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辨湿热审无常 三法治温

  孔伯华(1884年-1955年),原名繁棣,号伯华,别号不龟手庐主人,祖籍山东曲阜。他精通文史,尤善岐黄,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温病大家,是当年的“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他不但继承了温病学派的经验,还对温病的产生、传变、治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为我国中医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将之推广到治疗内科杂病等领域,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湿热合邪  详辨兼夹

  虽然温病大都是由外感温热淫邪引起,但是孔伯华提出:“夫外感温热病者,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感之于天地疠气淫邪而成……是以内因之郁热伏气乃外感温热病发病之本也。”可见,人们平时不知养护,形成了阴虚内热之体或伴有湿热内伏,才是温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与传统温病强调温邪的认识不同,孔伯华认为除了温邪,现代人也易感受湿邪,并常常湿热合邪,共同侵犯人体。他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指出:“病人中湿邪兼热致病者,十常八九,此非所谓温病中之湿热证,乃湿热合邪所致之其他疾病也。”湿热二邪皆可害人,二邪同时侵犯人体,对人造成的伤害尤其严重。

  “湿之与热,一为阴邪,一为阳邪,二者相合,形成湿热而胶滞,黏腻淹留,稽滞不去,蕴热缠绵,因而造成病情反复,病程延长,变化多端,于湿温一病,最为明显。湿热合邪,伤人甚广……治依两邪而立法,'热者清之,湿者化之’,倘只顾治湿,则湿去津伤,内热愈炽;若只顾治热,养阴则更助湿浊,黏着而不去,既须两相并举,又分孰重孰轻,随证变通,不可一执。”

  湿热对于人体的侵犯,既有从外侵入的,又有人体内产生的。遇有气候炎热、潮湿之时,特别是夏秋季节,湿热最容易合邪,侵犯人体,如果此时饮食不当,或淋雨或久居于潮湿地带,再加上酷暑炙烤,人就容易被湿热所侵。

  而一年四季,湿邪会以雨、雾、雪、霜等不同的形式存在,随时都可能致病。而湿热内生,则多是由于人们生活不够节制,如食用生冷食物伤了脾胃,更兼贪图酒趣,嗜好茶茗,进食时贪多求快,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湿邪内生,再一遇热,就变成了湿热合邪。

  但温病之中,并非每例皆有湿,即使有湿,其中也有兼湿和湿温的区别。

  孔伯华认为:若病为兼湿,除了具有温病的一般表现外,病人兼有肌体倦怠、身肢烦痛、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有时还会有腹胀、大便溏或泻利等表现。

  而湿温,乃湿之重浊阴邪与温病之热邪交并,湿热合邪之杂气相感,是最为棘手的一类。本病多发生于夏秋之间,初起先有恶寒,头身重痛,胸痞苔白;病入气分,则病人发热多汗,或者午后体温增高。且湿温又常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区别,表现亦有不同。

  湿重于热者,病人高热不退,多汗,但是热不除,肢体倦怠,口渴但不思饮或想喝热水,身体沉重,视力模糊,胸痞泛恶,口中黏腻,大便溏薄,苔白腻而滑,脉濡细而缓;热重于湿者,则病人壮热不退,口渴多汗,脘腹痞满,烦闷呕逆,溺赤便秘,舌苔腻黄,脉息濡数或洪大而长。

  由此可见,孔伯华对于辨证的重视与精微,确有独到之处。

  传变无常  三法论治

  对于温病的传变,孔伯华总结临床所见,认为许多温病不完全按照前人总结的新感温病发病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依卫、气、营、血或循上、中、下三焦顺序依次传变或逆传心包),而是起病急骤,往往并不显示或一越而过卫分阶段,很快出现壮热、神昏、斑疹、衄血、惊厥等一系列里热炽盛甚至热入营血的表现。

