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文本 面向读者——关于当下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6-09 04:39

  【如何让文学评论更有力量】

  作者:於可训(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编者按

  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质量鉴别、价值探究和意义阐发的创造性活动,是引导文学创作、提高艺术审美、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当代文学评论积极参与文学事业发展进程,深耕文学现场,就新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进行了及时的关注。同时也存在诸如表扬有余、批评不足,套用西方理论术语进行“强制阐释”,文风不够清新自然等问题,影响了文学评论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为了促进文学评论的健康发展,今日起本版开设“如何让文学评论更有力量”栏目,邀请专家学者集中梳理文学评论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战斗力和说服力。

  最近一个时期,大家对文学批评颇多非议。不满意的问题,有多个方面,最突出的是商业化的广告批评、庸俗化的人情批评。这些问题不仅见之于各式各样的新书炒作和应景式的作品研讨,包括为人们所诟病的“红包批评”等,败坏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污染了文学创造的环境。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假文学批评之名进行的所谓文学批评活动,背离了文学文本,疏远了文学读者,把本来应该在作品和读者之间架设桥梁,成为文学与社会的中介物的文学批评,变成某些批评家叫卖式的吆喝,或某些批评家小圈子沙龙式的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

  义在文先、文为义证、义不及文:小心文学评论掉入意义模式的陷阱

  文学批评要从文学文本出发,这本来是个常识问题。被今天的学者视作文学批评基本原则的“知人论世”,在孟子那里,就是从“诵其诗,读其书”,也就是从文本阅读开始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从来就重视对文本的精研细读,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样式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都是如此。朱熹甚至对一首诗的阅读,进行了技术上的要求,说先要将诗吟咏四五十遍了,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西方文学批评,也不例外。尤其是20世纪初的英美新批评派,更是以文本的“细读”为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如恩格斯,在文学批评活动中,也十分重视对文本的阅读,他在对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表达评论意见之前,把这部作品读了四遍。在读完一两遍之后,为了验证最初的阅读感受,使自己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还有意识地把作品往后“放一放”,直到读完三四遍之后,印象依旧,才告知自己的批评意见。这样做,不仅是对作家作品的尊重,也是严肃的文学批评工作者应取的态度。

  现代阐释学兴起之后,对文学作品的阐释,由追寻作者的本意,到强调批评家的再创造,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阅读,便退居次要地位。英美新批评派在主张“细读”的同时,也批评追寻创作意图的“意图谬误”和相信阅读感受的“感受谬误”,把“细读”变成一个远离创作意图和阅读感受的纯粹客观的技术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当代文学批评受现代阐释学,包括与之相关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影响,在强调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路线,片面强调阐释学所重视的主观“成见”或“前理解”“先结构”的作用,不是把阐释的再创造建立在历史、文化积淀和个体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而是以某种普遍流行或个人偏好的理论作为一种意义模式,介入文学作品的阐释。

  结果在批评实践中,便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义在文先”,即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根据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预先设定的,而不是从作品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二是“文为义证”,即不是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观照的对象,而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是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的实证材料。三是“义不及文”,即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不深入涉及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只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话头”,就文学作品的题材所指,大谈相关领域的社会生活问题,把文学批评变成生活观察和社会学论文。抑或由文学作品的某些细节引发的联想,大谈某种流行的或偏好的理论知识,把文学批评变成这些理论知识的通俗文本。这种种偏向,不但有悖于文学批评再创造的宗旨,也有悖于文学既作为历史的创造物又作为审美的创造物的本质特征。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说,他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衡量作品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也应该成为我们阐释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作为美的创造物,文学作品是通过美感效应发生社会作用的,读者包括批评家只有通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才能理解文学作品,领略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历史的创造物,文学作品同时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的历史活动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因此,读者和批评家又只有通过“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才能理解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也才能通过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形象,“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确证人自身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语)。这些,都离不开对文学文本的精细阅读。

  批评家过度以专业兴趣左右读者的感受和思考,进行“强制阐释”,让读者敬而远之

  对文学文本的阅读,同时也是一个批评伦理问题,即文学批评是以批评家为本位,还是以读者为本位。文学批评从来就不是自说自话。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被认为是寻找“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设专章讨论“知音”问题。西方有学者则认为,文学活动仅有作家和“某个特定的读者”(批评家)的关系,还不能“超脱私人的范围”,只有当“第三者”即“读者公众”介入的时候,文学才能“进入社会领域”,对社会人群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批评只有面向读者,才能显示出它特有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外文学批评史上,尤其是在具有公共文学空间的近现代社会,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家,从来就是引领公众的一种社会力量。我国从近代社会改良到现代社会革命,文学批评都充当了开启民智、唤醒觉悟的工具。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时期,则成了战斗的武器和号角。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中的文学批评,一直处在引领社会思想文化潮流的地位,尤其是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对俄国社会结束农奴制,发生转型和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学批评在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文学影响于人的社会文化思想,不是以直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而是隐含在具体的文学形象之中。因此,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就显得尤为重要。读者从具体的文学形象中,固然也能直接受到“熏、浸、刺、提”的感发振奋作用,但要从中得到理性的认识和启示,就离不开文学批评家的工作。西方有批评家说:“批评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说明隐藏在艺术家创作内部的意义。”没有这种“说明”,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只是一个“狂人”的胡言乱语,《祝福》《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作品主人公的遭遇,也只能博人同情,都不可能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当代的一些红色经典,如《青春之歌》《红旗谱》《林海雪原》和《红岩》等,也只是一些传奇人物的传奇故事,可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却不可能让人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更不可能激励今人的革命精神和斗志。

