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一个人其实也挺好,退守和平复是最好的选择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一个人过,其实也挺好的,退守和平复是最好的选择。
不知你是否读出这句话背后,那股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一个人过,也挺好。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与方向感的人,会用的句式和语气。
如果可以融入,没有人不愿意乐在其中。作为群体动物的人,决然不会拒绝与他人共处共融,互通有无。
所以事情的真相是,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对某些人和事求而不得之后,尤其是与人共度共处时出现挫败感之后,才会顺理成章地,自然而然地生出这种无奈之下的退却心思,为“一个人过也挺好”作为对自己的劝退和安慰。
表面上,是佛系化与世无争,实际上,则是骨子里固守自己不愿意失去的东西和原则的同时,被迫放弃掉那些多出来,丢掉也不至于对自己有所影响的生活欲望。
这种心理状态,看似无欲无求,其实满腹幽怨与委屈,还潜藏着不甘心,以及极其可能的复燃。显然,当事人会主观认为,自己的退守与平复,是面对求之不得困境之后,最好的选择和策略。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虽然策略是对的,但长期而言对当事人并不健康和友好,也不是对所求不能得之后的正确收尾方式。
因为,强制安慰自己,并不代表内心欲望欲念的彻底终结。它们只是在当下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在主观努力没有达到目的之后,不得已退守内心而已。
生活百变万千,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不如意不开心的时候,被人伤害并很想就此从人群中隐退的时候。那么,退守到一个人的状态,是不是最好的自我疗愈方式呢?

孤独、独处在自我疗愈中的积极作用

当自我感觉到伤害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时,迅速脱离伤害发生的环境,在孤独中独处静心,是人出自本能的一种自我疗愈方法。
因为,在孤独静处时,人会摆脱掉外界的干扰与左右,做回到真正的自己。而一旦剥离掉社会角色和情境外壳,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发生变化,进而顺利摆脱掉来自外界的影响,更为清晰地看到与看懂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当现实中的自我与内心真实的需求碰撞之后,人才会有清晰的行动和态度,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但设若一直处于纠葛中与人与事缠绕争执不休,人就会感到疲倦与混乱。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内心不太强大的人往往会被外界环境带偏,成为环境或他人情绪意志的傀儡,丧失自我意识和判断力,一直朝着他人既定的方向滑去。
客观而言,虽然顺从环境和压迫他人意志,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却始终会觉得苦闷憋屈,也不太容易体会到幸福感。
所以,当人们在生活中受到伤害或磋磨时,适当的孤独自处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它将引领一个人看清内心需求,看懂外界环境与内心需求之间的距离,进而做出非常有效的决策和行动。自我疗愈的方式之一,一定包含静默中的孤独自处。

孤独、自处的负面影响

作为社会动物的人,很多事情都必须在群体中完成。这不仅是生存生活的需要,也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依赖和需要。
他人与群体,很多时候都充当着镜子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一个经常不照镜子的人,一定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种种不妥帖。
同理,一个经常不参与到社会群体活动中的人,不与人打交道的人,其行为举止与心态反应,必然也会逐渐与社会群体特征有所疏离,甚至毫无相同之处。
这种疏离与别具一格,虽然不会影响个人生活,但却会给人造成一种特殊的印象,一句话,失去社会共性特征的人,往往会招致他人的排斥。在此基础上,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的人格健全、健康,就需要避免过度独处。
脱离社会长俗,不会让自己变得更清醒,反而会因为失去社会共性共鸣,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多沟通上的麻烦。
我们如何过好这一生?积极拥抱情绪,但要避免深陷其中被它左右。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任何人(无论是理性人还是感性人)都无法摆脱情绪。情绪的产生既来自外界环境刺激,又来自个体既往生活经验、社会角色、内在需求。
所以,如果希望提高自己的生命生活质量,拥有健康完善的人格,我们必须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随时随地可能产生的情绪,并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去化解它们,让它们始终围绕“成为更好的人”这一终极目标服务。那么,如何做才是积极有效的呢?

首先,人们应该积极拥抱情绪,释放情绪,让它们从来出来到去处去,不阻碍不阉割不漠视它们的存在。
严格来讲,情绪是一种生理反应。既然是生理反应,人的理性思维根本就阻拦不了。
既然人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辨析环境和事情,那么当情绪出现时,我们最好的应对方式是:看见它发生,感知到它的存在与发生,并在内心从第三者的视角审视它。
意即:我感觉到你可能因为此事生气了、烦躁了、绝望了,但是亲爱的,抛开身体反应,你最应该关注的仍然是你的内心所求。记住你的内心所求,不要为了一时的情绪而破坏全局。
其次,转换视角,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对此做出积极的回馈。
转换视角,比如静默独处一下,从而让自己以更恰当的方式审视外界。此外,应积极提升自己在生活中的活力感、目标感和意义感;并在情绪低落时,仍然保持活在当下。因为,当下就是未来,处理好当下,未来自然迎刃而解。
迅速脱离自我舒适区,不被一种单一情绪所绑架。
一部分人会有一种心理特征,那就是遇到问题后就退守到自己觉得最舒服的状态中去,并深切感受那种状态下的“安全感”。客观来说,这是动物本能,的确能够让人迅速获得力量。
但是,更深一层次的问题在于: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内心资源是不足的,受伤后的内存自助模式更是不健康甚至是自虐式的,比如痛哭流涕、歇斯底里、冷漠独处拒绝与外界有所关联等。
所以,实际上,当我们受伤后在自我平复中抵达“自我舒适区”时,千万不要过多停留,因为,受伤的你越是感到“舒适”,内心就越是深陷“自虐”的心理陷阱。
它不会带给你真正的解脱,反而会让你一厢情愿地陷入到某一种偏执里,从而失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知。而在旁人眼中看来,你就是被这种偏执情绪绑架的那个人。

回到开头,当一个人用这种句式跟你喟叹“你早晚会明白,一个人过也挺好”时候,你必须清楚,这个人也许是陷入到了自我舒适区内,其实他的内心并未平静,且在进行自我折磨而已。一个内心毫无缺憾的人,不会用这种“退一万步”的幽怨方式,来表达生活的感受。
愿我们所有人在遭遇不完美、挫折或失败时,仍能自我关怀,而非一味回避或自我虐待。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logical review》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