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

定远侯班超死后,葬于今洛阳市邙山孟津区境内。班超的后人屡次迁徙,为了给班侯守墓祭祀的方便,班超后裔的重要一支,最终定居今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班家沟村。
古代时的洛阳历来称为帝王之都,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洛阳建都时间最长,长达一千多年。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这座城市的名字多次变更。夏代时洛阳称有洛之表;商代时称殷之墓地;周代称洛阳为王城、下都;秦称河南;汉代称洛阳;东汉称雒阳;三国魏、晋、南北朝统称洛阳;后魏称洛阳、河南;隋称河南、洛阳;唐暨武周时期历称合宫、河南、永昌、东都、神都;宋代称河南、洛阳;明代改洛阳为雒阳;清代又改雒阳为洛阳。中国历史上在洛阳称王称帝的多达一百多人,如今这些帝王绝大多数长眠在洛阳市北邙山上。
在洛阳长达一千多年的建都史上,在洛阳生活过的帝王逾百,将相过千;洛阳城中群星灿烂,北邙山上陵丘如云;才子佳人,坟冢十万;在洛阳留下的故事传说,多如牛毛,这就是洛阳城和北邙山的写照。
洛阳民间百姓们编排说:“一座城、十座城、百座城,村村寨寨都是城。一座山、百座山、千座山,山山岭岭王侯眠。一道沟、千道沟、万道沟,沟沟岔岔故亊流。千山万水有灵气,万水千山绕洛城,山下有条班家沟,藏龙卧虎出王侯。”
班家沟在哪里?班家沟所在的瀍河流域又怎么会藏龙卧虎代出王侯呢?且听慢慢道来。
却说洛阳城山环水绕,山河中有“八关”最为险要。东汉时洛阳称雒阳,洛阳八关又称“雒阳八关”,这八关就是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大谷关、轘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
洛阳八关环卫洛阳城四塞,形势险固,是拱卫京城的军事要塞。东汉时期,朝廷设置八关都尉,使之统辖八关军政事务,警卫京都洛阳的安全。其实,洛阳八关还是京城洛阳的经济防护堡垒,八关沟通各诸侯国,打击走私逃税等犯罪行为,保卫国家的经济利益。
洛阳八关之中的孟津关、小平津关扼守黄河渡口,是洛阳城的北部门户,还是洛阳通往中国山西、河北、外蒙和远东俄罗斯的军事商旅通道。孟津关、小平津关均在今洛阳市孟津区境内。所谓孟津,本义是指洛阳城北部黄河上的第一大渡口,而原孟津县全境就在今洛阳市北部的北邙山黄河和瀍河流域。
洛阳城周边除黄河之外还有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四条河流,其中瀍河源出今孟津区,流经孟津区注入洛阳城瀍河区南的洛河。瀍河主源发源于今孟津区横水镇穀城山、潜亭山、宜苏山一带,源头统称梓泽。瀍河主河道流经今孟津区横水镇、小浪底镇、城关镇、朝阳镇、麻屯镇、常袋镇等六个镇;瀍河的南部主要支流流经今孟津区麻屯镇、常袋镇和洛阳市郊区。瀍河总长38.8公里,瀍河流域平均宽度达8公里,总控制流域面积203平方公里。瀍河流域岭高谷深,岭谷间高差50至100米不等。
瀍河在洛阳市孟津区境内全长约26.1公里,流域面积约137.4平方公里。(注:河流是弯曲的,出版物对瀍河的长度记载不一,以上数据依西北水利设计院公布文本)瀍河流经今孟津区后李村后进入今洛阳市郊区北窑村和瀍河回族自治区,至洛阳老城东关注入洛河。
却说瀍河有三个源头,瀍河的北源在今孟津区横水镇的古县村穀城山南麓,发源地古称“伊洛门。”
穀城山因炎黃二帝在此种谷而得名,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古代的穀城就是今孟津区横水镇的古县村。紧邻古县村西有阎庄村、小古县村、石门村等地。
伊洛门南北的耸峙的两座山古代称“缺门山”,缺门山就是伊洛门。缺通阙,缺门山就是阙门山,这里两山相对,和洛阳南部的龙门山相似,所以缺门山又称伊洛门。
嘉庆版《孟津县志卷之八·仙释》中记载了一个有关平常生的故事。故事中说:平常生世居穀城,几次死去之后又活了过来。当时天降暴雨引发大洪水,一乡的人遭受洪灾房倒屋塌庄稼绝收。平常生站在缺门山头大声呼喊:“平常生在此!”
