圣人依天道治理天下,就不可能会有战争的发生。没有战争也就不会有英勇和怯懦的表现了。所以,“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讲得是统治者敢于发动战争必然要招致灭亡,勇于以不争而赢得胜利的,就能使天下太平长久。天下得太平清静,就意味着天下大治,兵戈不兴。老子在七十六章中也阐明了类似的道理,经文中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了。树木生时植株是柔软脆弱的,死后就干枯坚硬。通过这些现象,老子总结了如下的规律:坚强是死亡的特性,柔弱是生命的特征。根据这个规律,老子做出了这样的推论:兵强马壮,以武力称雄于天下者没有不失败的,越是坚强的棍棒,越是容易被折断。接着老子又更进一步推论说,强大处下,而柔弱处上。所以,天道以柔弱为用,不争为德。道守弱小,以虚无空洞的形式,居于万物之下之后,却能成为万物之主。而侯王们以武力称雄于天下,但却没有见过不会失败的。所以,争则必败,不争反能王于天下。所以,“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讲得还是道无为具体表现。有为有以为,无为无不为。 03【试译】 勇于敢做则死,勇于不敢为则活。这两者有有利,有有害,天所厌恶的,谁又能知道其中缘故?天的道理,不争战但却总能取胜,不言语却善于应答,不召唤但总能及时来到,坦坦荡荡却心思缜密,善于谋划。天就像一张广大而无边际的网,网眼虽稀疏,但从不失漏。参考资料:《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老子注译》 高亨 著 赞 (0) 相关推荐 道经第30,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 30.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朸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 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蚤(早)已. 理解点: ... 德经之三八、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帛书校订本: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战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白话通译本: 把勇气用于逞强好胜上,往往会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出处及意思 古诗文网下载APP 推荐诗文名句作者古籍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摘自<文子·卷五·道德> 解释: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而能够生存 完善 古诗文网 APP客户端 立即 ... 道德经解读: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章) 老子说,勇猛而果敢的役气就被杀死 ... 《道德经》为什么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因为"天网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3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我 ... 道德经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 老子在这一章节来,继续讲不,不变成了不不,不不变成了不,阴阳转换. 先贴下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 ... 74.问道老子:什么是“勇于敢则杀”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4.问道老子:什么是"勇于敢则杀"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七十三章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 ... 《道德经》第73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转载 ... 夜读道德经(连载05):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人生中,并非凭借一腔热血就能把所有事情做成:要想成功,人还需要审时度势.把握规律,具有"勇于不敢"的智慧. 比如,老老实实排队时,看到一个耍小聪明加塞的快速通关了,您能跟--但敢跟 ...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舒缓)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01【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章阐明贵柔雌的思想。老子认为一切都是自然安排好的,人只能随顺自然,不要去争什么,也不要说什么,这样不会吃亏,有所作为倒会招来不利的后果。高亨先生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论。主要论点是阐述贵柔的主张。刚强人胆大,对于事敢干。柔弱人胆小,对于事不敢干。老子认为:敢干是死亡的道路,不敢干是生存的道路。他的理论根据是:天道厌弃敢干,维护不敢干,人们是不能抗拒或逃避的。他指出天道“善胜”、“善应”、“自来”、“善谋”、“恢恢而不失”五个特点,来说明它不可抗拒,不可逃避。 02【个人体会】 两军交战,冲到最前面的死得最快,停滞不前的却能保住性命。这个比喻可能不恰当,但却能说明“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意义。老子讲,“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也是相同的意思。对于与敌作战来说,英勇杀敌者为上士,怯懦后退者当杀。我们能据此说老子是在教人临阵逃脱吗?经文接着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所以,老子所讲的勇于不敢,决不是临阵退逃,而是指不以争战的方式赢得胜利。圣人治理天下,从来就不会使用战争来解决争端,所以也就谈不上英勇杀敌和临阵脱逃的问题了。老子反对战争,认为它不合乎天道。圣人依天道治理天下,就不可能会有战争的发生。没有战争也就不会有英勇和怯懦的表现了。所以,“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讲得是统治者敢于发动战争必然要招致灭亡,勇于以不争而赢得胜利的,就能使天下太平长久。天下得太平清静,就意味着天下大治,兵戈不兴。老子在七十六章中也阐明了类似的道理,经文中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了。树木生时植株是柔软脆弱的,死后就干枯坚硬。通过这些现象,老子总结了如下的规律:坚强是死亡的特性,柔弱是生命的特征。根据这个规律,老子做出了这样的推论:兵强马壮,以武力称雄于天下者没有不失败的,越是坚强的棍棒,越是容易被折断。接着老子又更进一步推论说,强大处下,而柔弱处上。所以,天道以柔弱为用,不争为德。道守弱小,以虚无空洞的形式,居于万物之下之后,却能成为万物之主。而侯王们以武力称雄于天下,但却没有见过不会失败的。所以,争则必败,不争反能王于天下。所以,“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讲得还是道无为具体表现。有为有以为,无为无不为。 03【试译】 勇于敢做则死,勇于不敢为则活。这两者有有利,有有害,天所厌恶的,谁又能知道其中缘故?天的道理,不争战但却总能取胜,不言语却善于应答,不召唤但总能及时来到,坦坦荡荡却心思缜密,善于谋划。天就像一张广大而无边际的网,网眼虽稀疏,但从不失漏。参考资料:《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老子注译》 高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