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乘胜灭赵,秦昭襄王决定暂时议和,谁更有道理
相关推荐
-
赵武灵王造就强武赵国,长平之战后依旧将星璀璨硬抗暴秦四十年!
一代战国雄主赵武灵王赵雍在父亲赵肃侯死后,灵前即位,当时天下诸侯兴起"相王"之乐,特别是魏惠王急着要在中原立威,率先称王,便立马拉着三晋老兄弟赵.韩两国同时封王,韩侯一向贪小便宜, ...
-
战国四大名将,他们的结局如何?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终?
<千字文>中记载:"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战国四大名将由此得名,他们分别是:秦国白起.王翦,赵国廉颇.李牧.他们都是从基层军官开始做起,一步步成长为 ...
-
战国后期唯一能跟秦国掰掰手腕的赵国,是怎样逐步走向灭亡的呢?
赵国是秦王政扫灭六国,一统天下过程中最大的障碍,赵国国力雄厚,而且名将众多.赵国自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以来,一直是军事上较为强大的国家,秦国曾多次对赵国进行过打击,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
-
战国318 李牧出山——秦国东进统一中国的一大麻烦
李牧以退为进大破匈奴以后还是受到赵王的重视的,赵王之后也委以重任.在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李牧率领自己的部下攻击燕国,占领了武遂和方城.也正是因为这一件事,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42年),燕 ...
-
《大秦赋》中赵国丞相郭开,废廉颇、毁李牧,他的真实结局怎样?
郭开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毁灭赵国而生的.<大秦赋>中的他的,个性谄媚而不失诙谐,演员也将这个人物演绎的有血有肉. 为了增添故事的逻辑性,编剧还增加了一段情节: 赵国试图挟持秦国王后赵姬,赵 ...
-
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直攻邯郸,为何秦昭襄王拒绝,若同意能灭赵吗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说它大是因为长平之战投入的兵力是整个战国最多的,秦国和赵国合计投入兵力接近100万,哪果史书说的没错的话,这就是作战部队的人数,还不包括运输部队和后勤保障部队,而且 ...
-
长平之战后,范雎为什么要阻止白起灭赵?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为争夺上党地区控制权而爆发了一场超大规模决战.最终赵国兵败,约45万赵国军民被秦军坑杀,这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quo ...
-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几万精锐部队灰飞烟灭,国家已是岌岌可危.白起挟胜利之威,席卷赵国,势如破竹.此时的赵国,生死系于一线之间.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秦昭王居然下令白起 ...
-
白起:长平之战后拒绝出兵伐赵,理由伤透了秦昭襄王的心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十五岁从军,一生大小数百余战,从未打过败仗,硬是凭战功得到大良造.武安君的尊位. 他用兵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特别喜欢以运动的方式在野外消灭敌人,尤其是前261年的长平之 ...
-
长平之战后,赵国精锐损失殆尽,为何名将白起没有趁机攻灭赵国?
秦是战国七雄中最后的赢家 ,长平之战的胜利,为秦的一统打下了基础.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前前后后共损失了约45万精锐,元气大伤,举国上下已无多少兵力可用,为何名将白起没有趁机灭亡赵国? 俗话说得好:&qu ...
-
赵括真的就只会纸上谈兵吗?长平之战后,白起说出了答案!
说到赵括,都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纸上谈兵,这似乎成了他的代名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指挥的长平之战惨败,40余万赵军被白起坑杀.因此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他的身上,认为他只是一个理论天才,却是一个十足实战的 ...
-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宁可自刎也不出征赵国?
白起,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个人成就震撼世人.从公元前295年入伍,到公元前257年去世,近40年的军旅生涯,大小战争数百次,却无一败绩.伊阙之战斩杀魏韩联军24万,鄢郢之战斩首楚军10万,长平之战斩 ...
-
长平之战后,赵国40万将士被白起坑杀,该不该怪赵括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后,赵国40万将士被白起坑杀,该不该怪赵括纸上谈兵?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打败30万秦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发生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国力比拼之战,此战以赵国的全军覆没告终.赵军战死5万,投降40万.这40万人,除了年幼者200多人被释放,其他人皆被白起坑杀. 长平之战对赵国构成了致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