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药言》处世篇:金以刚折,水以柔全

《延寿药言》成书于中华民国十三年岁次甲子冬月。作者自号延寿堂药室主人,四川涪陵人。延寿堂主人,为行医而汇圣贤,为施药而集良言。忧济社会,惠利学人。实为业界典范,学界楷模。良书问世虽近百年,但每读不厌,其义无穷。

此书尽收古今圣贤及西哲名言。常阅此书,要能细味其言,深思其义,体会于心,见诸于事。如此,方登仁寿之域。愿吾辈今人,熟思、借鉴、修习,成就幸福人生。

第二篇 处世

【谦让】

1.满招损,谦受益。-易经

2.君子大过人处,只是虚心。-曾文正

3.千古之圣贤豪杰,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谦字。-曾文正

4.劳谦二字,受用无穷;劳所以戒惰也,谦所以戒傲也。-曾文正

5.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易经

6.山峭者崩,泽满者溢。-新书

7.强者折,锐者挫,坚者破。-管子

8.金以刚折,水以柔全。-抱朴子

9.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

10.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林逋

11.善战者不怒,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

12.过刚则挫,过直则屈,不为物先,无得无失。-弱字诀

13.好大言者,必无真实本领。-修养丛谈

14.骄者,朝富、午贫、夕辱。-西谚

15.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吕新吾

16.家败离不了一个奢字,人败离不了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了一个骄字。-曾文正

17.君子生于浊世,当思所以善处;必须虚己接物,和易谦恭,方为处世良法。-邵康节

18.地球且圆,为人更不能力。-阅世刍言

19.处乱世宜圆。-洪自诚

20.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必能动人。-薛敬轩

21.明镜止水以存心,光风霁月以待人。-叶绳祖

22.自家认了不是,人再不好说你;自家倒在地下,人再不好踢你。-吕近溪

23.我打人还,自打几下;我骂人还,换口自骂。-吕近溪

24.到知非时,闻过则喜;能自谦者,益尊而光。-安乐铭

25.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吕近溪

26.富贵居乡,被人侵侮,每每有之,然毕竟是我好处;若使人望影远避,不敢拾其田一穗者,虽是快意,然其为人可知矣!-唐彪

27.子弟子未知艰苦,眼孔大,口气大,呼仆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必至败家。-曾文正

28.天下之物,纡徐柔和者多长,迫切躁急者多短,人生寿夭祸福,无一不然,褊急者,宜深想而时戒之。-吕新吾

29.径步窄处,须让一步予人行;滋味浓时,须留三分予人食。-愿体集

30.世路风波,翻覆莫测,细思惟有让人为妙;让则争者息,忿者平,怨者解;天下莫大之祸,俱消于让之一字中矣。-徐嵋云

31.与人共事,要学吃亏;俗云:﹃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左文襄

32.天下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勿存一自是之见。-曾文正

33.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谚语

34.强中更有强中手,英雄背后有英雄。-谚语

3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公子又在后。-庄子

36.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所以至人常若无若虚,而盛德多不矜不伐也。-言行汇纂

37.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事林广记

38.今人不忍一言之忿,或争铢两之利,遂相构讼;夫我欲求胜于彼,则彼亦欲求胜于我,仇仇相报,遂至破家荡产,祸贻子孙!岂若含忍退让;使乡里称为善人长者,子孙亦蒙其庇乎?-王阳明

39.冤有头,债有主,冤家宜解不宜结。-谚语

40.柔弱保身之本,豪强致祸之原。-劝善要言

41.强勉者有功,谦尊者终吉;惟骄与怠,是祸之媒;祸之既来,悔何可追?-江瀚

42.车争险道,马骋先鞭,到败处未免噬脐。-菜根谈

43.天道有满损虚益之义,鬼神有亏盈福谦之理;自古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反以酿后来之祸患也。欲行忍让之道,先从小事做起,每见天下大狱,多起于小事。故凡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受得小亏,则不致于受大亏。-张文端