  于是,他提出:“叶氏所指营卫气血,乃是说明外感温病轻重时期之不同,病势深浅之不同,其意并非病邪真入营、入卫、入气、入血也,要在示人以辨明表、里、浅、深及治疗缓、急、先、后之门径耳。”吴鞠通的三焦论治,“其所指之上焦温病、中焦温病、下焦温病者,亦不过是说明温病之轻重深浅而已,非病邪果真严格据于上焦、中焦、下焦也”。而病情变化多端,时有出人意料的发展,因此,孔伯华告诫从医者,辨证之时必须“灵活着眼,参机应变,勿拘执耳”。

  孔伯华从临床中总结形成了“郁热伏气”是温疴之病根源的观点。提出了“郁热伏气轻”、“郁热伏气盛”和“邪为湿固”三类证治方法。

  “郁热伏气轻者,则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此时病邪在表,投以辛凉解表之轻剂即可迎刃而解。若郁热伏气盛,或初感解之未当,及误治误补使邪内陷者,即可逆传心包,此时病已入里,投以辛凉祛邪之重剂即可效如桴鼓。若邪为湿固,热深厥亦深者,临床中反见阴象,此热极似寒之假寒者,倘辨证不清,误用热药,必使立毙。然则只设凉化寒凝之品,不唯温热不得解,反使邪愈加闭固,轻者废,重则不治,此时必施以辛凉清热、渗化湿邪之法,佐以芳香辛散之味,以攘开其湿邪外围,不使湿热相搏而直捣其巢穴,则固邪易解,热退厥除,病克瘥。”

  治四时伏邪  用药考究

  温邪初袭者,他常以桑叶、薄荷、地骨皮、金银花、鲜芦根等辛凉解表,其中薄荷配伍地骨皮退热之效甚佳,辛散同时又兼益阴退热,且无敛邪之患;在辛凉解表的同时,尤重清热,往往在温病初期即投生石膏、黄芩、栀子、黄连、龙胆草、莲子心、紫雪丹等重剂清涤里热之药。

  感受暑湿者,以滑石、通草、西瓜翠衣以淡渗;藿香、佩兰、荷叶以芳透;兼有痰热者,佐竹茹、瓜蒌以清化;无汗恶寒身痛者,加苏叶辛温散表,甚者佐苏合香丸以辛通芳开。阳明腑实者,加酒军、玄明粉以通腑泄热。热伤阴液者,常配伍鲜生地、鲜石斛护卫肾阴胃液。

  热邪入于阴分,日晡潮热者,主以青蒿、生鳖甲、地骨皮以滋阴透热。若见发颐、喉咙肿痛、大头瘟者,常用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白僵蚕等解毒化痰散结之品,其中发颐、喉咙肿痛者,必用六神丸,大头瘟者,必用梅花点舌丹,皆取其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一见壮热神昏谵语者,即投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配以鲜九节菖蒲根、郁金、辛夷花、白僵蚕、人中黄等清心开窍,涤热透邪,谨防热极动风,劫阴耗液而致痉厥闭脱之变;闭甚者加穿山甲等以活血通窍醒神。

  重剂清热是孔伯华治疗温病的特点,他据于现代温病传变迅速的特点,往往在温病初期即开始应用,生石膏、龙胆草、莲子心、栀子、紫雪丹等清热重剂。人多畏此法有引邪深入之患,其实不然。他在应用清里之药时,必配合辛凉解表之药如薄荷、桑叶、僵蚕等,又常伍以芳香开窍之品,如鲜九节菖蒲、辛夷、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等,里清外透,使火热之气豁然而去,病愈甚速,此非有胆识者不敢用也。

  总之,孔伯华论治温病,既重清除体内伏邪,同时也不忽视外感的“疠气淫邪”,视两者轻重灵活组方,内外兼顾,因此治效奇佳。(撰稿人 孔嗣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63讲 外感温热篇 第二条

    63讲   外感温热篇  第二条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啊讲了<外感温热篇>的第一条.第一条的内容,主要是讲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它和伤寒辨治的异同,其中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讲的是温病 ...

  • 里清外透治温病

    孔伯华先生的学术思想有着鲜明的特点,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温病学说和临床验证,有自己独特的创见,并且把温病 学说推广到杂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短小精悍,全面概括了孔伯华先生的伏邪 ...

