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书票情:记曹辛之先生与陈世五先生的藏书票艺术情缘

撰文/陈篁

朋友们知道我在搜集有关我大伯父陈世五先生藏书票艺术创作的资料,所以,老友徐波兄前几天专门向我推荐一篇文章,是著名书评家陈子善所写《曹辛之先生讨论藏书票的一封信》(见《书屋》1997年第03期)。文章讲述了陈子善先生收藏陈世五先生为著名诗人、出版家、书籍装帧艺术家曹辛之先生设计创作的两枚个人专用藏书票的过程。

陈子善发表于《书屋》的文章截图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我大伯父陈世五先生于1924年,1992年过早离世,距今快三十年了。陈子善先生这篇文章不仅勾起了我的思亲追远之情,还提供了我从前不知道的资料,特别重要的是文中收录有他与曹辛之先生讨论藏书票的一通书信。曹辛之在信中对陈世五为他设计的藏书票给予了高度评价,似乎把陈世五置于当代中国藏书票艺术中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曹先生首先在信中讲到了上世纪90年代藏书票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他对陈世五的藏书票创作表达了欣喜与赞美:

“这几年,我国藏书票引起了读书界的兴趣,美术界(尤其是版画界)的同志创作了一些,报刊也时有介绍。这是可喜的。但是,我对目前这些藏书票有个个人的看法,藏书票之所以为藏书票,它应有一定的内涵,它不只是一种装饰,一个藏书者的名字。目下所看到的藏书票,很多只是一个随处可见可用的图案,再加上个藏书者名。有些美术家为作家创作了个藏书票,印上几张或几十张送给作家,而作家拿到这些藏书票只是作为一种'珍藏’,很少贴在他的藏书上,那就失去了藏书票应有的作用。我最近使用的藏书票,是四川文艺出版社装帧艺术家陈世五兄为我创作的。”

在他创作之前,“我谈了我对藏书票的意见,希望能具有我个人'专用’的特点,在这方寸的天地里要概括地表现出我的喜爱(也可以说是专长)、我的工作(也可以说是我毕生,或者是曾经努力追求的'事业’)。我告诉他,我生于一九一七年,那年是丁巳年,属蛇……。世五花了好几天时间,终于创作了这帧为我所专用的藏书票……。我认为世五的这帧创作,是我见到的中国藏书票中最具有藏书票特色的一种,可以与叶灵凤以凤凰为图案的藏书票媲美。世五用三支笔(毛笔、钢笔、画笔)来现示我一生从事写作、书法、美术这三方面的经历。

前年春节,是蛇年,世五又给我寄来了一帧藏书票,颇为精致。今遵嘱将这两张藏书票附上,一张是印刷品,一张是原稿,与君共赏。”

藏书票《辛之藏书》  作者/陈世五  票主/曹辛之

藏书票《辛之》  作者/陈世五  票主/曹辛之

藏书票《辛之》  作者/陈世五  票主/曹辛之

曹辛之先生信中提到陈世五为他创作的两枚藏书票,我按照藏书票上的中文分别标题为《辛之藏书》,即曹辛之先生讲的“世五用三支笔(毛笔、钢笔、画笔)来现示我一生从事写作、书法、美术这三方面的经历”那一枚藏书票,及曹先生提及的另一枚藏书票《辛之》。从书信所言可以得知,曹先生对藏书票创作的要求非常之高,认为藏书票不只是一种装饰,首先必须有艺术的独创性;其次要有藏书票持有者的“专用”性。我赞同曹先生的意见,因为藏书票是一种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特性的小型艺术品,其最初的功能与我们现在用的书签或藏书章类似,基本上是一种个人藏书的标记。后来人们越来越强调其艺术性,将其作为艺术品来珍藏。

藏书票最早出现在欧洲的15世纪,20世纪三十年代,从日本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美术界盛行版画,版画的普及对藏书票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藏书票是在10-20厘米大小的画面上刻制的小型版画。由于是以绘画方式设计创作图案,配以色彩和文字,所以藏书票比起中国传统的藏书印来给艺术家更大的创作发挥空间。藏书票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特殊限制,但一般会用拉丁文“EX-LIBRIS”(意为:私人藏书)作为标志,多数还会在藏书票上面刻印藏书者姓名,也有的会加上创作者,票主喜欢的几个字,一句话,以表心意。

