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谷水注》所涉王城、成周城、千金堨等考略
相关推荐
-
周公营建洛邑和洛邑建都的象征意义
早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就决定建都于"天下之中"的洛阳.他对周公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嵩县),北望岳鄙,顾詹(瞻)有河,粤詹雒.伊,毋远 ...
-
瀍龙入洛
瀍龙入洛 谷水,原写作穀水,又名涧水.古时候,谷水水势很大,在洛阳西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这个湖泊一是有涧水注入,二是有新安县东南部山中的乱流注入,这个巨大的湖泊当时名为慈涧.为了疏导分流慈涧的水量 ...
-
战国时洛阳归哪个国家?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古都,至少曾成为十三个朝代和政权的国都.战国时期洛阳地区属于东周的京畿之地,在被秦国灭亡前,洛阳一直归属周王室直辖.下面就洛阳在战国时期的归属变动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 周人的东都 ...
-
捋一捋八王之乱||~68~长沙悲歌(九)
富平津河桥一役,成都王军大败.司马颖听信谗言,将都督陆机斩首. 据说陆机被杀的前一天,梦到座驾周围萦绕着黑色的帷幔,层层叠叠,密不透风,梦境中的陆机身处其中,心烦意乱,他伸出双手想要扯断帷幔,却徒劳无 ...
-
洛阳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它的历史变迁是怎样的?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曾经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这些建都的国家政权涵盖了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的古代政权.洛阳这座古老城市的变迁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这里给大家做一个梳理,一同跟着小 ...
-
《水经·谷水注》所涉秏门、旅人桥、亳殷等考略
B6 谷水于城东南隅,枝分北注,迳青阳门东,故清明门也,亦曰税门,亦曰芒门. 青阳门(故清明门.税门.芒门),即下图所示"旄门"(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此图中的"旄门" ...
-
《水经·谷水注》所涉“熹平石经”考略
B5 谷水又东,迳开阳门南.<晋宫阁名>曰:故建阳门也.<汉官>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琅琊开阳县上言,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识视,良是,遂坚缚之,因 ...
-
《水经.谷水注》所涉函谷关、卧冰求鲤等考略
A2 谷水又东,迳函谷关南,东北流,皂涧水注之.水出新安县,东南流,迳母邱兴墓东,又南迳函谷关西.关高崄峡,路出廛郭.汉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居关外,请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徙关于新安,即此 ...
-
《水经.谷水注》所涉渑池、新安考略
○谷水 A1 △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 <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汉景帝 ...
-
《水经注》里的洛阳(谷水篇)---《水经•谷水注》考略
<水经注>里的洛阳(谷水篇) ---<水经·谷水注>考略 摘要:<水经·谷水注>(卷十六)是研究洛阳地域最重要的基础性历史文献之一.本篇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 ...
-
《水经.沙水注》所涉太康、通许等地域考略
<水经.沙水注>考略 A1 △又屈南至扶沟县北. 沙水又东南迳牛首乡东南,鲁渠水出焉,亦谓之宋沟也.又迳陈留县故城南.孟康曰: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矣. 沙水,据<水经·渠 ...
-
《水经.淄水注》所涉营丘、临淄等考略
A2 △东北过临淄县东. 淄水自山东北流迳牛山西,又东迳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水 ...
-
《水经.渠水注》所涉博浪泽、官渡等考略
A4 沟水又东北迳沈清亭,疑即博浪亭也.服虔曰:博浪,阳武南地名也,今有亭,所未详也.历博浪泽,昔张良为韩报仇于秦,以金椎击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车于此. 沈清亭,古地名,在中牟县北部.但具体不详. 博 ...
-
《水经•谷水注》考略
<水经·谷水注>考略 摘要:<水经·谷水注>(卷十六)是研究洛阳地域最重要的基础性历史文献之一.本篇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比对勘验(鉴于文献记载的模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