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二代酷刑上,最后一个算是最痛快的了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在这种思想下,出现了很多的严刑酷法,在他们看来,重刑是力量的源泉,是禁止犯罪的根本,带来的结果就是“无刑”。也就是说,大家都害怕了,不敢去犯罪了,这样,就可以没有刑罚了。后来,秦朝使用了他们的理论,出现了很多的酷刑,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刑罚在各个朝代都有应用,看起来非常的残忍

1、凌迟

代表案例:

1,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误以为他通敌卖国,判他凌迟处死,行刑前以鱼网覆身(让肌肉突出以便下刀),游街示众,被北京城无知的民众冲上前去抢食他的肉 。

2,受此刑最有名的人还有就是大太监刘谨,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

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最早是把人杀死之后再剁成肉酱,称为「醢」,受过此刑的记得有子路,还有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 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据说发展到后来,每次凌迟要由两个人执行,从脚开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断气。而据说犯人若未割满一千刀就断了气,执行人也要受刑。发展成死刑的艺术 ,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2、车裂

代表案例:

在秦国变法的商鞅被车裂,西汉初年的彭越,也是被刘邦以谋反罪车裂的。

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

3、腰斩

代表案例:

1,秦国的丞相李斯被腰斩了。

2.西汉时期向汉景帝提出削藩政策的晁错被腰斩了。

明代著名的文人方孝孺因为反对明成祖朱棣被腰斩了。据说,方孝孺被腰斩后,用胳膊撑着地在地上爬行,用手蘸着自己的血写了十二个“惨”字才断气。

腰斩最早的时候是用大斧头把人从腰部剁开,后来,为了更好的行刑,采用了铡刀这种工具。比如小说中包公的虎头铡,狗头铡就是这个。腰斩非常残忍,因为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所以,从腰部切断之后人不会立即死去,要过好长一段时间才会断气。

4、刖[yuè]刑

代表案例:

1.发现和氏璧的卞和因为得不到国王的信任,就被处以刖刑。

2.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也受了这个刑罚。

又叫剕[fèi]刑,膑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通常指割去犯人膝盖骨。

5、黥面[qíng miàn]

代表案例:1.《水浒传》里,宋江、林冲、武松等人脸上都被刺了字,实际上就是这种刑罚。

就是墨刑,是在人的脸上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后涂上墨或别的颜料,使所刺的字成为永久性的记号。这种刑罚施加于身体的明显部位,无法掩饰,不仅给人造成肉体的痛苦,同时使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

6、鸩毒[zhèn dú]

代表案例:

刘邦死后,惠帝刘盈继位,吕后担心赵王如意成为帝位的威胁,就把他召到长安,用鸩酒毒死。

鸩毒大概算是十大酷刑之中唯一比较人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毒药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鸩”这种毒药,成语中的“饮鸩止渴”便是源自于此。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人如果被毒蛇咬了,就把鸩鸟的角质的喙刮下少许粉末,敷到伤口上,可以立即止毒,很快痊愈。而正常的人误食鸩鸟的肉或内脏,就要送命。如果把鸩鸟的羽毛在酒中浸泡一下,这酒便成为毒酒,就是人们常说的鸩酒,人饮少许这样的酒,就会很快被毒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