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我是潜在胃癌患者么?

让成年人陷入焦虑,一项体检异常就够了。

自从去年幽门螺旋杆菌上了热搜,它似乎就跟胃癌划上了等号。

很多感染者总觉得自己就是潜在胃癌患者,如果不根除,早晚有一天得栽在它手里。

没那么容易得癌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类致癌物没错,但不是查出阳性,就会得胃癌。这么容易给胃判“死刑”,胃它不要面子的么?幽门螺旋杆菌想把一个健康的胃,糟蹋成胃癌,没有那么容易。

分5个阶段

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发展成胃癌。只要有生之年,病变在任何阶段停下,就不会发展成胃癌。如果你活得够久就不一定了

数据显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者发展成胃癌的仅占1%。当然这并不能打消感染者的焦虑,毕竟中国感染率高达59%,小比例在大基数面前不值一提。

独木难成林

幽门螺旋杆菌并不能仅靠自己,把一路的“塔”给推掉,它是有“战友”的。

一天三顿小烧烤,一周三次辣火锅,喜欢的玩儿命吃,啤酒可劲儿造,夜一定得熬,能坐电梯绝不爬楼,运动只能心血来潮。重口味的饮食喜好,糟糕的生活习惯都是幽门螺旋杆菌的“好战友”。

再加上“遗传家族史”、“工作压力大”帮凶的加持,最终让胃走向不归路,胃癌也就成了归宿。所以胃癌不是幽门螺旋杆菌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一个人是条虫,一群人是个龙。巧了,那个生活不规律、饮食习惯差的,不就是你么,更焦虑了。

打开胃癌的潘多拉盒子

虽然幽门螺旋杆菌并不是走向胃癌道路上的唯一因素,却是个狠角色。它在胃里“安家”后,会分泌有毒物质,破坏你的胃黏膜,把一个健康的胃发展成慢性浅表性胃炎。

还记得上面提到过的胃癌发展进程么?

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就是那个打开“胃癌潘多拉盒子”的人,触发了整个胃癌进化流程的开端。

贪婪的幽门螺旋杆菌并不甘止步于此,在走向胃癌的每一步都会不厌其烦、长期、持续性的刺激胃黏膜,加速走向胃癌的进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增加胃癌发生风险2.7~12倍,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一类致癌物。

无抗衡因素,应根除

这么看来,想要避免向胃癌发展,把幽门螺旋杆菌消灭不就完了?

话说的一点都没错!

幽门螺旋杆菌是走向胃癌之路的最可控风险因素,在胃萎缩、肠化发生前,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胃癌发病率明显降低。对成年人来说,必须人为主动消杀,幽门螺旋杆菌可不会自动清除。

国际上诸多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的共识,比如2015年的京都共识、2018年的休斯顿共识等均提出,成年人一经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论有无症状,都应予以根除。

我国也在2019年给出了官方意见,《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中建议,无抗衡因素的所有成人都应检查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最佳年龄是18岁~40岁。

清菌路上阻力多

因为我国的用餐习惯,不分餐、不公筷公勺,再加上又喜欢在外面应酬聚会,根除后如果不注意,有可能再次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二次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会产生抗药性,根除率大大降低。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所用到的抗生素,杀掉幽门螺旋杆菌的同时,会把好的菌群一同消灭,破坏肠胃的菌群平衡。药量大、时间长,还会给肝脏、肾脏带来一定的负担,产生副作用,导致有些人不按照医嘱服药,或者中途放弃。结果,菌没杀干净不说,还产生了耐药性,越杀越顽固,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一般国内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以下这几种情况必须要根除治疗。

1、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2、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或糜烂患者

3、早期胃癌、胃大部分除术后患者

4、有MALT淋巴瘤患者

5、有胃癌家族史人群

6、长期或者计划长期服用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在内的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

没有上述情况的,可以选择不根除,但要随时留意自己的肠胃健康状况,定期复查。

所以,查出幽门螺旋杆菌后,与其担心是不是会得胃癌,要不要立马杀菌,不如先去做个胃镜,查一下胃部是否有病变。

胃无幽,全家才无忧,PYLOCURA派洛库,无幽路上与你相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