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时谈天文考古学——考古天文 究辨天人
相关推荐
-
中国古代星象学揭秘16
珍贵的<观象赋>:张渊 两晋之后,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时仍有不少星象家在活动,如北魏的张渊.崔浩.高允.徐路.晁崇.胡世荣.赵洪庆.孙子良.孙僧化.魏收等人,南朝的刘严.顾协.顾野王等人,以 ...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3.1)观测记录
中国古代天文学,最辉煌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1.天文观测与记录:2.是历法授时:3.天文仪表器具.本篇简要介绍古代的天文观测与历史记录. 相传,在尧帝时期,就已经设立专业机构来负责观测天文.而其主要目 ...
-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于战国,衰落于明清
引言 古人讲究夜观天象,感悟星体变幻莫测的运行规律,并从中吸取哲理,与人间规律相结合,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对天体的研究都是非常发达的,在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当我们回望历史,领略那段异 ...
-
考古天文 究辨天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肇始之时,天人关系就是先哲们思考的核心问题.事实上,对"天"与自然界的观察,不仅是思想家们的兴趣,更是古代先民一切物质活动的基础,由"天文"而至& ...
-
天文考古学基础篇:用黄经和二十八宿等坐标标记二十四节气(一)
偶然看到某国家天文台专家的小视频讲座,谈的是"考古天文学",其中居然说到古人用圭表和日晷来测定回归年长365.25日--我笑着把小视频关掉了,这样的"天文考古" ...
-
天文考古学进阶篇(中):2021年二十四节气在二十八宿的分布情况
前文反复谈到,华夏文明在上万年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使用二十八宿为黄道坐标体系,测定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在黄道大圈上的24个均匀分布点(即二十四节气),由此测定回归年长为365.25日,并以二十四节气指导阴 ...
-
对天文考古学有兴趣的读者,对华夏文明起源...
对天文考古学有兴趣的读者,对华夏文明起源.华夏三皇五帝王年断代.夏商周断代,以及对华夏文明上古时期与古埃及.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古文明,乃至对世界文明起源有兴趣的读者,应该认真研读本人在头条首发的系 ...
-
曹慧奇:曙光之城——从天文考古学看陶寺城址的择向与历法
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重要的早期文明的起源点之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在新千年之际新发现的陶寺早.中期城址,其性质和内涵备受瞩目.近年来陶寺城址"尧都"说也是学界争论 ...
-
常识与真相(七)从天文考古学看古人的天文观
冯时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 中国社科院特殊学科"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常识:夜空中的繁星是五光十色的,行 ...
-
冯老谈脾胃养生
脾胃养生,<难经>上有一句话:"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这八个字是脾胃养生的诀窍.也是脾胃虚弱的治疗方法,你到医生那医生给你开的也是这些药. 脾胃居于非常重要的 ...
-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冯时俭原创组诗十四首
冯时俭原创组诗十四首 一.酒说 白酒说喝我的人都豪爽 啤酒说喝我的人都大度 红酒说喝我的人都浪漫 洋酒说喝我的人都有钱 酒精说没有我你们都是 水货! 二.喝酒会议纪要 存在的问题:好喝酒 分析原因:酒 ...
-
文史知识 | 冯时:母妣崇拜与夷夏之变
<周易·系辞下>有谓"天地之大德曰生",这种观念不仅体现了先民对于万物生养的普遍重视,更反映了其对自身宗族繁衍的渴望,事实上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讲,人类繁衍的意义显然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