  文学批评向读者揭示文学作品的这些意义,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生硬拼贴,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了解。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进程中,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别林斯基语),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这个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包括他们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这就需要批评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了解现实关系的各种变动,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凝聚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以之作为解读作品、评论得失的思想利器。文学批评被人称之为“运动着的美学”,也是这个意思。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批评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或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既是美学家,又是思想家”。批评家应该是读者公众的代言人,或美学上和思想上的代表。

  惜乎一个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不是站在读者本位的立场上,而是偏离了这个立场。批评的出发点,不是读者的阅读需求,而是批评家的专业选择,从这种专业选择出发,对批评对象进行种种命名和质的规定,把读者圈定在批评家的专业兴趣之内,由批评家的专业兴趣左右读者的感受和思考。批评的判断据以展开的“理性法则”,也不是建立在读者公众普遍的人生经验和人生问题之上,而是将异质的经验和问题直接套用到批评对象身上,进行“强制阐释”,结果就不免张冠李戴、削足适履,造成了种种阐释的谬误和遮蔽。

  明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的人生“烦恼”,硬要扯上存在主义的“存在”之思;明明是中国现实变革中出现的问题,硬要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问题进行同质同构式类比。甚至是一些转化本土资源的文学创新试验,也被强行纳入后现代或大众文化“拼贴”“杂糅”之类的模式之内。凡此种种,这些被置换的“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自然与读者相去遥远。读者远离文学批评,也就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批评出现了“失语”现象,文学批评家也频繁“缺席”。这种“失语”和“缺席”,不是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家无所作为,而是其中的许多作为背离了文本又疏远了读者。要治愈这种“失语”症,恢复“在场”状态,让文学批评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既是有效的又是有生命力的,就必须重新回到文本,面向读者,这也是繁荣当下文学批评一条有效的途径。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9日 16版)

[ 责编:袁晴 ]
(0)

相关推荐

  • 王春林:文学批评的主体人格建构

    关键词:文学批评 时间的脚步实在匆忙,自打1988年发表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介入到当代文学批评中来,不知不觉间,已有近30年的时间了.近三十年来,尽管我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尽心竭力地从事这项自己所特别 ...

  • 重看结构主义:罗兰巴特——作者之死

    2017年注定是一个大师陨落的年份,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著名学者托多罗夫去世,使得法国结构主义阵营又少了位大师级别的人物,法国结构主义兴起于上世纪50/60年代,以托多罗夫.罗兰巴特为代表,以结构主义 ...

  • 古诗鉴赏要在多元解读中寻觅真相

    诗歌批评:在多元解读中寻觅真相 --黄理兵<唐诗的真相>读后 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  谭邦和 摘  要 黄理兵的唐诗解读新著及其书名,促使我们思考诗歌批评的一个理论问题和现实困境:诗歌作品 ...

  • 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贡献与遗产

    美国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著作等身,他的"解构主义批评""影响的焦虑"论."西方正典"论等,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继续讨论这些理论的 ...

  • 常江‖关注楹联作家作品,开展对联的文学批评

    常江,本名成其昌,满族,1943年生,吉林市人,吉林历史文化名人成多禄曾孙,抗俄殉国的清寿山将军曾外孙.1966年原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名誉主 ...

  • 小程序“成都学区百科”面向读者招募内测用户啦!

    原创:溜爸 小程序"成都学区百科"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打磨,总算面向读者们开放内测了! 正式版定于2月26日正式上线! 溜爸看了日期,是个黄道吉日哦. 溜爸,你为什么做这个小程序? ...

  •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标准》文/陈全喜

    文学批评的标准 文 /陈全喜 文学批评或称文学评论,它是整个文艺科学中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文学理论.文学史关系密切而又彼此区別. 文学批评是对一定的文学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进而作出判断和评价的一种科学活动 ...

  • 互换符合时代要求的诗词文学批评

    ·2018年<陕西诗词>2期· 陕西诗词 学会简介 陕西诗词学会成立于1988年4月,是近年来陕西省最为活跃的社会团体之一,现有会员2100多人,在国内诗词界具有广泛影响.陕西诗词学会带领 ...

  • 作家名片 | 徐则臣:坚守在当下文学前沿,醉心于小说创作

    编者按 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联合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启动" ...

  • 孟繁华:关于当下文学新人的创造

    关于新时代文学新人的创造,我的理解是,这个"新人物",不是文学史画廊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也不是美学意义上的"新人".而是那些能够表达时代要求.与时代能够构成同 ...

  • 张同道:回到作家的故乡,看文学如何起航

    回到作家的故乡,看文学如何起航 --在六位当代作家的故乡眺望文学的风景 作者:张同道(<文学的故乡>导演,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7月20日至26日,纪录片& ...

  • 论建安文学批评的发生

    作者:傅刚(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内容提要:汉末建安时期的诗文写作将基本合于后世文艺学观念的文学独立于经.史.子以外,这也是一般所说的文学的独立,随着文学写作的普及,对作品的评陟自然而然会 ...

  • 宋代文学批评史中的晚唐诗观

    在中国古代关于唐诗的批评术语中,"晚唐"与"初唐""盛唐""中唐"作为"四唐"说的重要组成,占据着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