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区毕家 记事(四)

《咸林璧记事》

“华州毕家”钩沉之四

作者丨BWX(咸林璧)
记忆中的“毕家完小”,解放前毕家四村村民除有着勤劳、忠厚、节俭、尚德的家风外,还重文习武。习武的原因是在民国初期曾一度土匪横行,特别是刘镇华攻西安失败之后,其敗退的散兵游勇在陕东成为匪患,偷盗、烧殺、抢劫经常发生。为此东毕村加固整修了东西两头的城门(由族长定点我祖父毕维周負责修造),同时组织一帮年青男丁习武操练。为保一方平安,我二祖父曾带领他们多次追剿土匪,在一次渭河北边追剿土匪时,不幸受伤,抬回后医治二十多天,不幸去世。为纪念二祖父的功德,村议立碑,曾刻有一石碑,但因日寇侵入战乱而没有外立,一直放在东毕村祠堂内。
毕家四村还重视子弟的识字读书学习,其目的不外乎是光宗耀祖和耕读传家。其方式是多样化,有的是送子女到外地读书;有的是几家合请先生在家教授私学;有的送子去外地当学徒,做相公,或学做工或学经商从而识字断文。解放前四十年末,仅东毕村就有三人在外地上学有成,后当教师,毕时生在华县咸中教英语(解放后是西安八路军纪念馆的馆长),毕獲恩(文斌之父)在兰州某大专学校教学,毕甲茂(小龙的二爷)在永寿教书。至於出门在外先当学徒相公,后做生意就更多。
我的'二爸’、'七爸’长期在甘省务工;长岐的父亲'相周'、伯父'赞周’在西安经商,孙姓家族在华县西关经营“公义成"药铺;中巷有一毕姓家族在天水经营天益书局;民乐的二爸在西安经营笔墨纸生意;西毕有一家族在西安鸡市拐经营着油糕、甑糕作坊等等。上述毕姓族人从当学徒相公起步,进而做生意搞经商的活动,既改变着个人文化素质和方便子女文化教育,又迁移默化地改变影响着毕家四村村民的精神面貌,他们家族在外的和在家乡的子弟均重视读书识字。
上世纪初,从杨松轩老先生在县城办咸林中学校起,华县的现代化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第一高小,少华女中先后成立……。大约在三十年代末,华县东北毕家地区,在东、西毕村的中间大聖庙成立了毕家小学堂。不久从西、北、东三方面围着大聖庙扩大校园,成立了石孟乡"国民第一完全小学"。校门在庙西边偏南处,砖建校门楼,进门有门房,往后是三间东西走向厅房,厅房东有两个教室,与庙北台阶平行,厅房北边有两排教室和老师宿舍,然后经小花园再往北是学校的操场。两排教室的东边,是一片空地,平时也种有蔬菜,后来学生多了又盖有教室,整个东北乡有条件的都可在这里上学。不久在王宿镇北,北刘村旁一个庙及其周围,开办有第二国民小学,在彭村,拾村,孟村,菊家先后开办了四年制的初小,后来拾村也办成完全小学。這样各村子弟可就近在初小上学四年,结业后再到毕家或北刘、拾村上两年高小。
由于毕家四村地方,办学早距学校近,子女上学极为方便,解放前后上学识字断文的子弟较多,当时在我们当地留传着:只要娃能念,家里再困难,大人再累、再苦也要供娃念书。不仅男娃念书,女孩上学也大有人在,仅我村就有四个女生上学,慈粉、慈荪、西侠、万巧(小龙的姑姑)她们分别在解放前就上小学,解放后上中学、上中专或上大学的。我兄毕西令及其同年令段的周边村莊的伙伴,就是在毕家国民完小毕业后(1945年前后)分别到华县“咸林中学”上初、高中的。
我是一九四六年春季上学的。小学一年级只上国文和算术课,外加写毛笔大字和小字。记得国文课第一课是“來",第二堂课是“来上学”和“大家来上学",接下来课文是去,去游戏,大家去游戏……。当时学校的校长是安步超(安家桥人),教导主任是李家堡子的李伯皋,(听说他在北京上过学)。学校先后有三名女老师,一位是李主任的妹妹,另两位是史载文和给我们当过班主任的郑翠珍。此外学校还设有董事,中巷村的毕名仁、东毕村的毕厚生都是董事。他们不仅有学识,而且经常到学校商议校事。
四九年五月华县解放,九月开学时,原春季招的学生,都要併为秋季生,我所在班,上调半级为秋季班,当时恰好是小学四年初小结业,成为高小秋51级学生。解放后,老师变动较大,新来的老师有教算术的李吉利,教语文窦耀宗(教导主任),申作哲及班主任张瑞轩老师。当时从初小到高小,班上还有几位女同学,中巷的毕敏吾,西毕的毕莲芝,王宿镇的刘淑茹等。从这些足以说明当时毕家地区人们,对子女识字读书的重視。五一年七月,我们从毕家完小毕业,到华县考初中。毕莲芝考入少华女中,我和堂兄毕文海及毕长珠(长岐的长兄)考入咸林中学,同时考入“咸中”的还有:中巷村毕宪贵、毕遇贵、北焦的焦建中、西毕村的毕光鼎、毕遇贤、毕雅辉、南焦的焦正华、付家巷的付甲申、王家巷的王宽仁、栗武贵、程家的程万喜等等,(毕保釐、毕敏吾己转到西安上学)当时我们这一级在咸中上学是最多一级。
这些情况再一次说明毕家地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体现着“只要娃能念进去,家里再困难,家长再累、再苦都要供子女上学”的理念。在解放前,村周边与我同龄或同时期的人,几乎都在毕家小学上学识字。解放后由于生活的好转,政府的重视,毕姓子女没有不上学读书的,至少都要完小毕业。特别是解放后陸续有不少人不仅上了高中或中专,而且有的还上了大学。这也是不少毕姓乡当,由于在外工作而在外定居安家的原因。(仅东毕村在外定居的就有八位)。是的,文革中曾有“读书无用論”的影响,小学或初中毕业而进一步上学的减少。可是改革开放之后,重视子女上学、鼓历子女继续升学己慰成风气,有的农户一男一女均上大学,有的复读几次终于如愿上学,而女孩上大学也成普遍现象……。
钩沉文到此告一段落。由于热爱我的故乡,每回家一次,见同时代人慢慢的离我们而去,尽管这是天地规律,但也深感悲伤。再不把因岁月变迁而使沉淀了的当年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经历过的事,告诉晚辈,实为不安。原毕家四村大族谱,据说由西前村人保管,我己无力过问。也听说过大荔下寨毕姓同宗有人也想族谱之事,作为已八旬的我,已无能为力,期盼毕姓后辈能有人,为毕姓续谱,为毕家村立志!
-----未完待续!-----
——BWX(咸林璧)文
2019.11月
内容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BWX(咸林璧)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
(0)

