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们的天职是改良社会

者:导弹熊

来源:导弹熊(ID:Mbear923)

父亲 筷子兄弟 - 父亲

父亲节到了,我们这些已经做了父亲的男人到底要怎样做,才配得上这个节日?

当然是爱我们的儿女。

可怎样才算爱他们?

陪伴、照料、保护、训练、言传、身教、授人以渔、作出榜样……

这些都对。

作为个体的父亲,做到这些,甚至只做到这些里的一部分,就很好了。

但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的父亲,我说的是任何一代的父亲,只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这些充其量叫做齐家。

齐家之后,要治国平天下。

如果觉得这五个字显得太古老,那我们换个同义的现代表达——

父亲们的天职,是改良社会。

只有我们尽了这个天职,才算真正为儿女做出了终极贡献,付出了终极的爱。

这个爱,就已经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乎博爱了。

反之,如果我们中庸、苟且、小智小慧、鼠目寸光、斤斤计较,见善不能进,见恶不能除,万马齐喑,一潭死水,任社会陷入黑暗,或者国家倒退堕落,那么无论我们怎样姁姁爱子,怎样求田问舍,怎样一生操心给儿孙置办马牛,根本上讲都是失职的,因此是失败的。

历史无数次证明: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一个糟糕的时代,很难护佑一个平安幸福的家庭。

一群窝囊的父亲,不可能带来一个璀璨的未来。

声明一下,我不是要抹杀母亲的价值,但今天是父亲节,我们专说父亲。且父亲的责任之一,就是让女性更幸福、更聪慧、更有力量,和父亲们一起养育强大而善良的下一代。

父亲们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

父亲们的旧约和新约。

父亲们的罗马——长安轴心时代。

父亲们的丝绸之路和大航海运动。

父亲们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互联网星河。

父亲们的奴隶解放和反法西斯战争。

当然还有父亲们的黑暗中世纪,父亲们的宗教裁判所,父亲们的种族灭绝、父亲们的集中营和万人坑,父亲们的屠杀和侵略、父亲们的生态灾难、父亲们的人道惨剧、父亲们的极端和偏执、父亲们的恐怖主义。

人类的光辉和黑暗,都在父亲们手上。

历史非常公道,它盯着父亲们的一举一动,赏善罚恶,分毫不爽。

身为父亲者,若忘记了改良社会这个天职,辜负了这个天职,那么失败的命运和灾难的后果,早的落在他们自己头上;晚一点的就砸烂他们儿孙的光景。

我带着巨大的骄傲和忧虑,今天说这些话。

骄傲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生长于改革开放年代,学思于知识丰盈时期,纵有中国文明精华,横有世界先进思潮,得技术进步之助力,享全球一体之果实,并在这种大格局下,为社会进步日拱一卒。

忧虑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还有能力短板和基因缺陷,除旧布新上风雷不足,创新发展上想象有限,憎恶逆潮而孤独无助,反对倒退而形格势禁。

我们是进取的一代,也是彷徨的一代;我们是独立的一代,也是依附的一代;我们是在山巅远眺闪电的一代,也是双脚陷于文化泥沼的一代;我们是叛逆的一代,也是忠顺的一代;我们是渴望飞翔的一代,也是思想还至少单膝下跪的一代。

天将降大任于我们,我们多少有点缺钙。

但我们不能因此怠惰,借口老之将至,而将担子顺势卸给来者。

我们这一代父亲,需要放大我们的骄傲,将骄傲化为一种力量;需要直面我们的忧虑,将忧虑化为一种动能。

让我们自我反省,努力学习,渴求进步,跟上时代,用后天的刻苦来弥补先天的短板。

我们要齐心协力,达成民族和解,消除意识撕扯,化解无端内耗,把中国最美好的东西培植得根深叶茂,以此释放活力,释放善意,释放一切有助于人类福祉的力量,把糟粕和弊端清洗干净。

当我们这一代人终于归于尘土,成为一个历史概念,愿我们留给儿孙的,是一个比我们所在时代更昌明的时代,愿今天困扰我们的问题已经成为笑谈,愿未来的历史学家在研究了我们的作为后,公平地说:

那是他们的光辉岁月!

谨以此文与所有父亲共勉!