五天之后,云雨才停止,天气转晴。百姓们上山寻找平常生,只见到一条破被子和一根旧皮带。数十年之后,有人在陕西华阴县见到了平常生,这时候平常生是看守华阴县城门的一个门卒。
伊洛门所处之地是瀍河的北源,也是瀍河的的主源,古时候这里芦苇遍地,竹林摩云,溪流潺潺,经常能听到龙吟之声。
瀍河中源在今孟津区横水镇寒亮村西,《孟津县志》中说:瀍河源头在“县西七十里平冈之上,突起重峰,土腴泉甘,弯环如抱。成周旧邑,其址犹存”。“迤北为朁亭山,朁一作潜。《明史》作'簪’,《洛阳府志》作'赞’。”朁亭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宜苏山之南。盘踞平旷之野,耸出冈阜之表,瀍水出其北麓”。《仙传拾遗》一书中说:“赫苏曜迹於潜山”。“按,赫胥即赫苏氏”。汉代孔安国《尚书注疏卷第六》:“瀍水出河南谷城县濳亭北,东南入洛”。清张澍《养素堂文集卷二十一》中说:“赫苏曜迹于潜山”。
今孟津区横水镇的寒亮村西有瀍源湖,湖水最深处达21米,瀍源湖就是瀍河的中源。
西汉时期,朝廷在朁山上建有一个驿站,驿站旁边建有一个亭子称朁亭。朁亭,又称街邮亭,是朝廷公使和商旅行人来往歇息补充给养的地方。
今孟津区横水镇文公村是瀍河三个源头中的南源,文公村南北两侧的山统称宜苏山。
宜苏山之名载于《山海经》,清嘉庆版《孟津县志》:“宜苏之山,亦曰苏山,因山多紫苏而名,或谓古赫苏氏之墟也”,赫苏氏就是女娲。
文公村西的圹塬中有一道沟洫,常年水流潺潺,是瀍河的南源。
瀍河三源之中的中源就在今孟津区横水镇寒亮村西洼,瀍河中源的水从地表自流涌而出成为一条小河,小河流经寒亮村后又流经横水镇会瀍村,由于小河一路有两岸众多泉水注入,瀍河出会瀍村后水量逐渐加大。瀍河流出会瀍村后,有瀍河北源古县村主源水流加入,所以瀍河中源和北源的水会合处的村子名会瀍村。瀍河南源文公村流出之水自今孟津区马屯村和中源、北源水相交汇,自此瀍河三源并流,真正的瀍河基本干流自马屯村形成。
按地形地势海拔高程来说,瀍河三源之中以寒亮村西洼的瀍河中源位置最高,然而中源的水势最旺,水自地表涌出,出地成河。瀍河南源、北源所处的位置明显低于中源,瀍河三源源头的水均为小股流泉汇集成溪,这一自然现象实在令人惊奇。
清光绪戊戌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洛阳籍诗人林东郊游瀍河之源时作诗道:“山翠入城来,游山出城去。回看城阙尘,入在云深处。”瀍河中源的主要来水发源于瀍源湖西南,瀍源湖西南的大路旁有一个水洼,至今还是蒹葭丛生,红蓼盖地。
瀍源湖的水在自然风的影响下涨落,刮西风时湖水能下降30~40厘米;刮东风时湖水能上涨30~40厘米,神奇无比。
清乾隆版《孟津县志》中记载有乾隆间孟津县令王宏猷吟咏的“潜亭流碧”诗:“郭外崚嶒山径幽,平分梓泽自夷犹。愁来愈钓寒潭月,落叶先惊泛泛鴎。”
王宏猷在诗后加注说:“邑西皆山,至潜亭之梓泽,忽复平敞,中流界碧,两岸排青,可渔可弋,以视金谷往日风流未知何如也。”
瀍河流域的山川风物、遗址遗墟、传奇故亊虽千言万语不能道尽,有空山落叶所作的《瀍河赋》为证。
赋曰:周公卜洛,神州有瀍;名载尚书,河出邙山;瀍无二释,一河独专。地接黄帝密都,天连青要之巅;脉发平逢之野,水出穀城之原。众泉络绎,汇入梓泽;伊洛瀍涧,交织三川。
伏羲牧马,女娲采蘩;炎帝植谷,禹贡开山。汉晋古塔,石上苔绿;潜亭流碧,驿道蜿蜒。隋唐危殿,鸦噪夕阳;蒹葭鷺凫,流水潺湲。紫气氤氲王屋之宅,神光辉耀北辰之垣。孔丘入周问礼,老子自兹出关。杜康造酒刘伶醉,曲墙成垛;孝文迁都营洛邑,定鼎瀍涧。元乂墓中星图闪烁,夹马营里异香迷漫;李煜陵前一河春水,九眼泉畔柳堤含烟。瀍壑朱樱,红花映碧水;寺观击磬,神童颂诗篇。瀍龙兴雨,故园玫瑰带露笑;遗山吟咏,瀍阳翠竹拂云寒。瀍湖建曲桥渊亭,龙泉隐湿地深潭。班妤山巅云起云落,金蟾岭上紫陌桑田。孟津城中万家灯火,瀍河湾里星沉月圆。伊洛门龙孙出没,紫竹林萤花迸溅。瀍上闻笛,帝子伴唱思乡曲;新春箫鼓,父老率舞庆丰年。
中华崛起,再造家园;生态故乡,美丽重现。万古瀍河,雄姿英发;吾爱吾瀍,天上人间。
道不尽瀍河流域奇峰秀出天之外,万壑泉涌出地表,千山之间溪流如织,万壑之中飞瀑涌泉。瀍河两岸之间大大小小的河谷统称瀍谷。
瀍谷之中有一条沟名叫班家沟,班家沟的山水形胜更是与众不同。若问班家沟的山水形胜与天下名山胜水相比有何不同,且听以下慢慢道来。
(0)