44.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书经

45.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无争。-文中子

【恕道】

1.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金缨

2.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

3.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乃接物之要。-薛敬轩

4.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吕新吾

5.凡一言一动,常思有益于人,惟恐有损于人;不惟积德,亦是福相,谨之慎之。-张廷玉

6.己情不可纵,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袁氏世范

7.恕心养到极处,祗看得世间人都无罪过。-吕新吾

8.看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胸次方见其大。-陈献章

9.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谚语

10.我不知何者为君子,但看日间每事能吃亏的便是。-魏禧

11.用'学吃亏’一语律己,以'怪不得’三字待人。

12.宁人负我,毋我负人。此语当留心。-薛敬轩

13.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之干,可以理遣。-晋书

14.无固则大,无我则久;浑然太虚,中含万有。-虚字诀

15.观书要能自出见解;处世无过善体人情。

16.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之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人辛酸;居安乐之场,当体患难人景况;处旁观之地,要知局内之苦心。-劝戒全书

17.别人情性,与我一般;时时体悉,件件从宽。-吕近溪

18.痛痒以设身立见,甘苦惟易地皆知。

19.看人担担不费力,自己担担值千金。-谚语

20.人皆不知他人担负之重。-西谚

21.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薛敬轩

22.未做官儿说千般,做了官儿是一般。-谚语

23.礼、义、廉、耻,以之责己,则能寡过;以之责人,必致寡合。-省心录

24.以己之廉,病人之贪,取怨之道也。-程颢

25.责人到闭口卷舌面赤背汗时,岂不快心,然浅隘刻薄甚矣。

26.平生祗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谚语

27.广厦细旃,侍者不称苦,而坐者称苦;安车远道,负者不言劳,而坐者言劳;岂非不平之事。-劝戒全书

28.人当每事自反;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兄弟、朋友、妻子以及于童仆、鸡犬,到处可憎,终日落火坑中,不得出头矣。-罗仲素

29.邵康节云:'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此虽就花酒说,而寓意无穷;盖言凡事留些有余不尽,方有意味也。亲族邻里,居址甚近,相与甚久,凡牲畜之侵害、僮仆之争斗、言语之忤逆、行事之错误,势不能免,惟在以心体心,彼此相容,只知反己,不必责人,方能处久;若不忍小忿、遽生嗔怒,或自恃财势,必欲求胜,万一彼不屈服,必至仇怨相寻,终无了时矣。-愿体集

30.孔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又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自求其过耳!自求其过,则时时反己,无暇责人矣。

31.自反二字,是省事养气最上法门。-魏禧

【度量】

1.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曹植

2.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

3.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存诚录

4.我以为圆,人以为方,方则方耳,于圆何伤。-老学究语

5.玉之宝者,其光必藏;剑之良者,其锋必敛。

6.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新序

7.将相顶头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谚语

8.受尽天下百般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李文忠

9.世间无一处无拂意事,无一日无拂意事,惟度量宽宏,有受用处。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愿体集

10.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吕新吾

11.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存一番熏陶玉成之意。-曾文正

12.吾人对于诽谤之来,但当愍社会之凉薄,而动其慈祥挽救之心;不必怒社会之轻狂,而讲求对付报复之法。

13.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菜根谈

14.区区与人较是非,其量与所较之人相去几何?-吕新吾

15.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气象,则不为区区小利害所动。-程子

16.齿以坚毁,故至人贵柔;刃以锐摧,故至人贵浑;神龙以难见称瑞,故至人贵潜;沧海以汪洋难量,故至人贵深。-庄子

17.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大丈夫不可无此度量。-朱子

18.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

19.世间大福德人,必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刘忠介

20.举大事者,不记小怨。-汉光武

21.纵观古今,横览六合,凡一团体之中,其为众望所归者,常不在有霸才之人,而在有大度之人。-吴贯因

22.识高则量大。-程颢

【信用】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2.轻诺者必寡信。-老子

3.有求而不许,始虽拂人之意,而终不害乎信;诺人而不践,始虽不拂人意,而终害乎信。-吕大临

4.凡与人言,即当思其事之可否,可则诺,不可则无诺。若不思可否,而轻诺之,事或不可行,则必不能践言矣。-薛敬轩

5.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可不可,须便说,不可含糊。-申涵光

6.轻诺者必寡信,与其寡信,不如勿诺。-申涵光

7.信则人任焉。-论语

【公平】

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

2.凡与人分财,必须均平;若少有偏私,则心不公而品行从此坏矣。

3.劝君莫着一毫私,若着一毫私,终无人不知;劝君莫用半点术,若用半点术,终无人不识。-宝训

4.处事应物,惟无私心者,乃当于理、而得其平。-胡文忠

5.爱人止于敬,处事持其平。

6.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

7.物有两端,相反相生,执中两得,逞一两倾。-中字诀

8.敬是圣学一字诀,中是千古道脉宗。-吕新吾

9.损人利己殃潜伏。忍气平心祸自消。-安乐铭

【谨言】

1.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2.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袁氏世范

