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尿石病,是现代医学无法取代的

导读:追溯石淋的症状与治法,对比现代的尿石病病症,作者得出西医的尿石病不能与中医的石淋画等号的结论。50年代,中医治疗尿石病,大多恪守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法则,至60年代,才参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显著地提高了疗效,70年代,补肾法效可堪用……你们是怎么治疗的呢?

一波三折

如何试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补肾法治疗尿石病 

[缘起]

“尿石病相似于中医的石淋”,这几乎是一种共识,我也长期附和此说。上世纪80年代末,著名中医何绍奇先生(已故)主编《现代中医内科学》一书,一反惯例,全部采用西医病名,并命我写“泌尿系结石”一节。

我遍查古今文献,结合自己治尿石病之得失,方确知西医的尿石病不能与中医的石淋画等号。

有人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作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又有人说:要弄懂一个问题,就得写一篇文章。

信哉!

近年来,运用补肾法治愈尿石病的临床报道,虽非“屡见不鲜”,亦非“凤毛麟角”。这无疑是在通淋排石和活血化瘀的基础上,鉴古察今且另辟蹊径,因而具有独特的临床实用价值。然迄未获得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堪称一桩憾事。

  • 逝者如斯,何须“对号入座”

近代中医治疗尿石病,首先继承和借鉴的,自然是古代医家治疗石(砂)淋的临床经验。这本来是顺理成章而无可厚非的。但若唯事鉴古而疏于察今,则难免于“对号入座”或对不上号也欣然入座之嫌。补肾法之长期“马放南山”,可能导源于此。

唐代以前的医家便已观察到,石淋作为淋证之一,除了具备淋证的一般性症状——小便频数,淋沥涩痛,痛引少腹及脐中之外,尚具有一种特异性症状——尿出砂石。

如汉·张仲景便观察到“小便如粟状”;《中藏经》的作者则不仅观察到“小便中下如砂石”,并将其发病归结为“虚伤真气,邪热渐深,积聚而成砂”,且形象地譬喻为“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

至于形成结的“虚”与“热”,隋·巢元方认定为“肾虚而膀胱热”。至此,石淋之主要病位与基本病机便已“一锤定音”。千载以来,并无异议。

既然如此,石淋的基本治法就应当是补肾之虚,清膀胱之热。

然而首载于唐代《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中的治疗石淋的方药,却约皆为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品。

如此遂开石淋之病机同治法及方药互相脱节的先河。后世宗之者众,亦不太顾念肾虚,而将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奉为治疗石淋的基本法则。

当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其间变化因心,超凡脱俗者亦不乏其人。如宋·陈无择尝用黄芪、人参、萝卜组方治疗“五淋砂石,疼痛不可忍受者”;清·尤在泾主张“开郁行气,破血滋阴”;近贤张锡纯则冶软坚散结与补气滋阴药物于一炉等。

虽则补偏救弊,启人心智,然而始终未从整体上将石淋病机同治法及方药的脱节之处紧密地勾连起来。其千载之缺憾也如此。

然而细细思量,又觉得逝者如斯,难以苛求古人。盖因古代所称之石淋,从其主要临床表现观之,大约相似于近代所称之膀胱及尿道结石,而以膀胱湿热蕴蓄之证居多。换言之,石淋虽以肾虚为本,但其“本”证多潜而不显。

中医学注重辨证论治,即“观其脉证,以法治之”,当然主要针对膀胱湿热蕴蓄之显证立法制方。

而对于肾虚之潜证,可以兼而顾之,亦可暂时不予兼顾。再看今人治膀胱及尿道结石,亦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基本治法,恒有效验。故而宜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而发扬光大之。

然而近代所称之尿石病,不特指膀胱及尿道结石,还包括肾及输尿管结石。而肾及输尿管结石,其急性期(结石显著移动)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绞痛伴血尿,慢性期(结石隐匿或相对静止)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或肾区叩击痛;虽亦可能尿出砂石,毕竟是或然与伴见之症,而非主症。

此与石淋的主要临床表现大相径庭,焉能“对号入座”?焉能移花接木,率尔沿用治疗石淋的基本法则?

