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开始废掉的4种迹象

不要用短期快感,

消耗后半生的幸福。

作者:黛西

来源:黛西巫巫(ID:dexiww001)

1

人废掉的本质:沉迷于消耗性的事物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有趣的话题:人是怎么废掉的?尤其是年轻的时候。

你身边是不是有不少这样的人:

1. 每晚12点,还沉浸在言情小说和手游中不可自拔;

2. 假期很少出门,用综艺填满自己的业余时间,靠外卖养活;

3. 每天浑浑噩噩,按部就班,时间过去了,却不知干了些什么;

4. 人云亦云,无独立思考能力,非常容易被网上的言论带节奏。

这些都是一个人快要废掉,逐步沦为平庸的常见迹象。

在我看来,人废掉的本质很简单——

沉迷于消耗性的事物,而很少做创造性的事情。

很多人总是有一种思维惯性——等着别人告诉自己答案。

就像在课堂有不懂的地方,总期待等着老师最好能把答案扔给你。

这样的可怕之处,在于我们总习惯于被别人灌输知识和信息,从而逐步失去自己的思考能力。

在生活中,就反映为被五花八门的信息所“消费”,比如:

每天花大量时间关注娱乐圈的明星八卦;

在网络口水战中对人指指点点;

无节制地刷手机,脑子被鸡毛蒜皮的小事填满;

在综艺和段子中获取短暂的快感......

人生有三大悲剧:

“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地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在我看来,还有“不知不觉地被消费”。

2

人废掉的状态:对一切事物没有兴趣

不得不说,现代可以娱乐的东西太多了,出于人性的懒惰,我们的心智很容易被消耗,而很少做真正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这些事情,通常是艰涩、前期没有任何快感的,甚至有点烧脑的:

比如花一个下午的时间,读一本经典著作;

比如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地爱一个人;

比如燃烧脑细胞,写出一篇2000字的好文章;

花很多心思,做一顿可口健康的饭菜。

这些事情需要你去创造,回报周期很长,但是无法给你及时的快感反馈,所以很多人没有耐心去做。

习惯于去消费那些猎奇的八卦、去打那些高频刺激的游戏、去点一顿毫无营养的外卖。

人是怎么废掉的?

就是长期沉迷于这些短期反馈的事情,意志力和心智逐步被蚕食。

最后身体被掏空、脑子被榨干、对一切失去兴趣、想做点事情时却感到无能为力,沦为一个真正的废柴。

曾经看到过一段很有趣的话:

“你要是想观察社会,就去看看微博热点话题下面的评论者,

跟着他们的脚印,去看看他们的生活,

就会发现,这些人没几个是像样和靠谱的。”

并且这其中还存在一个可怕的规律,评论者⽣活的不景气程度,与他骂人的激烈程度,几乎是成正比。

3

要想不废掉,随时都可以做出改变

大家如果看到上面的分析,正是说的自己,千万不要焦虑。

因为认识到问题,才是改变的开始。

最可怕的是,持续堕落而不自知。

所谓“废掉”,只是你目前的状态,不代表一辈子就废了,只要你愿意改变,随时可以站起来,活出一番新的样子。

对此,有2个小建议想送给你:

1. 避免接收“低信息密度”的信息源。

对泛滥的大众娱乐资讯保持高度警惕,把你的目光,专注到经过时间验证的经典作品上。

比如:读书就要读经典,而不是畅销书;

看质量高的纪录片,而不是不用动脑的综艺节目;

刷手机就要刷高质量的文章,而不是消费那些娱乐八卦。

你主动过滤掉的信息越多,你保存的注意力就越多,你就越有富余的时间和脑力,来寻找和消化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2. 少做消耗性的事情,把志趣转移到创造上来。

任何能“轻易获得高成就感”的事情,都要小心。

轻易能让你爽的事情,最后都容易让你痛苦。

比如从天而降的艳遇、无尽通关的游戏、幻想意淫的小说、轻易得来的财富(赌博、彩票)、想要就有的快感。

这些事情,本质是在用你的短期快感,消耗你的后半生幸福。

别掉进这些陷阱。

多做创造性的事情,才能获得长久而健康的幸福。

比如花1年学会一门有用的技能、用1个月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用1周构建一个有用的思维模式、用1天陪伴你挚爱的亲人、用1个小时写一篇详实的复盘日记。

向那些厉害的人看齐,做一些有长期回报的创造性事情。

时间越长,你越会发现它们带来的好处。

很喜欢一句话:“优秀是能养成习惯的,颓废也一样。”

一个人能取得多大成绩,核心条件绝对不是天赋异禀,也不是上天垂怜。

而是你把你的注意力,花在了一件有创造力的事情上,并为它付出超过常人的心血和努力。

最后,点个【在看】,告诉自己:

别让这一年再浑浑噩噩下去了,放下手机,去运动,学习,阅读。

一点点彩蛋,生命就能多一点点彩色。

一点点改变,就是一个焕然一新的人生。

别不信,坚持下去,时间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作者:黛西,来源:黛西巫巫(ID:dexiww00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