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与孙犁先生的一次谈话
与孙犁先生的一次谈话
小记: 1994 年 11 月 1 日,山西青年作家杨栋到天津探望病后初愈的孙犁先生, 前一天, 百花文艺出版社谢大光同志对杨栋说: “到先生处最长可谈十几分钟, 他上了年纪, 病后虚弱, 谈多了他吃不消。” 但一到“耕堂”, 久别重逢, 侃侃而谈, 喜而忘倦。杨栋几次告退, 先生都拦着, 最后说: “你再待十几分钟,好吗?” 谈话长达近两个小时, 话题涉及孙犁先生的生活与创作近况,及对当前图书出版与文学研究的看法等。 谈话结束后,大光 说 :“ 今 天他 兴致 不错, 谈了这么久。” 这次谈话不失为珍贵的新文学史料,现由杨栋据其《 梨花村日记 》 所记整理如下:
孙犁: (以下简称孙)
br> 你什么时候到的? 住下了吗?住那里了?
杨栋: (以下简称杨),住在车站那里一个旅馆里了。 昨天刚到, 早就想来看您,一直没有机会。
孙: 你来得好,我们能再见一面, 这很好。 你孩子和爱人好吗?家里人都好吧?
杨: 都好, 孩子上学前班了。您吃过饭了吗?
孙: 吃过了, 你来的时候,我正鼓捣旧书, 一般是早上吃过饭, 休息一会儿, 然后翻翻书,一天下一次楼。
杨: 手术后身体还好吧?
孙: 恢复得不错。 这次生病, 很厉害, 主要是我这个人很固执, 不愿去住医院, 手术一直拖着, 直到有一天晚上休克,他们把我送进医院,最后才做了手术, 手术做的不错。
杨: 我从报纸上知道了您住院, 当时就想来看您, 但恐怕医院不让见。
孙: 是这样, 那时你来了也见不着我的, 医院不让见客,报社、 出版社的人都不让见, 家属也不让见的。 这次生病, 差点见不着你了, 现在你能来一次很好, 来了能再见上一面,上次见面到现在快十年了吧?你的口音还没有变, 还是山西口音, 没学普通话吗?
杨: 没有,我也四十岁了,出门很少,所以就用方言土语讲话。
孙: 这样也好,生活在老乡们中间, 讲本地话比较好。 你怎么过来的?能找到这里吗?
杨: 我找了个三轮,他要价十元, 到了这里他又加了五元。他看见我是外地人。
孙: 现在社会风气不好, 外面很乱, 你要小心。 我一般不上街, 但听他们讲, 街上的书报摊乱七八糟什么也有, 原来估计, 二三年内会有好转, 现在看来,一时难以扭转, 据说上面正在整顿, 过一段大概情况会好些。 你到天津还有其它事吗?
杨: 除了看望您, 想去百花社看看我的散文集 《梨花村随笔 》 能不能出版?再就是跑跑书店, 买些书。
孙: 他们答应给出了吗?
杨: 书稿已交来一年多了,他们说今年不行了, 明年给出版。是谢大光同志编。
孙: 谢大光我认识。
杨: 他是我的山西老乡。
孙: 噢, 对, 他是山西人, 你的书, 稿子是自己选的吗?
杨: 是的, 这本书已编好两年多了, 家里还有二本编好的, 但找不上出版社。现在出书很难。
孙: 自己选的就好,是买书号出?
杨: 这个还没谈, 明年再看。
孙: 现在的出版社都卖书号, 这是自己在砸自己的牌子呵!你的作品, 凡给我寄来的,我都看过, 但也是不好出版, 好作品难以出版, 出版社都在忙着赚钱。但有的好作品,出版不了, 也是好作品, 这是事实。
杨; 像我这样住在乡下的人, 信息不灵, 交际不广, 别说出书, 就是发表作品也很难, 我又不愿去写小说, 只写散文和随笔, 就更难, 走红的也就那几位名家, 现在的报纸杂志和出版社都愿炒名家,像 “追星” 一样。
孙: 现在文学界情况不好,一时难以扭转, 不少作家走了邪路, 不管别人怎样, 你要走正路, 多读书, 多写东西。你这几年买了不少书,有多少册了?