我家世居成都,大伯父陈世五毕生从事书籍装帧和出版工作,长期任职于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他早年自学绘画,擅长水彩、水粉及油画,晚年也涉及国画。他的书籍装帧设计在业界影响非常大。上世纪80年代,他为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创作的文学剧本《王昭君》设计封面及装帧,得到曹禺高度评价。他为巴金文集《讲真话的书》设计的封面及装帧在业界和读书界反响强烈。

除精于装帧设计外,世五先生酷爱绘画,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只要条件允许,几乎每年都要去西藏和云南写生创作。他1984年退休后,由于其在书籍装帧设计方面的名声,他的设计和创作依然繁忙和紧张,而外出写生画画则因年龄及身体等原因逐渐减少。这时,他为自己的艺术之路寻找到了新的方向,开始涉足藏书票创作,游艺于方寸之间。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种能自由发挥,小中见大,简单中孕育丰富艺术内涵,最适合他的艺术形式。我觉得创作藏书票为他提供了一种可以更直接表达内心思想情感,在艺术中畅快地自我独白的艺术形式。

世五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修养,以及极强的形式把握能力,跨入藏书票世界的大门。一出手便精彩不断,创作出一张又一张构思精美,寓意深刻的作品,得到同行和藏书票爱好者的高度评价。1990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藏书票展上,陈世五荣获特别荣誉奖。《新华文摘》1990年第9期用一个整版刊登了陈世五的9幅藏书票作品。世五先生在港台及东南亚地区藏书票界也有不少爱好者。台湾杂志《联合文学》1991年4月出的第78期(80年4月78期),向台湾读者介绍了陈世五藏书票作品《提线木偶》。

陈世五先生为曹辛之创作的两枚藏书票,更是不仅深得曹先生本人喜爱,也颇受藏家们追捧,尤以《辛之藏书》即被藏友称之为“三支笔”那一枚最为收藏家和评论家们乐道,成为当代中国藏书票的经典之作。就我个人收集的资料,凡谈到陈世五藏书票的文章,几乎都会提及这张书票。《辛之藏书》在宽9厘米,高15厘米的长条形纸面上刻画一漂亮的小花蛇,小蛇环绕一本翻开的书,下书拉丁文“EX-LIBRES”及中文“辛之藏书”,画面空间蛇形图案和文字之间以三支笔:毛笔、钢笔、画笔分隔。蛇,是曹先生的属相,作孵蛋状环绕书籍,意味曹先生毕生孵化培育书籍和从事与书籍相关工作的职业特点,充满温情与人性。三支笔则表明曹先生绘画、书法、写作及编辑并举的事业广度。整张书票言简意赅,画面简洁清新。

曹辛之先生在给陈子善的长信中讲述了这枚藏书票创作的大致过程。然而,世五先生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一些外人所不知的创作灵感产生的精彩瞬间。世五先生讲述的创作过程前半段与曹先生所言一致,不过创作的实际构思情形要比曹先生讲得更具体,更精彩。世五先生说创作开始后,如何实现构思却让他颇费心思,多日苦思不得要旨,难以如意。一天夜里他梦见一蛇在窝中孵蛋,第二天,受梦境启发,创作灵感豁然闪现,当天即完成了这枚多日苦思不得的藏书票。寄给书票持有人曹辛之后,曹先生拍手叫绝。世五先生后来每每讲起这段小插曲时,免不了带着几分神秘的表情说:“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吴兴文:《我的藏书票世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台湾著名编辑、作家、藏书票收藏家吴文兴先生在他的著作《我的藏书票世界》里,用两篇短文介绍了陈世五的两枚藏书票,其中《曹辛之的三支笔》一文中讲到曹辛之送他的《辛之藏书》那一枚藏书票时说:“难得的是,我手上这一款,票面上有曹辛之的亲笔签名,背面有作者陈世五的签名,真是一款得来不易的藏书票。”足见藏家们对这枚书票的珍爱。吴先生在这本书的另一篇文章《满怀激情的陈世五》结尾处写道:“希望有人撰写《中国藏书票史》时,一定将他写进去”。

