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前的来信
清明前后打算读一遍《金刚经》,随手拿起一翻,却有一封边缘破损的书信夹在里面,扫一眼字体,我猜是辛的。这些年来,通信的同学极少,能保存下来的书信更是寥寥无几。
忙忙叨叨难以沉静下来,信放了两天才拿出来看,看看落款,果然是辛,04年4月29日写,和此时差不多的季节,这是一封我写信后的回复。
大概跟职业相关,平常就是做各种阅读写作的练习,写封信,比起上课、批改作文儿来还要爽。
和辛曾有通信十年的约定,起初还能坚持,后来结婚生子后,初为人母的懵懂无知和慌乱无助,单位上四周过一天的连轴上课和大考小考成绩的压力,以及带娃时鸡飞狗跳、此起彼伏的矛盾,搞得焦头烂额、兴致扫地,哪里还有写信的心情?
等到娃儿们背起书包去了学校,规律的生活代替了往日的一地鸡毛,才拿起笔来倾诉着、梳理着自己的思绪,把因淤泥堵塞停滞的友谊小溪,细细清淤后,让它继续缓缓地流淌起来……

其实,即使多年不联系,友谊一直都在。少年时期的同学情谊,不会因久而不见而荒芜,那仿佛是内心的一方净土,偶尔灰尘轻轻飘落,但只要稍一擦拭,尘封的岁月便立刻闪亮起来。
读书时代感情基础纯正而深厚,那情谊早已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历经过风雨霜露,无需平常管理,友谊之树也会四季常青。
辛,是不声不响、一直坚持努力的人。她在小学任教,前些年已是某小学校长,常去外地开会学习,和大咖交流。

看过她写的文字,理论高度是一个普通教师无法企及的,但她又特别接地气,写自己上的实验课,有趣有料,她不是干一行伤一行的人,和常见的抱怨不同,她是有教育情怀的,对孩子的喜爱曾在信中透露过的,如今她担当了更大的管理责任,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努力的学习,而一直是普通老师的同龄人大都转到了二线,和她的繁忙、上进有了些许不同。她,让我们敬佩!


孩子“小鹿呦呦”也有很好的文笔,在她“任其自然”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一路升本考研,持续努力,积极上进,同样也令我们感叹她榜样的力量。

多年前的回信,如今读来,欢喜之余还有感叹,就像辛说的“每每觉得自己还走在青春的路上,因为没有多大的变化与收获,所以对过来的日子便少了些深刻的记忆”。
一晃30年过去了,感觉眼下的自己与33岁无异,与刚刚毕业时的19岁亦是无异,这30多年又留下了什么?除了不劳而获的年龄和白发,又有什么变化和收获?
“我还一如从前那么平平常常,有时,闪过一些追求卓越的念头,首先被自己的毅力打败……”
谁又不是如此?我们努力一生,终究也要接受自己的平凡,或许我只是做到庸常,连达到平常都有一段距离。

“工作有些忙碌,但能承受。我只是觉得有些单调,年年周而复始那些活儿,听课、考试、检查备课、作业,每每想到能换一下工作环境,最好趁现在,如果再过几年,可能不敢有这想法……”
大家何尝不是周而复始的做事,在课堂上、操场上转来转去,就即将到了退休年龄。关于她谈到的“更换工作环境”,浑浑噩噩的我从不曾有过一丝这样的想法,向好了说是一心一意、死心塌地的干活儿,从个人发展角度说,应该是没心思没头脑、想法不够高远。常坐在井底遥看井口那方蓝天,上井口之路高滑难走,便堕落在井底自得其乐,从此再无思蜀之心。

“少了些青春的严谨和执着,我觉得很难找回来了,浮躁的心态,让自己很难静下来认认真真去做一件事……”
话虽这样说,能够沉下心来认真做事的人一定包含辛在内,只是她谦虚罢了。
走着走着,我们都会丢掉一些东西,但不容否认的是,我们也会增加一些东西,就像昆虫的蜕变,脱掉了坚硬的外壳,就会长出新的翅膀来,比如多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有了足够的耐心和沉稳,有了坦荡豁达的胸怀,以及得失都不太在意的平和心态,也是年轻时所缺少的。

重读同学17年前的来信,依然感觉亲切无比,除了通货膨胀工资数字变大,其他文字都能超越时空,依然符合当下思想而新鲜的存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