更何况肾及输尿管结石慢性期之腰痛,多为隐痛或酸痛,显属肾气亏虚,补肾犹恐不逮,更不得沿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治法。

如果换一个角度说,古代医家论治肾虚腰痛,观往知来,穷理尽性,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竟未能洞悉结石这一病根,千虑之失,致令今人望石兴叹,徘徊歧路,那也要归因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差异,而不能苛求于古人。

逝者如斯,今人治疗尿石病,何须“对号入座”,或本来对不上号也要欣然入座,而置补肾法于无用武之地呢?

  • 来者可追,为有源头活水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今人运用补肾法治疗尿石病,固然是对以往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但一开始并非自愿自觉,倒是颇有点“逼上梁山”的滋味的。所幸一旦义无反顾地上了梁山,便立即置身于源头活水,别有洞天的景观之中。

回首50年代,中医治疗尿石病,大多恪守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法则,难越雷池一步,治愈率颇低。

迷迷茫茫至60年代,才参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显著地提高了疗效。但体虚患者,尤其是肾及输尿管结石引起积水而导致肾功能下降者,因其不耐攻伐,往往结石尚未排出,而肾气日削,愈治愈殆。

山重水复,进退维谷至70年代,不得不毅然改弦易辙,另辟蹊径,终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如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治疗尿石嵌顿引起的肾盂积水,分别采用补肾法(药用续断、桑寄生、女贞子、旱莲草、生地、补骨脂、仙灵脾、巴戟肉、苁蓉、胡桃肉等)与分利法,各治12例,其年龄、结石部位及大小均相仿,结果补肾组之肾排泄功能和尿石排出率均较分利组为优。

陆氏从1例尿石患者用“总攻”法、排石汤一月余而出现肾功能衰竭的沉痛教训中,领悟到攻泻法对正气的严重损耗。

故其治尿石病之属脾肾阳虚,特别是肾阳虚患者,重用鹿角霜温肾壮阳,辅以排石、活血化瘀通络之品,疗效满意。

尔后有人沿用治疗尿石病12例,证明完全经得起重复。王氏自拟具有排石和溶石功效的“鹿金饮”(方中重用鹿角霜)治疗尿石病46例,总有效率达82.6%。

因古今并无鹿角霜排石和溶石作用的记载,故将方中之鹿角霜减去进行观察,结果患者竟无结石排出。如此等等,恕不一一枚举。

归纳、概括近年来的临床报道,补肾法治疗尿石病之属肾虚者,疗效显著,其不属于肾虚,或无肾虚之显证者,于当用方中重加一二味补肾药物,亦能提高疗效。

何以如斯,据初步研究,补肾药物,无论温肾益气或滋肾填精,均能鼓舞肾气,促进肾功能好转,增强肾盂及输尿管的蠕动,从而改善积水,推动结石下移而排出体外。而个别补肾药物(如胡桃肉)尚具有溶石作用。

据笔者临床观察,尿石病之属肾虚者,其临床表现以腰腹部隐痛或酸痛为主,伴腿膝乏力,神疲易倦;亦可伴小便淋涩,血尿或尿浊,尺脉重按无力。

此因肾之精气不足,或久服通淋排石药物耗伤肾气。唯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固其根本,方为正治。但结石久滞,络脉不通,亦宜辅以化瘀通窍,以有利于消除结石。

笔者常用煨肾丸化裁:杜仲、肉苁蓉、巴戟肉、熟地、胡桃肉、淮牛膝、黄芪、当归、穿山甲、王不留行、金钱草、海金沙。

偏肾阴虚者,兼心烦夜热,舌嫩红无苔,脉细数无力,去黄芪、当归、胡桃肉,加生地、二至丸。

偏肾阳虚者,兼畏寒溲频,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加鹿角霜、补骨脂(畏寒甚,再加肉桂、附子,减轻则去之)。血尿加琥珀末、三七粉(吞服)。尿浊加萆薢、石菖蒲。少腹痛合芍药甘草汤。

倘服药期间,腰腹痛加重,且向少腹放射者,提示结石活动而下移,可重加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并酌加大黄因势利导,促使结石排出。

若此填精益气为主,化瘀通窍为辅,治疗肾虚尿石之常证,恒有效验。然亦有因个体差异而用不得化瘀通窍药物者。

如1986年9月曾治雷某,女,45岁,右腰腹隐痛一年余,偶尔小便淋沥,纳差,气短乏力,头眩耳鸣,舌淡,脉沉弱;镜检红细胞(+),尿蛋白(+),B超显示右输尿管上端有结石一粒(约0.2cm×0.5cm)。曾用西药乏效,改服中药。便数次更医,皆因服药后产生副作用而辍服,商治于笔者。