《辛之》书票是世五先生在创作《辛之藏书》几年后为曹辛之先生设计的第二枚藏书票,这是两位老先生交往中的一段佳话,事情本来非常清楚,一点疑问都没有。然而,十多年前,我买到藏书票研究者李允经先生著《中国藏书票史话》(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在翻阅时发现他竟然将这张书票错认为是曹先生自己创作的。李允经先生在书中说,他之所以认为这张书票是曹先生的创作,是依据曹辛之先生夫人赵友兰女士上世纪90年代末(曹辛之先生已于1995年去世)的说法,并据此断定为曹辛之先生解放前创作的藏书票。李先生书中是这样写的:“另外,经过曹夫人赵友兰的查找,还发现了一枚《辛之书票》(见黑白图59)。曹夫人在1999年3月10日写给笔者的信中说:'由于年代太久,又经过了许多'翻天覆地’的时代动荡,此藏书票仅存一枚,老曹过去没有详细谈过此枚藏书票,因此究竟是作于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时候,还是作于1945年在重庆生活书店的时候,我搞不清,我认为可能是作于在重庆时……。’总之,这张书票作于建国之前是可以肯定的,因为据赵友兰女士讲:'辛之解放后没有创作过书票。’因此,把这枚独具抽象、甚至是意象表现手法的书票收入书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李允经:《中国藏书票史话》第63-64页

我读到这段文字后,曾致信李允经先生,指出《中国藏书票史话》所说的《辛之书票》这枚藏书票是我大伯陈世五先生为曹辛之先生创作的(即前述名为《辛之》的那枚藏书票),我手上有不同套色《辛之》两枚,随信还寄去了我收藏的这枚书票原件的复印件,希望李允经先生改正书中的误判。李先生也客气地给我回了信,表示有机会再核实。此后也没有进一步消息。徐波兄发来陈子善先生文章《曹辛之先生讨论藏书票的一封信》清楚地说明《辛之》(即《中国藏书票史话》中提到的《辛之书票》)这枚藏书票的创作者是陈世五先生。

郁田:《中国藏书票精点》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郁田:《中国藏书票精点》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第37页

2003年,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著名藏书票创作者,藏书票收藏家郁田先生编著的《中国藏书票精点》。郁田先生在《中国藏书票精点》一书中刊印了陈世五为曹辛之创作的藏书票《辛之》,并以精彩简洁的文字为这枚藏书票作了诠释。他把这小段文字标题为《蛇、笔、书》:

“一部大书上,'之’字形灵动可爱的'蛇’,缠绕着独树一帜的'笔’,巧妙构成一字神采超逸的'书’。票主曹辛之,丁巳(1917)年生,著名诗人、装帧艺术大家。'之’是其名讳,'蛇’是其属相,'笔’、'书’则是其职业与爱好、生命与灵魂!寥寥数笔,尽态极致。藏书票,本来是艺术化的一种'mark’(标记),一种'sign’(署名)。这便是最经典的范例。”

在彩印的这枚书票的下面,郁先生标注:票主/曹辛之,作者/陈世五,纸镂版,62mm × 39mm,1987。

我觉得,郁田先生对《辛之书票》的解读是非常深刻的。我也是在郁田这段文字引导下,逐渐领悟陈世五创作的藏书票《辛之》的艺术巧思。蛇以“之”状,环绕一笔,形似“书”字,形与意的结合如此自然天成,与梦境启发得来的藏书票《辛之藏书》实在不相伯仲,难分高下。《辛之藏书》写实,《辛之》抽象。甚至可以说,从艺术上讲,《辛之》更多地体现了艺术趣味的现代性。足见陈世五先生对艺术知音曹辛之先生的尊敬,对艺术与现实本质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艺术造型能力,也传达出世五先生艺无止境的不懈追求。

《新华文摘》1990年第9期刊载的陈世五藏书票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