杨: 大约四五千册,我把新房搞成了 “梨花村藏书楼” ,还专门为您搞了个 “孙犁文库” , 大约有几十种书,我收集各种版本的作品, 供将来研究所用。
孙: 我知道你建了一个藏书楼, 你来信说过, 这很好,我见了好多人都为你讲这件事,希望他们支持,花了不少钱吧?钱从那儿弄呢?
杨: 我每年工资约五千元, 稿费可得二千元, 这几年出了三本散文集, 每本平均能得稿费两千元。
孙: 出书没有赔钱吗?
杨: 没有, 有的是正常出, 有的我助销一部分, 这样, 每本还能赚千把元。读者还愿意买我的书,三种书已全售缺了, 共挣6000 余元。
孙: 那就算是稿费了。
杨: 编辑说比稿费要高一些。
孙: 你寄来的信和稿子我都收到了。 前段你们山西赵树理研究会有个人给我来了封信。
杨: 是董大中吧?他最近出了一本《 赵树理年谱 》。
孙: 对, 就是董大中, 这个同志很不错,他 写信告诉我说: 台湾的《 中央日报 》最近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写赵树理的, 另一篇是研究我的,我让这个同志给我复印了一份,这个同志就复印一份给我寄来了, 我看这篇文章, 写得还是不错的。上次我让天津一个简报登,他们看了, 认为写的不怎样, 没给登。
杨: 那我拿到山西登一下也行。
孙: 不用, 山西搞赵树理研究, 很有成果, 出了不少书,天津也搞了一个我的研究会,他们给你去信了吗?
杨: 没有, 我是从报纸上知道的,我不是给你写信谈过吗?成立了研究会,一定要办些实事,出些研究成果,出个会刊, 编些论文选集, 多收集点资料, 山西的赵树理研究会就在长治市, 赵树理是晋东南沁水县人,长治市很重视研究会工作, 市长是顾问, 拨了很多经费,可能还有编制,挂靠在市文联,他们编印的《 赵树理研究 》 会刊, 定期出版,我给你寄过几期, 收到了吗?
孙: 收到了。看了。天津日报社和出版社要搞我的研究会, 我一直不同意。我住院时,他们就搞起来了,我提了两点: 一是由报社和出版社拿点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不要去到处要钱, 再是坐下来扎扎实实做点事, 但现在的人大都坐不下来, 山西在这方面搞得很好,他们也给我寄来了不少书。
杨: 研究会成立是件好事, 这也是天津市的荣耀, 需要钱时,我也可想法找点门路, 印会刊和出书, 还是要有资金的。如果可以,我也愿意加入这个研究会, 做点工作。
孙: 不要钱。我一再声明, 由报社出版社解决,他们很热心, 成立后印了一期简报, 等一会儿我给你找一份。出版社还编了一本《 评论续编》, 在这次会上, 给人们发了一本, 你要加入, 可以和出版社联系。
杨: 我见到 《 孙犁作品评论续编 》 的出版消息了, 以后还可搞三编、 四编, 但在书店里买不到这本书。
孙: 这本书他们也没给我, “简报” 也只印了一百来份。对我的作品的研究, 外地比天津做得好, 现在不少人只是愿意热闹, 真正坐下来做学问的人很少了。最近,有三篇文章写的不错, 湖北 《今古传奇》 编辑部有一个作家, 从没见过我, 但他从 《 文集 》 进行研究, 写了一篇关于我在编辑工作方面的长文章, 这个方面, 连 《天津日报》 也没有搞过, 但这位同志通过 《文集》 写了一篇, 写得很好。可能在 12 月份上海的一份编辑学刊上发表。 另一篇是贾平凹写的, 不到一千字, 登在东北出的一本《 当代作家评论 》上,一共登了三篇,是关于我的一个小辑, 你看到了吗?
杨: 看到了,平 凹写的那一篇很短, 但很有质量,言简意赅, 题目叫 《 孙犁论 》。 写得很漂亮,像抒情散文, 没有说教的味道。
br> 孙: 写得很短, 写得不错。
杨: 平凹身体也一直不好,一直住院,他写的作品很多,太累了, 太不爱护身体了,我也是从报纸上知道他住院的。
孙: 贾平凹也身体不好,最近怎么样?
