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九字——武

文字版和语音版稍有不同。
语音版在前,文字版在后。
文字版补充了语音的不足,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九字,武】

武术,武装,文武之道,武王伐纣,文治武功的武,

武字在《甲骨文台历》中对应一年的第二十九周,

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很有名。

许慎在介绍六书会意定义的时候说到了: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在解释武这个字的时候,有一句话同样有名:

止戈为武。

左传,说文解字中都有说到。

后来的一些古文字学家,都一致反对这句解释。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认识武这个字呢?

按照古文字学的思路,我们先从古文字字形中来看看。

如下图。

【武,古文字写法,古文字诂林】

【武,演变,甲骨文台历】

如果要了解一个字的古文字写法,

我个人建议可以参考《古文字诂林》中的收录,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战国文字,收录较全,

甲骨文台历中的古文字写法就选择了一个比较通用的,

即从戈,从止的字形,上下结构。

看到这个字形,我们很容易想到那句有名的解释:止戈为武。

当然,后来的古文字学家大部分都是持反对态度的。

我宁愿相信这句解释只是对字形的描述,

而非对字义的解释。本来就是从戈从止嘛。人家说止戈为武,没有问题啊。

这里的分歧主要在对止的理解。

在甲骨文中,对止的理解主要是行动,或者跟脚相关的动作。

比如,在《古文字诂林》中,马叙伦就举出了一个例子:舞的写法。

【对武的理解,马叙伦,《古文字诂林》】

按马叙伦先生理解,从止,从戈,

会意为像执干戚也,

又举出了另外一个从止的例子,舞,

而且发音也相同,

所以,武,可以理解为:一人持戈作舞蹈形。

这是古文字时期对止的理解。

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先秦古文献当中,对止的用法。

几乎没有用作停止之意的。

比如《甲骨文字典》和《金文编》中的解释。

如下图。

【止,字形和解释,甲骨文字典】

【止,金文编】

反而,在先秦经典《大学》中,

大部分人却把止理解为停止或者归宿之意。

知止而后有定。

很多人解释这里的知止的时候,

都说要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或者归宿。

要知道自己要停止在什么地方。

就像绵蛮黄鸟一样,知道停在丘隅。

总之,一般都理解为一种静态的意思,

显然,和古文字所指是相违的。

个人之间,这里的知止而后有定,

可以理解为: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这里有点强调行动,

比单纯理解为目标或者归宿,强调目的更贴近文字的本意。

即,除了要有自己的目标之外,还要强调如何示现这个目标,

就是要强调止的动词或者行动相关的意思。

所以,从古文字角度理解武,

可以从这几层理解:

第一,字形,从戈,从止,或止戈为武。

第二,字音,同舞,强调动作。

第三,字义,手持干戈前进。前进就是要征伐的意思。强调行动。

有了这个理解,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下文武之道和文治武功这两个词。

可能就会有新的感觉了。

【武,甲骨文字典】

在甲骨文字典中,对武的理解,同样强调了止的动词属性。

即:甲骨文从止多表示行动之意,止即示行也。

那么文武之道如何理解呢?

可以结合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经历。

大家都知道,商纣王把周文王姬昌关在了羑里,

甚至杀害了姬昌的大儿子,

更狗血的是还用他儿子的肉做成了肉包子给姬昌吃,

结果,姬昌还是埋头每天演算周易八卦,

推演出了八八六十四卦。

这个时候商纣王才彻底对姬昌失去了防范,

等姬昌被放回住处后,也没有马上起兵,

反而是姬发,继位后第二年就在孟津集结,

第四年就率领70万大军翦商,

甲子日起兵,辛未日灭商,就10天功夫。

对比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经历,

不难发现,

文王做事稳妥,耗时长,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

武王做事快速,时间短,做事目的性强。

于是,人们就习惯把符合这两种风格特点的分别称为文和武。

比如说文火,武火,文武之道,文斗武斗等等。

【利簋,反映武王伐纣的青铜器】

关于文治武功,出自《礼记·祭法》。

后世都是来衡量中国的天子们对外关系的。

如果用联姻或者两边贸易的方式,

达到维护边疆和平的方法,可以称为文治,

如果通过军事和加强戍卫的力量,可以称为武功。

也是符合中国人对文武的理解的。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九字,武,字义和出处】

在甲骨文台历中,对武字的理解,

主要采用了甲骨文字典中的解释,

也结合了于省吾先生的释义。

在语音中对前面的几个文献出处做了相应的介绍,

在这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后面的两个出处,

第一个,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里的武,说的就是与武王伐纣相关的音乐和舞蹈,

音乐虽然很美,但毕竟是和武力相关的,

武力,必定就和杀伐相关,

从这一点讲,就是未尽善也。

最后一个文献出处,也是跟武王伐纣有关的。

从诗经和左传中,有很多反映武王伐纣事件的记载。

可见,翦商伐纣在历史上是何等的重要和深远。

甚至,周王朝成了中国历史上国祚时间最长的朝代。

从这一点讲,周确实符合了天道。

【武的演变,国学大师网站】

对于武的理解,有一个短句如下:

