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 明朝首饰冠服5

1、碧玉簪明长8-11.9厘米南京郊区出土簪体均为方锥形。其中一件簪顶刻一龙首,长眼,粗眉上卷,宽鼻,大嘴微张,其余三件均通体素面。

2、云龙纹玉簪明长 16厘米南京郊区出土白玉,玉质温润,圆形簪首,簪体上雕刻云龙纹,刻工精细。

3、蘑菇头玉簪; 竹节形玉簪明长8.7厘米; 长7厘米南京郊区出土蘑菇头玉簪,白玉,玉质洁白柔润。通体素面,顶部为蘑菇形簪头,簪头稍作弯曲。竹节形玉簪,白玉,玉质细腻。整个簪体雕成五节竹节式,其中一、二两节还刻有竹叶纹。簪顶留有穿孔,便于悬挂饰物。

4、婴戏莲纹金钗明长13.6厘米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钗首制成朵云状,其上用锤镍、錾刻、焊接等工艺手法表现出孩童手捧莲叶嬉戏的场景。婴戏莲的纹饰始于宋代,因其寓意美好,以后极为流行。

5、婴戏莲纹金钗明长13.7厘米南京太平门外蒋王庙出土议头作朵云状、在有限的空间里以錾刻、锤镍等多种手法表现出孩量手执莲花嬉戏的场景构思巧妙,造型别致

6、如意云形金钗明长8.6厘米南京中华门外邓府山出土钗首制成双层如意云形,出土于墓主人头部。钗在古代可以质地命名,如金钗、银钗; 也可以形象命名,如龙钗、凤钗。

7、龙形金钗明长10.2厘米南京太平门外尧化门出土双股,钗首上承一条行龙,系锤谍、錾刻而成,龙身下有二股金丝系于双叉之间

8、金钗明长 11.2厘米南京太平门外曹国山出土金钗呈弧形。钗亦称"钗子",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云∶"钗,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

9、云头金钗明长 12.7厘来南京太平门外蒋王庙出土双股,钗首呈云头形,云上焊接一圆形托,内镶嵌物已失,系采用锤镍、錾刻、焊接等工艺制成。

10、金钗长13.3厘米南京郊区出土双股,顶部为拱形,上锤镖朵牡丹花,双叉上部拧成麻花状,其上錾刻数道接纹

11、药神形金耳坠明长 10.3厘米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耳坠的造型为一药神形象,其上部是一朵莲花形六角宝盖顶,上有镶嵌物。耳坠下部是一莲花座,座上一荷锄背篓女子,头挽高髻,颈戴项圈,身着双层莲瓣形衣裙,飘带环绕其身,身上的背篓中露出一枝刚采摘来的灵芝。整件饰品线条流畅,写实性强,采用了花丝、镶嵌、锤镍、焊接等工艺。

12、亭阁形金耳坠明长 4.7厘米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耳坠为亭阁形。亭顶部用金丝编结成十三瓣花形,亭作长方形,重檐。亭的一面为屏风,其余三面则为可启闭的双扇门。亭的下部做有望柱和花板。整个饰物造型和谐,立体感很强,主要采用了花丝、焊接、锤碟等工艺。

13、嵌宝石金耳坠明正德十二年长4.3厘米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铺墓出土耳坠做成滴水状,上置金托,内嵌一颗椭圆形蓝宝石。蓝宝石上连有花叶纹作为点缀装饰,其上亦做有金托,内嵌一颗红宝石。明代贵族命妇盛行用嵌宝石珠玉的金耳坠。

14、宫灯形金耳坠明长6.2厘米南京鼓楼区出土耳坠上部用金丝编结成六角形,各个角上挂有一用花丝工艺制作的可活动的盾形小金牌饰。下接用金丝编结成的镂空形宫灯,其上嵌有红、蓝宝石。整体造型别致新颖,做工精细。

15、嵌宝石珍珠金耳坠明长4.3厘米南京郊区出土耳坠上部用金丝绕成五瓣花形,其下为采用花丝工艺制成的如意云形及葫芦叶形,其内镶有一颗红宝石和一颗白珍珠。耳坠,亦称"坠子",是悬挂在耳上的坠饰,一般连缀于耳环之下。本为少数民族男子饰物,晋代传入中原后,亦为妇女所用。

16、牡丹纹金耳环明永乐五年长7.3厘米南京中华门外郎家山宋晟墓出土耳环用锤镖工艺制作成牡丹花状。耳环,环形耳饰,原为少数民族妇女挂在耳垂上的禁戒之物,后传入中原,为汉族妇女采用,并演变成一种耳饰。

17、石榴形金耳坠明长3.8厘米南京鼓楼区水佐岗出土耳环顶部用金丝绕成五瓣花,再通过金丝连接四片石榴叶,树叶内为一圆形石榴。

18、葫芦形金耳环明正德十二年长6厘米南京太平 门外板仓徐铺墓出土、耳环上部用一根金丝弯成"S"形,似葫芦蔓,接由五个圆珠组成的五瓣花,再通过缠绕的金丝连接五片蕉叶,下连七棱形空心葫芦。以锤镍、模压、錾花、焊接等工艺制成。

19、嵌绿松石金耳环明永乐十四年长6厘米南京太平 门外板仓徐膺绪墓出土耳环用金丝扭成三角形,三角形顶端再用金丝绕成一螺旋形小圆饼其上饰一菱形绿松石,三角形两腰各穿一六瓣花形绿松石。这种形状的耳环,既不似传统的"环",也不似传统的"坠",应为明朝流行的一种新款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