笔者认为显系肾虚尿石,投以上方6剂。讵料服头煎后约半小时,患者便耳鸣如潮,头眩欲仆,腰痛加重,同时感觉有一股气流从腰腹部冲向少腹,顿时迷离恍惚,不能自持,约20分钟方止。

遂不敢服二煎,而将所剩5剂药悉数带来质诸笔者。笔者讶异之余,已有会悟。乃将化瘀通窍药物全部检出,唯留下杜仲、肉苁蓉、巴戟肉、熟地、胡桃肉、黄芪、当归7味,嘱其放心服用。

服完5剂,腰腹痛减轻,无副作用;效不更方,续服30剂,腰腹痛消失,饮食正常,精神振作,若无病之象。

虽未见结石排出,但经B超复查,未发现结石,镜检红细胞及尿蛋白(—)。迄今三年,身体一直健康。看来纵然认证无差,药与证合,亦难免意外之失,何况对号入座或按图索骥者乎!

笔者在临证中还体会到,尿石病之属肾虚者,颇难凿分阳虚与阴虚,故制方遣药不可各造其偏,庶免温燥伤阴或滋阴损阳之弊。

唯宜在填精益气、平补阴阳的基础上,细察其症征,酌加温阳或滋阴之品,冀其渐臻阴平阳秘,恢复机体的自稳调节功能,方有裨于彻底消除结石,且有效地防止其复发。

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而放眼临床,中医治疗尿石病之特色与优势,乃是现代手术取石或体外震波碎石所无法取而代之的。

故而吾侪既不应故步自封,更不该妄自菲薄。倘若立定足跟,勤于探索,推陈出新,是完全能够面对挑战,扩大临床阵地的!

(0)

相关推荐

  • 每天认识一味中药——补骨脂

    补骨脂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搓出果实,除去杂质.本品呈肾形,略扁,长3-5mm,宽2-4mm,厚约1.5mm.表面黑色.黑褐色或灰褐色,具细微网状皱纹.顶 ...

  • 冬病夏治丨中医治未病,盛夏除积寒

    祖国医学的传统疗法--冬病夏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少人都听过这个名词,但对其中蕴含的中医智慧却是一知半解,那到底什么是"冬病"?"冬病"为什么要" ...

  • 『偏方大全』中医治风湿性心脏病偏方大全

    党参麦冬当归治风湿性心脏病 [功能主治]温通血脉,强心助阳.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处方组成]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桂枝10克,炙甘草5克,附子10克,北芪15克,当归10克. [用法用量 ...

  • 一位老中医治杂病的经验,一字千金!

    每每谈及疑难杂症,很多人都倍感头疼.疑难病.杂病,确实令很多人束手无策,诚惶诚恐,每每遇到这些病证,除了胡乱的抓头挠腮,却不知从何下手,要不就是怎么治疗都看不见效果,这可如何是好呢? 益斋先师,性聪嗜 ...

  • 中医治百病——鼻渊(鼻窦炎)

    鼻渊 鼻渊是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为特征的鼻病.又称之"脑漏"."脑渗"等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本病发病率高,甚可 ...

  • 广东省2021年春季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指引

    为进一步做好近期广东春季流感等预防工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中医院),组织中医治未病专家,根据广东气候及体质特点,按照中医治未病理论,编制了& ...

  •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演变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北京燕清联合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很多人都听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为蔡桓公治病,却不得蔡桓公的信任,而最终扁鹊逃走,蔡 ...

  • 孩子睡不着怎么办?快乐运动助力孩子好睡眠(果雪儿中医治未病健康家庭养生工程)

    孩子睡不着怎么办? 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就寝时间并不晚,但躺在床上半天睡不着,该如何是好? 快乐运动助力孩子好睡眠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体育教师张军认为,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来说,睡眠无疑对身 ...

  • 肿瘤预防中的中医治未病思想——中医药肿瘤防治系列科普之二

    肿瘤 预防中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①"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 ②&q ...

  • 《谁能把内经说明白》系列之二十三 中医治未病

    主题:中医治未病 作者:张富松         中医治未病,身体将会发生的问题,都会提前若干年在他身上多处有表现,身体会说话,舌头更会"说话",一望便知.而当今的医学专家都卒死,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