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在时光的纸笺上沉淀
诗性在时光的纸笺上沉淀
——麦秸及其诗歌初探
⊙官华
从渭北富平到江南绍兴,诗人麦秸走走停停,情思绾结着三千里乡愁,诗心在时光的纸笺上刻下一道道沧桑,诗性在岁月的沉淀中熠熠闪光。我知道,这个粗旷的陕西汉子在江南灵性的烟雨中汲取着诗歌的灵感,一路走,一路写,不断地拓展着诗的高度。我也知道,继《给我一个地址》之后,在很短的时间,麦秸又以新著《来去之间》,掀起了一场关于诗人和诗歌的旋风。
我一直认为诗人是孤独的,但是,孤独的麦秸内心是如此温婉细腻,在诗的世界里来去自如,诗的语言干净而富有质感,在弛张有度的书写中,展示了一个成熟诗人的沉稳与气度。其实,当诗歌成为一种可能,一种自觉,诗人的抒写方式、独特的视角和角度的把握以及词语间的转换、跳跃发生着质的提升和突破。麦秸很好地把握和掌控了,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多样化,内容的空灵和诗性化的语言就不难理解。
诗人是一个个体,个体体验的过程,也是一次次灵魂回归和叩问的过程,更是一次次精神洗礼和提升的过程。麦秸在渭北故乡一次次的行走,沉思,眼中始终含着热泪;在绍兴的一次次徜徉,驻足,心里始终揣着希望。就在这样的来去之间,两种文化的交错、交融,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纠结,在麦秸诗歌创作中,出现了风格迥异的落差。然而,正是这种迥异,造就了麦秸和他的诗歌。
我常常思考麦秸文字里的乡愁,那是关于故乡的,关于土地的,关于父亲的;也思考麦秸文字里的江南,那是一场烟雨与历史的对话,是深入骨子里的大彻大悟,是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灵动的语言与文化底蕴的交融。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的考量,充斥着麦秸的心灵,激荡着麦秸的内心。正是如此,麦秸生命体验的独特性,诉求于笔端的文字,情与景交织,凸显着张力,厚重感十足,值得去慢慢品味,让人颇有共鸣。
麦秸诗歌的语言并无惊人的繁复,大多时候是一种平平的叙述,自自然然,娓娓道来,但却让人回味不已。麦秸把日常性与承担,情境性与思想,通过内在丰盈的精神世界的萦回缠绕,伸出思想的触须,创造出一种精神高度的诗歌具体。
诗性精神是诗的灵魂。视诗歌如同生命的麦秸,不断自觉地提升自己的诗学观念、语言结构与艺术面貌,在不间断的写作中,不断拓展着其诗歌的表现维度与精神可能。其诗歌境界阔大,富有气象,技艺日臻完美,且姿态低调,谦逊温雅,为人称道。这也是麦秸的诗歌情真、入心、诗性十足的体现。
麦秸在绍兴扎下了根,诗人和诗歌的根。诗歌成为麦秸的人格符号。麦秸对诗歌的自我坚守,精神人格的淬火磨练,使其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诗人和有诗性的诗人。今天看来,麦秸的选择是对的。渭北故乡的苦焦和痛,只能使他沉寂或消沉;而绍兴的江南气质和文化历史底蕴,成就了麦秸和他的诗歌。也使他的诗歌创作如鱼得水,才情得以凸显。弯曲的钟摆读不懂光阴
摊开的手掌握不住流年
在梦中走走停停,时间
跨出夜幕,披上黎明的外衣
在来去之间走远
——麦秸《来去之间》有梦想才有远方。带着乡愁行走远方,在来去之间辗转。怀揣梦想,诗意的人生,诗意的麦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