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越韵 广西汉代文物精品(3)

1、铜壶西汉早期口径16.2厘米,底径18.6厘米,通高42.8厘米1976年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铜壶为盛酒器,平口,短颈,圆腹,圈足。器盖上置3只兽形耳,肩部有一对铺首衔环。颈部、腹部漆绘图案,颈部饰蝉形垂叶纹,腹部为勾连云纹。

2、铜钫西汉中期通高32.6厘米2004年合浦县风门岭27号墓出土。铜钫为盛酒器,四坡形盖,中有环钮扣圆环,盖的下唇扣入器内。器腹的侧面椭圆,颈部对称两面有模贴铺首,方足外撇,斜直较高。铜礼器: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礼器是陈设在宗庙或宫殿中的器物,常在祭祀、朝聘、宴飨以及各种典礼仪式上使用。除此之外,礼器还用来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级。鼎盒壶钫为中原典型的礼器组合,但西汉中期以后,铜钫一般不再出现。

3、铜扁壶东汉合浦县(A图);贵县(今贵港市,B图)腹宽10.0厘米,通高12.0厘米(A图);通高26.4厘米,底径横21.5厘米,底径纵6.8厘米(B图)A图的铜扁壶∶1980年合浦县文昌塔生资仓1号墓出土。为盛酒器,又名"稗"。圆口,以弧线形斜连肩,器腹平扁呈椭圆形,双肩各有一环耳,一肩与顶盖活链衔环,长方形圈足。颈部饰二凤,器身饰羽毛纹、菱形纹、三角纹,均为錾刻,镂工精细。B图的铜扁壶∶1976年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壶口为六瓣蒜头形,短颈,宽肩,两肩各有一铺首衔环,扁圆形腹,长方形圈足,足部饰三角形镂孔。器表原髹(xiu,涂刷)黑漆,已剥落。

4、铜温酒樽西汉晚期口径23.5厘米,通高34.0厘米1978年合浦县北插江盐堆1号墓出土。器身为圆筒形,直壁较短,两侧有兽面铺首衔环一双,上有博山顶盖,平底下有3条人形足。博山盖顶饰凤钮,低浮山峰12座,其上镂刻螭龙12条,姿态或升或行,或回首相呼,还有云纹、三角纹等;器身阴文镂刻菱形纹、羽毛纹、三角纹,腹腰饰凸弦纹一周;平底,下有3条圆雕人形足,作跪蹲扛姿势,承托器身。樽的造型华丽庄重,工艺精致。

5、三足铜盘西汉晚期通高8.0厘米,口径33.1厘米1971年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三足铜盘为圆形,浅腹,平底,下有3只俑足。盘内底细刻四叶纹,四叶之间刻二鹿二凤,外围饰以双重菱形纹,在双重菱形纹之间填饰菱形锦纹。腹内壁刻锯齿纹,口沿刻菱形回纹带。三足呈人俑状,张口睁目,弯腰缩颈,双腿半蹲,以头和手将盘托起。此器用来盛放杯、温酒樽等。

6、铜熏炉西汉晚期炉径6.2厘米,托盘口径13.4厘米,通高11.5厘米2003年合浦县风门岭26号墓出土,也称"博山炉"。由炉体、盖及托盘三部分组成。盖有镂孔,饰博山草叶纹及云纹,炉体呈豆盘形,口微敛,子母口,腹部中间有一道凸棱,上部一圈网纹,下部羽纹、倒三角纹。盖顶与炉口之间有活链相连,喇叭形座足亦饰博山草叶纹及云纹,下与承盘相连。座足底有柱,与盘卯合。盘口沿刻一周三角纹。博山炉∶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用具,多为青铜和陶瓷制品。炉体呈豆盘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因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3座仙山)——博山而得名。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熏香草或蕙草放置在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是烟火气很大。汉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

7、铜鐎西汉晚期通高19.2厘米,口径8.5厘米,柄长7.2厘米1971年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铜鐎为圆口,束颈,扁圆腹,平底,三蹄足。腹部饰一周凸弦纹。腹侧有长柄,柄扁平,中空,柄端有一小圆孔。鐎:或称鐎壶,为温酒器。《玄应音义》卷一五引晋代《韵集》:“鐎,温器也,三足有柄”。江苏盐城三羊墩号西汉晚期墓的铜醮,出土时还放在铁炉上,可作其用途之证。

8、铜提梁壶西汉晚期口径7.5厘米,腹径14.5厘米,底径9.3厘米,通高28.5厘米2003年合浦县风门岭26号墓出土。为盛酒器,子口合盖,盖略隆,中圆钮扣圆环。长颈,腹长圆略坠,颈及腹部有三周宽带凹弦纹,饰圈点纹,颈部两侧各有一简化的铺首,环钮衔环,环套锁链,上为璜形提梁,圆形,两侧略粗似龙首,做圆环与锁链相扣状。链节长形,中为绞索状,两端成环。整件器物浑圆,圈足较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