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三观“太正”的人,自己活得累,别人和你相处更累

先打理好自己,再关怀别人。天助自助者自己要完满快乐,自己端平这碗水 ——陈果

首卷语: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否合适,我们都会看他的三观是否与我们匹配。按照世俗的标准就是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世界观念是否能得到双方的认同。

而三观也是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的,比如说我们在结交朋友、寻找伴侣都会看对方和我们的观念是一致,如果有一方是不能认同的,那么他们之间就不能成为朋友或者伴侣。

举个例子,就比如说男女相亲,有的男生就属于比较“直接”,在相处得没多久的时间里就想着和女方发生关系,如果女方是观念保守的那一派,后果可想而知,自然是甩了巴掌就离开了。

这个简单的例子也可以看出,男方的观念是比较开放派,女方就是传统派的观念。这两种观念的组合,在不够尊重对方的情况下是走不到一起的。

所谓三观,即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三观太正的人,他们觉得人应该按照经典、正宗、传统、道德等大众、书面的标准而活,稍有一点偏差就会认为人生走向了偏路。

不管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遇到这样的人往往都觉得做事比较靠谱,同他们一起共事是非常愉快的事情,而且还非常的踏实。

但是在生活中,三观“太正”的人长久的相处,无形之中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他们交朋友往往得不偿失,而他们的思维也通常是这样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即他们总是有一套固定的标准和规矩。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上来看,我们必须需要远离他们,有以下几点原因:

原因一、他们喜欢“教育”身边的人

与三观“太正”的人相处,你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若你不能按照他们的模式做,则会对你投来鄙视、指责、教育的目光,对你有诸多评价。

他们非常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批判他人,自带道德圣光,而每次在“教育”他人时,被教育的一方内心往往会产生不快。

他们规定了话应该怎么说,应该怎么做这件事情,人应该怎么生活,给自己画了一个框架,身边的人也必须按照制定的框架生活。

所有的思想行为,也必须符合这个道德框架的限制,他们始终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是为对方好,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自大”方式。

一号案例:

有位来访者称自己情场失意,她离婚的原因也非常简单,丈夫实在受不了她自傲身居的性子,任何事情都必须得画一个框架去做的局限性。

现在她费了很多心思想要关系回到最初状态,但思想的禁锢已经很难在观念上做出转变,因为她三观已经和丈夫的思想发生了偏离。

但是,情感咨询师却认为,这是两性情感中沟通出了问题。

首先,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流方式,只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说教。真正的沟通和交流需要三个生活要素在里面:

1、创意(合适的时间地点)

2、笑声(夹杂在严肃谈论中)

3、共处和分享。

如果忽视这些元素,一心只想着如何教导对方,纠正他人的错误,或者对他人严厉苛责,会使得他们忘记如何享受生活中的快乐。

在与人交流的时候,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生活轨迹,清楚他的脾气底线,顺其自然的和平共处。

就是说不论是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为了某些潜在的目的,通过信息和情感交流认知,最后达到一种共识和认同的过程。

道理能否起作用,除了自身的逻辑合理外,更重要的是情感层面的相互认同。如果双方处于对峙或者敌对的状态,讲道理只是让对方更屈服于另一方的话,那么对于道理的本身而言就已经没有什么作用的。

原因二、给对方道德压力感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三观“太正”的人存在着一定的“精神洁癖”,他们对他人有苛刻的标准,对自己有更多的标准。同时,他们会忍不住想要去改变自己身边的人。

我们可以举个生活中简单的例子:就拿洁癖来说,每个人的点就不一样。假设你在家里收拾好一个地面的时候,家里人在干活的时候不小心滴上水了,然后你就擦掉并且还带有教育口吻和家人说,要把水滴接住不要滴到地上。

就这样的一句话,在你家人看来就是矫情,而在你看来就是你的家人没有珍惜你的劳动成果,所以你就会从心里指责他们。

所以,这类人他们在长辈、同事面前是彬彬有礼的,但是作为伴侣或者是为人父母者,就是一个让人无法忍受的存在。

二号案例:

现在的年轻群体中大部分都有追星族的存在,只要别人对自己的偶像提出质疑或者是一些不认同,就会破口大骂,更严重的可能会大打出手。

这种无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是完全属于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人,都把自己禁锢在个人的观点里面,不接受任何外来观点。

心理咨询师认为,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大多人总是希望自己的看法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但是他们忽略了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把自己的观点转变为衡量群体的三观很容易让对方感到疲惫,从而成为一个愤怒的青年。

人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不是每件事情都要事事如意,以至到最后才发现,人类思想上的睿智并不是表现在理解了多少大道理,而是学会了包容更多的矛盾,明白去理解别人的不同,而不是所谓的自以为是,道德绑架。

就像作家莫泊桑在《羊脂球》里提到的那个胖胖的小姐一样,车上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她能付出肉体救大家于水火之中,如果你不能陪着军官睡觉,那就是对我们生命的践踏,你是没有同情心的。

而胖胖小姐这样做了,也付出了自己救了大家,得到的是大家冠冕堂皇的道德指责和情感淡漠,而最初的原因就是因为她之前做的行业是妓女而已。

原因三、不允许别人和自己有不同

弗洛伊德在人格结构理论中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最原始的我,是最生理和物质的我,超我是道德层面上的我,而自我则是在中间调节和平衡本我和超我。

三观“太正”的人即是超我比较强,本我比较弱,自我比较偏向超我的情况。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太过自私,偏执的人格构建而已。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去倾听对方说了什么话,但不会考虑背后所蕴含的真正含义,有的时候会不明就里地认为,对方是在改变你的思维认知。

这类人的思维形式中规中矩,对自己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对他人行为上也会有很多标准化的要求,容易给人刻板、无聊,甚至虚假的感觉。

三观“太正”的人,总是生活在理性之中,往往因为无法表现真实的需求而刻板沉重,同时长期的刻板生活也会加剧他们的心理扭曲,人格和世界观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所以永远不要和三观“太正”的人交朋友,其根本原因在于同他们相处就是对自己身体上的能量消耗,更会在无形之中加剧你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结语

一个人的三观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每个人从出生到成年,自然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虽然三观或许模糊不清,但大致轮廓早已尘埃落定,这个形成过程是潜移默化的。

饶越有句话讲得很有意思:道理这个东西就像一个妓女,当天晚上她给了你安慰,可第二天起床的时候,你连她胸围的尺寸都忘得一干二净。

这句话在我看来有两层解释,一种是什么大道理都是狗屁,它只是让你暂时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或者其他方面获得快感而已。

第二层解释就是,什么道理、什么至理名言都是没有用的,只有自己真实经历过的体验才能形成你自己的三观,融化进你的血液里和思想中。

近年来朋友圈的崛起,让很多人有了更多的发泄途径,有时候我们能看到的无非就是:晒吃、卖东西、传自拍,偶尔还要喂点金莲牌的心理鸡汤,这是活脱脱的把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当成了武大郎了。

其实大部分的人是很反感心灵鸡汤在朋友圈里出现的,这就像饶越说的话一样,因为他们深知这只是个妓女,不仅长得丑还没营养。

我们并不是时代的智障儿童,好的心灵鸡汤就像是人生良药,不是几个简单的文字就能改写的。它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或是一段对话,可以指引我们的生活是正能量的。

所以希望大家在喝汤之前,多多思考一下,这个汤在这个阶段是否能让你咽得下去。咽下去之后能不能给你补充营养,如果不能那就当是吃了小吃,偶尔一顿就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