相关推荐

  • 三年困难时期的“华州柿饼”——上世纪的华州城南部风情

    乡愁,少华山下(二) 作者 郝庆年 华县崖坡的东侧是一大片竹林,百十米宽,四.五里长,洋洋洒洒直铺到县城附近.由于太平河的浇灌,竹子和栎柿等树长得格外茂盛.高大.在这一片竹树林中,有七.八个村子.靠山 ...

  • 华州瓜坡镇:三小村的来历(附:群力小学校史)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三小村的来历 作者 孙满余 李忠建 三小是瓜坡镇东小涨村.西小涨村.南小涨村的合称,是以东小涨村为基础而形成的. 三小村财神庙 高振强摄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 ...

  • 上世纪华县有名的六大蔬菜品种,看看你村有没有种

    邮箱:3125136050@qq.com 明时,"泥河(今华州乡泥河堡)治蔬菜".当时华州境内有葱.韭.蒜.芥.茄.芹.萝卜.蔓青等,至清末,"凡蔬之类,无一不备&quo ...

  • 华州一位地主的逸闻趣事——给贼娃子管饭的吝景廉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一位开明地主的逸闻趣事 作者 秦获幸 所谓开明地主,就是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符合地主成分的条件,能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坚定地拥护共产党的土改政策.这一位开 ...

  • 华县第一名村龙潭堡——乡愁,少华山下

    乡愁,少华山下(三) 作者 郝庆年 从渭河岸边远眺南山,可见嵯峨的群峰间有一峰峻秀挺拔,犹如一柄青剑,高指蓝天.这就是著名的少华山.山中森林茂密,飞瀑如练,奇石嶙峋,巌穴幽冥.现已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

  • 我的二伯父毕厚生与华县毕家一带的地下党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的二伯父毕厚生(二) 作者 毕慈芬 解放战争期间,我年纪小,对二伯父做的事情并不太懂,但本能地感到他是在做好事.长大了才知道二伯父秉持正义,数次帮助地下党员 ...