延伸阅读:

名家笔下的父亲

❑ 朱自清(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冰心(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父爱

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 杨绛(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

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欢,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 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床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  莫言(作家)

父亲是村子里最慈祥和善的老人。与我们记忆中的他判若两人。其实,自从有了孙子辈后,他的威风就没有了。用我母亲的话说就是:虎老了,不威人了。

后来,母亲私下里对我们兄弟说:你爹早就后悔了,说那些年搞阶级斗争,咱家是中农,是人家贫下中农的团结对象,他在外边混事,忍气吞声,夹着尾巴做人,生怕孩子在外边闯了祸,所以对你们没个好脸。母亲当然没说父亲要我们原谅的话,但我们听出了这个意思。

但高密东北乡的许多人说,我们老管家之所以出了一群大学生、研究生,全仗着我父亲的严厉。如果没有父亲的严厉,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还真是不好说。

❑ 梁晓声(中国影视编剧、著名作家)

父亲不再是从前那个身强力壮的父亲了,也不再是那个退休之年仍目光炯炯,精神矍烁的父亲了。父亲老了,他是完完全全的老了,生活将他彻底变成了一个老头子。

❑ 贾平凹(作家)

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 龙应台(作家)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

因为看父亲走着去医院检查身体实在太累,我为父亲送去一辆轮椅,那晚在他身边坐了很久,他有些感冒,舌苔红肿,说话很吃力,很少开口,只是微笑着听我们说话。临走时,父亲用一种幽远怅惘的目光看着我,几乎是乞求似的对我说:“你要走?再坐一会儿吧。”离开他时,我心里很难过,我想以后一定要多来看望父亲,多和他说说话。我绝没有想到再也不会有什么“以后”了,这天晚上竟是我们父子间的永别。

两天后,他就匆匆忙忙地走了。父亲去世前一天的晚上,我曾和他通过电话,在电话里,我说明天去看他,他说:“你忙,不必来。”其实,他希望我每天都在他身边,和他说话,这是我知道的,但我却没有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每天陪着他!记得他在电话里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自己多保重。”父亲,你自己病痛在身,却还想着要我保重。你最后对我说的话,将无穷无尽回响在我的耳边,回响在我的心里,使我的生命永远沉浸在你的慈爱和关怀之中。父亲!

❑ 刘墉(作家)

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制的内衣。当父亲看看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

是的,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0)

相关推荐

  • 文羽作品《来自父亲的温暖》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作家驿站>欢迎您! 来自父亲的温暖          文/文 羽 绝不是心血来潮,想效颦笔耕名家.明天是父亲 ...

  • 【西南文学•散文】李刚花/四川/我和我的李焕英

    西南文学·总编推荐 --微刊总第1351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简介] 李刚 ...

  • 最好的教育——改良社会综合助长环境,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教

    育邻梦 教育,是辅助每个孩子从生物自由人蜕变成为社会自由人的核心动力,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得以世代传承延续的基石,也是人类后代能够站在前辈肩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的基础.但是,人类社会文明快速发展也给 ...

  • ​中小学教育应该改良社会生育环境、为节约社会生育成本"减负"

    育邻梦 教育是传习国家和民族优质社会文明的大本营,是为社会发展建设输送人才的摇篮,是辅助家庭了却"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得力助手,是激活个人成长潜能.实现人尽其才的中继站.中小学处 ...

  • 40岁父亲参加高考教育叛逆儿子,他感动了社会,恐难感化儿子!

    这届父母真的很不容易,为了孩子做什么都可以. 安徽霍邱的杨国军,今年40岁,由于先天个头不高,他没有什么正式工作,只能靠镇上摆地摊为生. 尝尽人生苦楚,杨国军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儿子能够勤奋学习 ...

  • 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连片尾曲都听完,是好父亲还是绑匪

    <迫在眉梢>是一部犯罪电影,更是一部煽情的家庭电影,影片中的男主虽然成了一名绑匪,但是他首先是一名好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为了救治生病的儿子不惜挺而走险,虽做法有点极端,但也说明了美国社会的 ...

  • 父亲彬彬畅言之十七:步入社会成人礼

    ·彬彬畅言· 步入社会成人礼 苏畅斌 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成立于1950年,这一年的1月,第一期学员在京正式开班上课,在艰苦环境下为国家燃料工业培养出了一批生力军,这批人之后被戏称为中国钻探 ...

  • 19世纪美国社会改良运动

    宗教与改良运动       绝大多数美国人把拥有财产视为获取经济独立--以及自由--的关键,把婚姻看成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几乎没有人愿意到那种需要他们放弃这两者的社区中去生活.相对于乌托邦式的改良而言, ...

  • 社会改良的先行者,一代文学巨匠――王安石

    社会改良的先驱和文学巨匠――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列宁称),文学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卒后追谥荆国公,世称王 ...

  • 母系氏族社会因何存在?只因孩子找不到父亲

    母系氏族的存在真的是因为女性在生产中占优势吗?非也,是孩子没有父亲.按照经典的解释,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由原始群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是因为那时的生产主要是采集和狩猎,由于女性在采集中占优势地位,便产生 ...

  • 迫在眉睫——愤怒父亲对社会的拷问

    <迫在眉睫>,2002年上映,是一部社会伦理电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医疗及保险制度问题,当中也浓缩了许多普通人真实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种种因素,它既没有华丽的出场,名噪一时,也没有靓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