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强:啊,白菜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还有比白菜更廉价的蔬菜吗?我觉得没有。
这不,昨天天气预报说今后两天会有今冬第一次降雪,父亲早早地提醒我,赶紧去菜市场买几棵大白菜回来,天一下雪蔬菜准涨价,存两棵白菜够吃一个星期了。我嘴里说不用,都什么年代了,还怕吃不上新鲜蔬菜吗?其实啊,早就有几棵白菜在露台乖乖地躺着呢。那是前一阵子逛菜市场,见一堆大爷大妈在争先恐后地围着一辆大卡车抢购白菜,看着一车的白菜,刚从田间运来,白绿相间,嫩嫩的,新鲜无比,煞是喜人,我也本能地“抢”了一袋子,约摸有七八棵。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在冬天,家里有了七八棵大白菜心里就有了一种安全感,是踏实的,淡定的,就好似白菜是冬天的一部分,没有白菜就不算是过冬。由此说来,白菜能住进我的心里又不仅仅是廉价这么简单。

我说的一点儿都不夸张。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寒冷的冬天,家里唯一的蔬菜就是白菜。也不尽然,严格一点说,可能还会有一些白萝卜,但是主角绝对是白菜。腌白菜、炒白菜、炖白菜……反正冬天给人的印象很单一,就是冷,冷得人不敢出门,再就是下一场大雪,把世界变白,然后就是吃白菜了,餐桌上的白菜,地窖里的白菜,晒在窗台下面的白菜……
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白菜,就像冬天家家户户都生炉子一样。严寒来临,特别是一场大雪过后,出不了门,就窝在家里,美其名曰“猫冬”。这时候的白菜就能派上大用场了——包饺子。白菜粉条馅的饺子百吃不厌,白菜咯吱咯吱地在嘴里嚼着,有点甜,有点脆,它鲜而不腻,爽口极了。尤其是冬至那一天,总要多吃一碗白菜粉条馅的饺子。以至于一提到冬至这个节气,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冷,而是饺子,是咯吱咯吱在嘴里嚼着的白菜粉条馅的饺子,那是冬天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

最近一次回故乡,来到二婶家,没想到她正在家里吃火锅。不过跟城里大饭店的火锅不一样,二婶只不过是在涮白菜。鲜嫩的白菜,一叶一叶撇开,放到沸腾的锅里一涮两涮,蘸着麻酱吃,吃得舒服,吃得香甜,她一个人竟然能吃两棵大白菜!你看,在我们乡下,不管白菜吃多少年,怎么吃都不厌。
白菜是大众菜,它普通,廉价,像是身边的老朋友,默默地给你滋养和温暖。只有十分偶然的一个刹那,才能猛然被人想起,像我。我忽然注意到白菜,忽然想赞美一下白菜,却不知道说些什么。忽然想起将白菜称为“百菜之王”的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齐老有一幅写意的大白菜图,画面上一棵大白菜脚边点缀着两根鲜红的辣椒,并题句:“牡丹为花中之王,荔枝为百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蔬之王,何也。”那真是一棵骄傲的白菜。
普通到极易被忽视的是白菜,高贵到最称为蔬菜之王的也是白菜。
作者简介

郭雪强,笔名雨山,1980年10月出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建筑工程师,现居古城邯郸。学生时代开始诗歌写作,爱好至今,随后钟情于散文随笔,深知写作灵感来源于童年,根植于故乡,故始终无法脱离土地本色。信奉文字贵在真诚,唯有实感真情才能寻到共鸣。自1996年以来,诗歌和散文等作品散见《武汉晚报》《燕赵都市报》《河北青年报》《文学报》《中国电视报》《合肥晚报》《羊城晚报》《京华时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审计报》《渤海早报》《江淮晨报》《今晚报》《珠江商报》《广州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三峡工程报》《天津日报》《上海金融报》《齐鲁晚报》《健康时报》《燕赵老年报》《燕赵晚报》《中国信息报》《老年生活报》《教育导报》《攀枝花日报》《马鞍山日报》《潇湘文化报》《农村信息报》《烟台晚报》《内蒙古日报》《新疆日报》《新青羊》《现代家庭报》《山西老年》《西南民兵》《国土绿化》《湖南人防》《金融博览》《文艺生活》《芳草》《诗选刊》《北京文学》《审计月刊》《文化信丰》《泸水》《遵义政协》《青年文摘》《老年知音》等。2000年出版诗集《新鲜空气》;2013年出版随笔集《一直走下去》,获河北省首届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五个一”奖;2016年出版散文集《我是一棵树》;即将出版诗集《雨山的诗》。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