  • 华县柳溪小学校史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华县柳溪小学校史 前身是七里寺小学,因所在地原寺院金仙寺距县城7里,学校以此命名. 清光 ...

  • 88年前华县霍乱,村堡断路闭城,不准外来人员进村!

    邮箱:3125136050@qq.com "虎列拉"疫病大流行 1932年6月,"虎列拉"烈性传染病从河南西部入陕,迅速由潼关.华阴传入华县境内,而后继续向西北 ...

  • 上世纪中后期华县罗纹河流域村庄素描

    乡愁,少华山下(四) 作者 郝庆年 从渭河岸边远眺南山,可见嵯峨的群峰间有一峰峻秀挺拔,犹如一柄青剑,高指蓝天.这就是著名的少华山.山中森林茂密,飞瀑如练,奇石嶙峋,巌穴幽冥.现已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

  • 华州北乡的名门望族——毕氏家族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北乡的名门望族--毕氏家族 此文根据邵拉雄老师手稿整理 毕家村位于华州区柳枝镇王宿街端东二里,北靠渭河大坝,包括毕家村.中巷.西毕家.新店村.付家.东焦. ...

  • 华州这个姓氏,竟是女真后裔

    --走笔华州区柳枝镇钞家河村 钞家河隶属于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是关中大地上一个普通的村落,村子位于秦岭北麓,310国道以南.钞家河村因村庄钞姓主家最早居住而得名,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村落. ...

  • 杨钟健:我在华县农村上学的日子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的童年(二):上 学 作者 杨钟健 时经甲午.庚子等战,以后外族入侵,国势陵夷,我父亲产生了革新教育之志.我祖父痛于自身之失学,对教育事业亦颇具热心.光绪二 ...

  • 七十年前的华县城关小学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上的华县第一完全小学 作者 郝庆年 1949年5月华县解放.托共产党.毛主席的福,上学不要学费,我这个穷娃才有机会继续读书. 我与堂兄郝润年都是我村初小19 ...

  • 华州高塘镇同家村挂面为什么是空心的

    邮箱:3125136050@qq.com 同家村空心手工挂面 同家村位于华州区高塘镇西一华里.这里生产的空心手工挂面,因其条细心空.筋道柔切.爽滑可口.不浑汤.不黏连而久负盛名.闻名遐迩,堪称东府面食 ...

  • 华州赤水的名门望族——兼议刘竹轩是赤水大涨人吗?

    邮箱:3125136050@qq.com 家乡赤水的名门望族 --兼议刘竹轩是赤水大涨人吗? 一 古代的中国,有无数世代相传的家族.这些家族中,有的因文化素养较高,财富积累较多,可以数代都出现达官显贵 ...

  • 华州金堆镇任家滩村村名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金堆镇任家滩村村名来历 作者 陈宝山 现在的华州金堆镇任家滩行政村,是由2015年村级行政区划改革前的任家滩.武坪.草坪三个村组成的.武坪村.草坪村民国时期为 ...

  • 2003年被洪水冲毁的华县北乡

    邮箱:3125136050@qq.com 03·8华县洪灾纪实 2003年8月下旬,是一段让华州人扼腕的日子:渭河因连续降雨,爆发了自1556年以来最大的灾害,连续5次洪峰无情肆虐了一个又一个村庄,近 ...

  • 华州消失的乡镇——(四)毕家乡

    邮箱:3125136050@qq.com 毕  家  乡 毕家乡位于华县城东北十五公里处,东与华阴农场接壤,西与下庙镇相连,南与柳枝镇.莲花寺镇相邻,北和大荔县苏村交界.东西长七点三公里,南北宽六点一 ...

  • 华州赤水卧龙小学(立新中学)创办人——清光绪秀才刘澍瀜

    邮箱:3125136050@qq.com 教育界贤能刘澍瀜 刘澍瀜(1878--1957),字淑波,赤水近圣居(解放后改新胜村)人,光绪秀才,出身于卯金之望族,古时称刘姓族为"金卵刘&quo ...

  • 华州下庙水文站的轶闻趣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下庙水文站的轶闻趣事 作者 华州农 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水文站,是一个观测渭河水情的单位.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下庙水文站随之而设.下庙水文站的办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