3.德进则言自简。-程颢

4.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论语

5.仁人之言,其利溥哉。-左传

6.心平气和则能言。-朱子

7.气不平,则发言多失。-许衡

8.同一言也,和其声以言之,则闻者喜;厉其声以言之,则闻者怒。多门之室生风。多口之人生祸。-吕新吾

9.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傅奕

10.无多言,多言多败。-家语观周金人铭

11.人之所以轻易其言者,以其未遭失言之责故耳。-朱子

12.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易经

13.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吕近溪

14.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菜根谈

15.力微休重负,言轻莫劝人。-谚语

16.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孙子

17.言人之善,择于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说苑

18.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易入,怒则执转甚。-吴曾

19.若人正当盛气,若遽阻他,反不投机,是增人之过也;待气平时,方缓与说,尚可冀改。-澹园醒语

20.人有过失,或素相亲厚,欲其改悟,祗宜于僻静处,面与其人委曲言之;出我之口,入彼之耳,方是相爱相成之意。-胡师苏

21.唐德宗奉天改元,罪己诏下,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感激。-陆宣公传

22.语言之间,最可积德。如见人为善,以一言赞成;见人为恶,以一言谏止;人有争讼,以一言劝解;人有冤抑,以一言辨明;以至勿讦人阴私,勿谈人闺阁,其功俱无量。凡人丧身亡家,语言占了八分。-高宗宪

23.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蔡虚斋

24.将欲论人短长,先思自己何如。-贾石葵

25.罔谈彼短,我岂无短?靡恃己长,人各有长。

26.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

27.树树有皮,人人有脸,见人破绽,替人遮掩。-老学究语

28.树怕剥皮,人怕伤心。冤家路窄,无处躲身。-老学究语

29.言语之过,似小实大,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语而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陈眉公

30.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实闻目见,不可出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酒谑,慎勿形言。-袁了凡

31.言多语失,时刻当诫。乐极生悲,事理之常。

32.好说人阴私事及闺门丑恶者,必遭奇祸。-愿体集

33.面谀之词,有知者未必感;背后之议,衔之者常刻骨。-陈仲醇

34.凡稠人广众之前,最宜谨默,切不可议人短长,必有彼所亲厚者。-吉人遗铎

35.交接宴会之间,人品不齐:或素行有玷,或相貌不全,或今虽贵显,而出身本微,或先世昌隆,而后裔流落,言语之间,须留心检点,切勿犯人忌讳,令其愧恨;此中结怨者甚多,不可不慎。-愿体集

36.亲戚故旧人情厚密之时,不可以私密之事语之,恐一旦失数,则前日所言,皆他人所凭以为攻讦之资。至于失欢之时,不可以切实之语加之,恐忿气既平之后,或与之通好结亲,则前言可愧。大抵与人忿争之际,最不可指其隐讳之事,揭其闺门之丑,暴其祖父之恶,此祸关杀身,非止伤长厚也。-司马温公

37.厚时说尽知心,堤防薄后发泄;恼时说尽伤心,再好有甚颜色?-吕近溪

38.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不消。-谚语

39.刃伤可疗,舌伤不可疗。-西谚

40.是非场中,人用口,我用耳。

41.与人讲话,看人面色,意不相投,不须强说。-吕近溪

42.言无理处休开口,话不投机但点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韩非子

43.欲人无闻,莫若勿言;欲人无知,莫若勿为。-汉书

44.每见人以机密之言露人,乃虑其为人传说,因丁宁反覆戒其勿传,何其愚也?夫己不能密藏,而反欲人之勿传也,有是理哉?