杨: 我也不知他的消息, 但 《废都》 对他冲击不少,有不少评论、 争议, 也肯定会影响他的身体……
孙: 他出了那么本书, 惹出不少麻烦, 唉!我一直想还你件东西, 但没有机会, 你在太原工作时还近一些,可你后来又回沁源去了, 那里交通那样不方便, 找个人也找不到。
杨: 还是那些古钱吧, 你别找了,我拿回去也没用处的。
孙: 杨栋, 你不要不听我的话, 别和我争论,我怎样安排, 你就怎样办,我再给你带两本书。你等着,我找找那些古钱, 你带回去做个纪念, 事情办不妥,我会好几天睡不成觉。这些古钱,我已写进文章里了, 你也看过,我给你装了个盒子, 连盒子送给你, 这些古钱,我保存了十来年,一个不少,以后你看到, 总是我收藏过的东西么,有些纪念意义。我现在不需要收藏什么东西了, 连一些孩子们送我的东西,我外甥送我的小东西,我都退回给本人了, 现在,一天吃五顿饭,夜里有两个孩子陪我在这里住, 早上七点,他们上班前给我做一顿饭, 然后我稍微休息一会儿, 九点那位照顾我的玉珍来了, 再做一顿。中午 12 点一次,下午四点吃一顿, 晚上一顿, 营养也好些了。
杨: 病后要多保养, 这次我给您带了点中草药, 你一定要吃了, 是我县特产的, 来时我的妻子亲自挑选的, 今年刚采集的。
孙: 好,我吃。你也一定要注意身体, 第一, 要把生活搞得好一点, 第二, 能干多少事就干多少事, 不管人家怎么样,杨栋你记着我的话, 你可不能向坏的东西学, 我们也只能够“独善其身” 罢。不要浮在上面, 要能坐下来读些书,我现在没有事就鼓捣书, 你建了 “藏书楼” , 不容易呵,我见了人就给你宣传介绍, 交通那样闭塞, 买书那样困难,我给北京的姜德明写信说: 山西有个叫杨栋的和你一样爱书, 请他千方百计为你找本 《 芸斋小说 》 ,他给你去信了吗?
杨: 没有, 你来信告诉我后我去信和他联系过,他也没回信。也许他太忙, 没空。
孙: 没有就算了, 以后你慢慢再找吧,我这里是确实没有了, 一本也没有了。其实你有 “文集”就都有了。
杨: 我主要想收集各种不同的版本, 你的书、 平凹的书,我都保存了几十种, 将来搞研究的人可来我这里找资料,最近,我也购买了几种你的传记和评论集。
孙: 除了贾平凹那一篇, 还有一个叫曾镇南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他写了评论我的散文的文章, 写得很长, 在《 作家 》上连载了好多期,他真下功夫, 能坐下了来写那么长的文章, 很不容易。你写的作品, 凡是寄来的,我都看了, 很不错。我现在不能多看 了, 报刊杂志看得很少了, 对你的作品也看得少了, 但只要你寄 来,我就看, 都要看的。我常和玉珍谈起你, 常念叨你的。
杨: 后来我就不愿多给您寄我的文章了, 怕您太累,看得多了影响身体。
br> 孙: 是这样的, 人老了, 总是力不从心。我最近发表了好几篇, 你看到了吗? 《 羊城晚报》 发了三篇,《 人民日报 》一篇,《新民晚报 》 三篇,《 羊城晚报 》 的可让万振环同志找找看。
杨: 他也给我编过文章,有联系的。你今天太累了, 休息一下吧。
孙: 不累, 你来一次多不容易, 能再见到你我很高兴, 你寄来的你和孩子的照片很好, 你显得很年轻, 在县上生活顺利, 也安定吧?
杨: 安定,有时间看书写东西。
孙:在天津办完事, 赶快回去, 不要在外面出了事,现在社会上坏人很多,让人家宰个十元二十元不要紧,不要出了大事。回家的钱够用吗?
杨: 够了, 能来看望你我很高兴,我就此告辞吧。
孙: 回去替我问候你的爱人和孩子, 问家里人好。让玉珍送送你 1994 年 11 月 1 日于天津孙犁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