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谷水注》所涉渑池、新安考略

(0)

相关推荐

  • 探秘仰韶仙门山之十一:山不在高,有酒则名

    庚子暮春,应仰韶酒业邀请,来自省内外的十多家媒体代表,走进仰韶仙门山景区踏青采风.活动当日,天气晴好,凉风习习,大家一早用餐,而后带着午餐用的水和干粮,踏上了攀山越岭.探幽寻古的旅程. 仙门山有&qu ...

  • 探秘仙门山之五:仙门山,镶嵌于百里山川的耀眼明珠!

    我到过仙门山多次,每来一次,就与上次有迥乎不同的认识,仿佛与一个婴儿的相见,三月五月不见,已经长壮了身体,伶俐了手脚,再过些时日,已经成长为山中少年,攀援山梁,摘集蔬果,在山涧溪水中传他的歌声. 渑池 ...

  • 探密瀍河源

    探密瀍河源 瀍河发源地在孟津县西部,探密其源头有三个,分别在今孟津县横水镇的古县村.寒亮村.文公村三个村的西部. 1.瀍河北源 瀍河的北源在今孟津县横水镇的古县村穀城山南麓,发源地古称:伊洛门. 清嘉 ...

  • 仰韶仙门山:堪与“五岳”比美,婉如“人间仙境”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写下的诗句,表明了他对于我国境内有"五岳"之称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

    定远侯班超死后,葬于今洛阳市邙山孟津区境内.班超的后人屡次迁徙,为了给班侯守墓祭祀的方便,班超后裔的重要一支,最终定居今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班家沟村. 古代时的洛阳历来称为帝王之都,在中国" ...

  • 付蔚丨携妻带女缅怀先烈

    清明徦期,我们一家三口驱车到渑池仁村马跑泉祭奠烈士墓. 从我上小学开始,几乎每年清明节都要到烈士墓前祭奠.我的家乡在新安县的黄河南岸,青要山脚下,一个姓苗的烈士就安放在我们村北的一块田地里.这里面朝黄 ...

  • 原来真的有个大池塘叫渑池

    不谦真人一直好奇,河南渑池县究竟有没有渑池呢,今天终于知道,确实有个渑池,只是如今的渑池县人民并不知道渑池在哪儿.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渑池是古池名,因为有黾而得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

  • 《水经·谷水注》所涉秏门、旅人桥、亳殷等考略

    B6 谷水于城东南隅,枝分北注,迳青阳门东,故清明门也,亦曰税门,亦曰芒门. 青阳门(故清明门.税门.芒门),即下图所示"旄门"(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此图中的"旄门" ...

  • 《水经·谷水注》所涉“熹平石经”考略

    B5 谷水又东,迳开阳门南.<晋宫阁名>曰:故建阳门也.<汉官>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琅琊开阳县上言,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识视,良是,遂坚缚之,因 ...

  • 《水经.谷水注》所涉王城、成周城、千金堨等考略

    A3 △东北过谷城县北. 城西临谷水,故县取名焉.谷水又东,迳谷城南,不历其北.又东,洛水枝流入焉,今无水也. 谷城县,春秋周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以临谷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前 ...

  • 《水经.谷水注》所涉函谷关、卧冰求鲤等考略

    A2 谷水又东,迳函谷关南,东北流,皂涧水注之.水出新安县,东南流,迳母邱兴墓东,又南迳函谷关西.关高崄峡,路出廛郭.汉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居关外,请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徙关于新安,即此 ...

  • 《水经注》里的洛阳(谷水篇)---​《水经•谷水注》考略

    <水经注>里的洛阳(谷水篇) ---<水经·谷水注>考略 摘要:<水经·谷水注>(卷十六)是研究洛阳地域最重要的基础性历史文献之一.本篇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 ...

  • 《水经.洧水注》所涉新郑地域考略(续)

    A4 洧水又东与黄水合,<经>所谓潧水,非也.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迳华城西.史伯谓郑桓公曰:华,君之土也.韦昭曰:华.国名矣.<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 ...

  • 《水经.洧水注》所涉新郑地域考略

    A3 洧水又东南流,潧水注之. 潧水,即溱水.又名郐水.即今河南新密市东溱河.<水经 · 潧水注>: "潧水出郐城西北鸡络坞下,--潧水又东南流历下田川,径郐城西--又南注于洧. ...

  • 《水经.洧水注》所涉新密市地域考略(续)

    A2 洧水又东,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节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注于洧.洧水又东会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丈余,悬水散注.故世士以滴沥称,南流入洧水也. 襄荷水(子节水),按<河南省密县地名 ...

  • 《水经.洧水注》所涉新密市地域考略

    A1 △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 水出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洧水东南流,迳一故台南,俗谓之阳子台.又东迳马领坞北,坞在山上,坞下泉流北注,亦谓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