45.论学要精详,论事要剀切,论人要带三分浑厚。-吕新吾

46.大率言语,须是含蓄而有余味。-程颢

47.未定之事,不可轻以臆断;无据之事,不可轻以指人。-安乐铭

【听言】

1.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

2.惟善人能受善言。-国语

3.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积铢累,自成富翁。-范身集

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5.自家有过,人说要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吕近溪

6.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语

7.人能是非吾言者,教我也;不可当面错过,反生嗔怒。-箴言类钞

8.凡在朋侪中,切戒自满。惟虚故能受,满则无所容,人不我告,则止于此耳!不能日益也。故一人之见,不足以兼十人,我能取之十人,是兼十人之能矣;取之不已,至于百人千人,则在我者岂可量也哉!-许鲁斋

9.无稽之言勿听。-书经

10.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谚语

11.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足深信。

12.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谚语

13.有以名利之说来者,勿问大小,悉宜应以淡心;有以是非之说来者,勿问彼此,悉宜处以平心;有以学问之说来者,勿问合否,悉宜承以虚心。-吕新吾

14.人说非理语,不能制止时,则可以不答销之。-胡氏家训

【观人】

1.人之性行,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之交游,当常念其长,不顾其短,方可久处。-袁氏世范

2.凡取人,当舍其旧而图其新。自贤人以下,皆不能无过,或早年有过,中年能改,或中年有过,晚年能改;当不追其往,而图其新可也。若追咎其往日之过,而弃其后来之善,将使人无迁善之门,而世无可用之才也。-薛敬轩

3.用人当取其长而舍其短;若求备于一人,则世无可用之才矣。-薛敬轩

4.人各有能有不能,能典礼者,不可令其理财;能理财者,不可使之典礼。一人之身,而责之以百官之所能备,虽圣哲亦有所不能。

5.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有大誉、无疵其小故。-淮南子

6.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7.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管子

8.凡人之品格,观其所读之书可知,一若观其所交之友而知其人。

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谚语

10.论人之过,当原其心,不可徒泥于迹。取人之善,惟据其迹,不必深求其心。-王镜水

11.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而补短,则天下无不可用之人;责短而舍长,则天下无不可弃之士。-陆宣公

12.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辨、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高道淳

13.是故善用才者,如大匠之任木,大者为柱,小者为桷,较短量长,位置各得其所;夫然后才大者得完其用,而才小者亦能以一职自效,天下不至有弃才也。

【交友】

1.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

2.结交贵乎谨始。-程颢

3.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孔子

4.朋友不可轻率交之,亦不可轻率弃之。-梭伦

5.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与之合。-薛敬轩

6.交浅而言深者愚也。-汉书

7.先浅后浓、先疏后密、先远后近,交友之道也。总之以道义相勉,始终一敬,方为善交。-胡氏家训

8.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张英

9.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大戴礼记武王鉴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0.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11.居必择乡,游必择土。-荀子

12.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论语

13.居要好邻,行要好伴。-谚语

1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15.凡人须寻几个好师友、好榜样。-曾文正

16.人伴贤良志气高。-谚语

17.多交一今人,不如多交一古人。-罗明德

18.书籍者,无友之人之友也。-希拉德

19.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己读书,如逢故人。-金缨

20.一开卷,便有无数好人相交接。-严栖幽事

2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管子

22.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及近邻。-谚语

23.吾人能与年长者为友,幸福也。-英谚

24.君子绝交,不出恶声。-乐毅

25.交之初也,多见其善,及其久也,多见其过;未必其后之逊于前也,厌心生焉耳!人之生也,但见其过,及其死也,但念其善;未必其后之逾于前也,哀思动之耳!人能以待死者之心待生人,则其取材也必宽;人能以待初交之心待故旧,则其责备也必恕。-愿体集