  • 【重读经典】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应用

    公众号    经方世界 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应用 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邪气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 ...

  • 从紫癜、支扩、银屑病谈我对透热转气的看法

    作者: 透热转气是温病用于出血性疾病的一个治法,一般的说法就是把血分的热从气分透发出来.我认为对透热转气的这个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透热转气的治法,温病大师叶天士早就提出来了,但他还有局限:他说,到了 ...

  • 张锡纯以内经伤寒论五种温病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张锡纯论温病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第50篇原创文章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 支楠治疗外感温热病经验

    □ 屈静 孔伯华名家研究室 支楠教授师从北京近代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之子孔嗣伯,是孔嗣伯老先生唯一学术经验继承人.支楠继承和发展了孔门学术思想和经验,善于将温热病辨证思想应用于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辨证中 ...

  • 『名医经验』辨重细节 治在脾肾

    慢性咽炎主要为咽黏膜慢性炎症,并多伴咽淋巴组织的炎症,常为急性咽炎转为慢性所致.不良习惯(如嗜好烟.酒及刺激性食物).常在刺激性气体或多尘环境中生活及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等均可诱发.本病的主要表现为咽喉干 ...

  • 『名医经验』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 脑中风并肝硬化案

    乔某,男,43岁,2007年8月患脑梗塞,右下肢瘫痪,经治好转,病者已患肝炎3年.此次就医,因在某地区医院诊断为门静脉性肝硬化,后有私人诊所医生保证能治好他的病,经过6个月的治疗,服中药200余剂,花 ...

  • 『名医经验』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 脑中风后遗肢体麻木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姜某,男,46岁,小学教师,2007年10月11日,患者以左侧肢体麻木难忍就诊.平素血压波动在160/100毫米汞柱上下,时感头痛.头晕.眼花.心悸,食欲欠佳,肢体麻木以上 ...

  • 『名医经验』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 脑中风并乳腺病验案

    乳腺病包括两种,一是乳腺增生,二是乳腺癌,均为妇女临床较常见的疾病. 乳腺增生,是乳腺异常增殖的一种良性肿瘤,属于中医的"乳中结核",这种增生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有一部分可转化成乳 ...

  • 『名医经验』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

    王某,男,56岁,某地区金属回收公司干部.患者于2007年11月3日因脑中风出现左半身不遂,在某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经治月余,左侧肢体仍活动受限,经服经验方瘫痪康复丹3个月,下肢可独立行走,上肢肌力Ⅱ级 ...

  • 『名医经验』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 脑中风并大汗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廖某,男,58岁,干部,2006年9月2日患者因脑出血而住院,左侧肢体瘫痪3个月,经住院治疗一个月好转后回家休养,在此期间,瘫痪肢体拘急,难以屈伸,酸胀感明显,近月来因感冒 ...

  • 『名医经验』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脑中风并腹泻案

    陈某,男,48岁,2008年10月9日上午来诊,患者因脑梗死出现右半身不遂已一年多,现有所好转,但右手仍欠灵活,感觉迟钝,伸舌斜,近日腹泻,一日四五次,身倦疲乏.在某医院求诊曾服西药,经治10余天,仍 ...

  • 『名医经验』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脑中风并痰喘案

    咳.痰.喘.炎四大症,经常出现在急慢性老年性气管炎和肺气肿,脑中风偏瘫前后往往合并咳喘,因缺氧也加重了中风的发生,给治疗带来困难.为了促进中风的早日康复,对兼有的咳.痰.喘.炎的治疗也应十分重视.治疗 ...

  • 『名医经验』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脑中风并胃脘痛案

    我先后诊治中风患者数万人,其中有一部分中风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又患上了其他病,如肺气肿.肺癌.肝炎.肝硬化.腹水.黄疸.胃癌.胃炎.肾炎.肾病综合征,头痛.头晕更是常见病症.这就要求脑病专家不仅能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