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喜皮箩
张振勇
小时候,常看到农家嫁女收媳妇。秋收后,这时候人们相对轻闲,农家也有了嫁娶的粮食。那时农家没有冰箱,只能依靠凉爽的天气安排收藏鱼肉蔬菜,因而嫁娶的时间常常放在秋冬。嫁娶是农家最重要的喜事,热热闹闹的婚庆场面上,就有了贴着红双喜用来“过席”的油光锃亮的皮箩。皮箩非常精贵,只在隆重场面出场。但皮箩也是箩筐,也用竹篾所做。挑粮的谷箩,挑米的米箩为农家所常见,但要说到皮箩,却不是家家户户能有。谷箩米箩是楠竹篾编织而成,而皮箩却是皮竹所做。谷箩米箩用的黄篾,皮箩用的却是青篾。篾匠师傅砍来上好的皮竹,破成一根根一厘米宽、纸张厚薄的篾条。皮竹篾条放在开水里煮透,晾干后才能编织皮箩。织好的皮箩方方正正,箩筐上还有一个盖子,叫做“倒箩”,除了箩柱筐筋用的是楠竹外,其他的材料都皮竹。新做的皮箩用上好的桐油油过,成为嫁娶寿庆的过场“面子”。年份越久,浸润时光的皮箩,颜色变成棕红,显得越发庄重典雅,越发喜庆吉祥。老辈人说,皮箩大多是殷富人家才有,普通人家只有常用的谷箩米箩。大约十一二岁的时候,我是正儿八经地参与过接亲,看到过一担担装着财米钱粮的双喜皮箩。堂哥结婚,迎亲时需要两位打“灯笼火把”的童子,其中的一位“童子”就是我。我的职责是迎亲出发前在堂哥家里点燃火把,随着迎亲队伍走到院落朝门前把火把摁熄,到了堂嫂娘家院落朝门前又把火把点燃,一直走到堂嫂嫁家中堂祖先牌位前再把火把摁熄,出亲时又点燃火把,离开堂嫂娘家院落朝门又弄熄火把,回到自家院落朝门时又把火把点燃,然后与堂嫂一同到中堂,把燃着的火把放在家先牌位前就算完成了任务。简单地说,就是反复点燃与摁熄火把。另一位童子提一个没有盛火的火桶,随迎亲队伍到堂嫂娘家的灶垅里装一桶煅燃的火炭提回来,放在中堂正门前,让堂嫂从火桶上面跨过,新娘跨过火后,也把火桶放在祖先牌位前就大功告成了。其实这个所谓的“灯笼火把”,也许就是寓意从堂嫂娘家迎回了烟火。如果说“灯笼火把”注重的是古老的接续烟火仪式,那么几担装着钱米财粮的皮箩就是吸引眼球的重头戏。几担收拾得油光锃亮古老皮箩贴着大红双喜,红棕色的箩面亮得住人影。迎亲皮箩担数没有定数,主要看男女双方的家境和人数,我想,迎亲双喜皮箩担数越多,应该越发隆重。每担皮箩里分门别类地装着鱼肉粮米。这些皮箩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担,皮箩里除了盛放女方送亲至亲的鱼肉“光禄菜”外,还有写有两位新人生辰八字的“礼书”,“礼书”上放有数百上千元“压书礼”现金。在那时的农村,这些钱可是迎娶新娘的一笔重礼。直到出发前夕,主人还要最后一次仔细清点皮箩里的物质,容不得半点差错,然后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出发接亲。精壮的迎亲汉子挑着一担担沉重的双喜皮箩,吱吱哑哑在前面走,后面跟着一群准备抬嫁奁的一群人,风光热闹的嫁庆场面在冉冉初升的朝阳中拉开了序幕。“架起锅子等”,这是那时农家嫁女的别称,等的就是挑有大鱼大肉的双喜皮箩。大人小孩在“啧啧”声中看皮箩。装着钱米财粮的皮箩在女方中堂一溜排开,棕色皮箩弥漫着喜庆的光泽,无声地展示男方的敬重和女方的吉庆。男方迎亲长者从皮箩里拿出装有礼金的“礼书”,双手庄重寒喧着捧给女方长辈,他们互相在“两家对成一家”的客气与祝福中检视介绍皮箩里的钱米财粮。迎亲礼收过,女方长辈立即安排新娘家人在皮箩里盛放打发女儿的礼物。家庭条件好的女方,除给女儿打发兴家度日的粮食外,还有部分现金。女方热情招待迎亲队伍,在鞭炮的声声脆响中,新娘一身盛妆辞祖出亲。一担担双喜皮箩挑过来,一台台嫁奁抬过来,对于新人来说,这迎来了他们一生中最荣光的日子,沉实的双喜皮箩挑着一对新人的幸福,也挑来了连绵不绝的未来儿孙。
(作者简介:张振勇,邵东市人防办干部。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邵东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