止戈为武是字形,

从戈凸显是兵器,

从止强调行动意,

武王伐纣甲子日,

开创国祚八百载,

文武之道合天意,

文治武功和万邦,

一阴一阳之谓道。

相关链接:

2021年甲骨文台历招募合作

2020年甲骨文台历

2019年甲骨文台历

甲骨文台历第一字——义

甲骨文台历第二字——戈

甲骨文台历第三字——干

甲骨文台历第四字——五

甲骨文台历第五字——祖

甲骨文台历第六字——示

甲骨文台历第七字——长

甲骨文台历第八字——老

甲骨文台历第九字——孝

甲骨文台历第十字——君

甲骨文台历第十一字——共

甲骨文台历第十二字——秉

甲骨文台历第十三字——只

甲骨文台历第十四字——友

甲骨文台历第十五字——尹

甲骨文台历第十六字——取

甲骨文台历第十七字——善

甲骨文台历第十八字——美

甲骨文台历第十九字——祥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字——吉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一字——礼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二字——福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三字——祈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四字——祭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五字——祀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六字——祝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七字——豕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八字——事

(0)

相关推荐

  • 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鄭

    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鄭 咏梅书斋 甲骨文無鄭字,以奠通鄭. 甲骨文奠字的字形: <金文編注>:甲骨文以奠為鄭.奠從酉.從一,象置酒几案之形,會祭奠之意.一為城邑名,即西鄭,地望在今陝西西鳳 ...

  •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六字——祝

    (因为文字是后期根据语音整理的, 所以,每次的文字版内容要比语音版内容更完善一点, 比如这次文字版,就比语音版增加了一些内容) 这次我们从字形开始说说祝的演变和来由. 现代语文说起祝,都跟祝福,祝愿, ...

  •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五字——祀

    参考资料: 古文字诂林 甲骨文字典 古汉语字典 国学大师网站 说文解字诂林 还有大量图片, 和大家一起认识祀的演变和含义.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五字--祀] [古文字诂林,祀] 以上两图,分别是甲骨文台 ...

  •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四字——祭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四字,祭] [祭,演变,甲骨文台历] [祭,演变,国学大师] 从上面的三张图片中, 可以看到祭的甲骨文写法和演变. 从甲骨文写法中,祭不从示 主要由两部分(有的三部分,还有表示酒或者 ...

  •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二字——福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二字--福] [国学大师,福,演变] [甲骨文字典,福] 每年过年过节,家里都会贴春联,贴福字. 春联的横批大多会写:五福临门. 古时候,人们最想要的生活就是多子多福, 现代人最想要 ...

  • 甲骨文台历第十九字——祥

    [甲骨文台历第十九字 祥] 见上图,甲骨文是羊, 从小篆开始就变成祥了. 可以有两种理解. 第一,两个字同源.后来发生分化. 第二,两个字读音相同,故意同. 翻阅甲骨文和金文字典, 羊在很多重场合下就 ...

  •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八字——事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八字--事]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八周对应的文字--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字. 对古文字有点基础的朋友们知道, 事,史和吏三个字在古文字时期同源, 也就是说,在甲骨文时期的一 ...

  •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三字——祈

    语音录制时间是在2020年6月5日,星期五 (从2020年开始,每周五晚上,定时给大家介绍一个甲骨文) 这一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里的芒种. 大家都知道,芒种对于农民意味着什么. 不管天南海北,在芒种附 ...

  • 甲骨文台历第十六字——取

    字形和演变 [取,古文字字形,<古文字诂林>] [取,演变,国学大师网站] [甲骨文台历,取,演变] 上面三张图片,分别列出了取的古文字字形, 和取的演变. 从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一 ...

  • 甲骨文台历第十五字-尹

    可以先参考一下相关的一个字:甲骨文台历第十字--君 [甲骨文台历第十五字-尹,演变] [更多尹的古文字字形,引自<古文字诂林>] 从上面两张图片中可以看出,尹的甲骨文字形从又持丨. 知道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