相关推荐

  • 河洛地理|洛阳八关与洛阳盆地

    关于洛阳的历史地理知识 上过历史课.地理课的你 究竟知道多少? 一起补补课吧!                          洛阳八关与洛阳盆地示意图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京师洛阳震动.汉灵帝 ...

  • 洛阳风水 “帝王之都,华夏龙脉”

    人杰地灵 风水是门十分神奇玄乎的学问 中国从古到今造城建房的时候都要看风水 "风水好"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人杰地灵 人杰地灵的城市, 哪怕它地方很小但总是会人才辈出 而"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家住孟津河/逯玉克

    孟津,隶属河南洛阳,是一个古老的县邑,老到<尚书·禹贡>里都有注解:"孟为地名,在孟置津,谓之孟津". 在孟津南部的邙山发源有两条河.一条在孟津县横水镇东部,叫瀍河,据 ...

  • 中国旅游日,洛阳附近30多个景点,100多张照片与大家分享

    作者:巴图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将近年来利用业余时间走过的地方(大部分是洛阳周边).拍下的照片(大部分是旅游纪念照)稍加整理,做成美篇,与大家共同分享. "要么读 ...

  • 黄河岸边古村落

    □赵克红秋阳中,我们去上梭罗沟村.途经黄鹿山生态园.同行的朋友是个孟津通,他告诉我,黄鹿山东依小浪底大坝,西扼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峡谷,南接小浪底专线直通洛阳空港,北临千顷黄河水面而望王屋和太行.这时,忽 ...

  • 根深蒂固的河洛文化依然活着

    [耍家儿说第245期] 四合连山缭绕青 三川荡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 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 宫阙簪裾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作为举世闻名的四大圣城之一 千年帝都洛阳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一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一 却说南来北往客匆匆利禄人,谁也不知道自己生于何处葬于何方.一千多年前,洛阳北邙山却葬了一个南唐皇帝,这位皇帝生在南京烟花罗绮丛中,前半生享尽了人间富贵,不惑之年却惨死在洛阳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二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二 却说南唐灭亡后,有一个名叫衷愉的人很有骨气,衷愉学识过人,善书法,尤其精通草书.李煜执政时期,衷愉历官监察御史,累官礼部尚书.李煜投降大宋后,衷愉深感耻辱,弃官归隐于东阳岩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五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五 却说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江山没有铁打的江山,兴亡离合,古今攸同.空山落叶开篇诗曰:班妤山前春花浓,如何落叶又秋声.冷雨敲窗霜降到,惊破瀍水又出龙. 再说强大蒙古帝国统治只有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七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七 却说穀城山在班妤山西部,该山扼平逢山之东,山势拔地通天,独出云表.班媫妤初次到穀城山时,面对这里的优美山水赞叹不已,若问穀城山有何与众不同之处,有空山落叶的诗为证.<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二

    却说公元92年班固死的时候,班超正在西域对匈奴作战.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年迈的班超思念故土,上书朝廷请求回京城洛阳养老. 这时候,班固已经死去了八年,远在西域的班超也已经七十岁了. 班昭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 班家沟又称班沟,因早年班氏家族聚居于此地而得名,如今班沟村为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的一个行政村,建村历史一千七百多年. 班家沟村地处瀍河主河道南侧,是一条瀍河支沟进入瀍河河谷的入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五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亊之五 班妤山周边山川灵秀,既有梧桐树必然引来金凤凰.班妤山是怎么引来金凤凰的? 却说班妤山周边山川灵秀,在河洛地区独树一帜,班妤山是怎么得名的呢? 原来,班妤山的得名和汉代的一位皇妃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六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亊之六 却说汉成帝死后,侄子刘欣继位当上了皇帝,然而刘欣命短,只当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刘欣去世时年仅25岁.此时的汉家王朝风雨飘摇,灾荒不断,百姓困苦,盗贼蜂起,朝中的军政大权实际上已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七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七 且说班固一行人因为天降大雨被困在了班家沟,这恰好就应了"人不留天留"这句老话.班固等人又听班农说:"现在天色已晚,官人如不嫌弃,今晚可以住在我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