26.感情之为物,融合甚难,挑拨极易。-黎宋卿

27.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范忠宣

28.朋友相处,常见自己不是,方能默化得人之不是。-王阳明

【尚义】

1.人逢艰难,始知真友。

2.我欲求人,甚难开口;当思人欲求我,便该应命。-陆清献

3.凡亲友有欲言不言之意,此必有不得已事,欲求我而难于启齿者,便当揣其意而先问之;力所能为,不可推诿。-吕新吾

4.亲戚贫窘时,见吾若难开口;或于冰冻十二月,见其衣单,不妨脱一件予之,或于青黄不接时,见其食贫,不妨携升斗周之,默体其心,阴行善事,庶几君子哉!-陆清献

5.古人所以重侠烈者,非无谓也;人当危迫之际,呼天不应、呼地不应、呼父母不应,忽有人焉,出力护持,不及于难,济天地父母之不逮,故知侠烈不可及也。-人生必读书

6.富贵者于财,贵在知足;我高堂大厦,文绣章身,膏梁适口矣!要知彼草房茅舍,寒无棉被,薄粥不饱者,触目皆是;以此自反于心,不惟知足,且应感慨好义矣。

【报恩】

1.饮水思源。-谚语

2.以德报德。-论语

3.夫礼者,报本反始,不忘其初也。-礼记

4.得鱼不可忘筌;得兔不可忘。-谚语

5.受人点水之恩,须当涌泉而报。-谚语

6.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谚语

7.和氏之璞,天下之美宝也,待鉴识之工而后明。-盐铁论

8.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说苑

9.士为知己死。-豫让

10.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土报之。-豫让

11.乘人之车者,载人之事;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韩信

12.吃人茶饭,与人担担;得人钱财,与人消灾。-谚语

13.食人之禄,忠人之事。-谚语

14.昔人不忘一饭之恩,况有大于此者乎?-罗明德

15.知恩报恩,方为君子。-谚语

16.忘恩负义者,不齿于社会。-梁启超

17.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大丈夫乎?-晋书

18.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国策

19.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竹窗随录

【应事】

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2.凡举事,毋为亲者所痛、而为仇者所快。

3.英气最害事,浑涵不露圭角便好。-薛文清

4.莫因事变之来,便仓皇失措,先要定己之心,心定自有区处。-高道淳

5.凡事须小心寅畏,仔细体察;思量到人所思量不到处,防备到人所防备不到处,方得无事。-朱子

6.应事最要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事最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薛文清

7.凡事有疑,慎毋遽行。-王亨理

8.会做快活人,凡事莫生事;会做快活人,省事莫惹事;会做快活人,大事化小事;会做快活人,小事化无事。-吉人遗铎

9.救既败之事,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菜根谈

10.最无味者,是管闲事。-人生必读书

11.凡事后而悔己之隙,与事后而议人之隙,皆阅历浅耳!-曾文正

12.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处之以淡。-陈赤

13.过去事丢得一节是一节;现在事了得一节是一节;未来事省得一节是一节。-醒心格言

14.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择就交,话休不思就说,事休不算就做。-吕新吾

15.人如轻我、骗我、谤我、欺我、笑我、妒我、辱我、我惟有敬他、容他、让他、耐他、避他、不理他。-愿体集

16.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17.行虽无过心常恐,事到难平意贵和。

18.话到口边留半句,事临头上用三思。

19.言如来到口边,三思更好;事纵放得心下,再慎何妨。

20.遇事退一步,彼时似怯懦,后来讨得心静;出言让两句,当前若穷屈,追思愈觉情长。

21.饱谙世事休开口,会尽人情但点头。

22.凡事总求过得去,此心先要放平来。-以上俱安乐铭

23.凡事惟适中、可久。

24.做事不求快心、求安心。-以上俱人生必读书

25.扫兴、败兴之事,皆从高兴而来。-修养丛谈

26.苦心未必天终负,辣手须防人不堪。

27.祗要我看得宽,纵吃亏有限;若教人过不去,恐受累无穷。

28.君子不迫人于险,当人危急之时,操纵在我,宽一分、则彼受一分之惠;若扼之不已,鸟穷则攫,兽穷则搏,反噬之祸,将不可救。-慕容农

29.穷寇勿追。-司马兵法

30.急流勇退。-麻衣道人

31.事不见机,必至取辱。-阅世刍言

32.与狐议裘,无时可得。-潜夫论

33.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汉书

34.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35.教羊牧兔,使鱼捕鼠,任非其人,费日无功。-焦氏易林

36.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37.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

38.身事家事世事,每有进退艰难、不可着手处。偶记得一句四书,便立地解脱,沛然行之。-教谕语

39.遇事而能静能忍,其人必福寿。-座右铭

图文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