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我的父亲(文/巩凤军)

郁氏文化

我的父亲

爸爸辛苦了

文/巩凤军

平凡的父亲,不平凡的爱

我的父亲叫巩长青(原名巩子双),生前是位朴实的农民。虽然已离开我们多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眼前,依然如昔;他那爽朗的笑声和谆谆的教诲常常萦绕在耳畔,如同昨天。在父亲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父亲那苦难而坎坷的人生经历;想起了父亲为家为儿女而忘我付出,无私奉献的一生。
父亲出生于清末年间,小时家境窘迫,敝衣枵腹,一贫如洗。年幼时的父亲向往知识,崇尚文化,渴望求学,但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旧社会,对于生存都是一种奢望的父亲而言,根本就甭想上学,读书对他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求,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已。
父亲虽然没背过一天书包,没上过一天学堂,但父亲识字量很大,能够熟读大量的古典小说和现代文学作品,后来的他还是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人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父亲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他小时候利用给地主放牛之余靠旁听记忆(即他人看书诵读时在旁边看听记)而学得了识字。但由于未经过正规学堂的学习和练写,所以是只能认字不会书写。父亲那非凡的识记能力和学习毅力令我钦佩 。
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听父亲痛说过去的苦难家史。父亲原籍山东,从小就给地主放牛,时常遭欺凌,经常因牛没吃饱,或是说牛圈得早了,或是牛被顶伤了,或是牛不吃草了、病了等种种原因和借口挨打受骂,甚至有时不给饭吃,回家还不敢跟爷爷讲,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泪只能自己往肚里咽。长大成人后,年轻的父亲还曾被抓过壮丁,更是挨饿受累遭凌辱,忍受了非人道的待遇,后趁夜黑风高冒生命危险死里逃生,可那年又开始闹饥荒,无奈只好携家人逃荒,先逃到辽宁,后又转至内蒙即现在的老家——库伦旗下扣河子村。
据父亲讲,在逃荒的路上常见着死人,走不远就会见到一两个,不是病死就是饿死的,我唯一的叔叔也连饿带病不幸夭折于逃荒的路上。那年头穷人真是难活命,即使活着也难呀!到了这边后,父亲娶了美丽善良的蒙古族姑娘为妻(即我的母亲),从此,父亲有了一起度艰辛、携手创生活的终生伴侣加战友,随着我母亲的到来,家也总算是个完整的、男女主人齐全的家了。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但苦中也有乐。
那时的我家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缺吃少穿,朝不保夕,再加之人生地不熟的,无亲无故,求借无门,为了讨个生活真是难死个人哪,全家人只靠父亲一人“扛活”(给地主家打工)来维持生计,过着寄人篱下窘困的生活。尤其是后来随着大哥.大姐.二哥.三哥的相继出生,家里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据父亲讲,寒冬腊月里,因晚上缺少盖的,常常是冻得睡不着觉,尤其是到了后半夜,火盆里取暖的火也灭了,火炕也开始凉了,气温也降到了最低点,再加上是寒屋陋舍,所以那三更以后的时段更是难熬。
夏日里,由于粮食的紧缺,孩子们吃不饱,哭着喊着要吃的,所以经常靠母亲上山捡些野菜来充饥,时常吃得脸肿皮肤绿,这样的苦日子一直持续了十几年。父亲就是这样带着全家老小不畏困苦,艰难前行。
随着一个又一个聪明健康的儿女们相继来到这个世界,使父母倍增了战胜困苦的勇气和追求美好愿景的动力,对未来的生活也更加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孩子们的陆续问世为生活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日子过得虽然很艰辛,但也不乏快乐。
时至解放后,穷人的生活终于有了转机,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了主人,打土豪分田地,人人有其田,家家有田种。但对于我们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多人口家庭来说,温饱问题还是难以解决,因为生产资源的匮乏(据说当时土改时只分到了一头小乳牛和几亩地)等原因,没人愿意与我家互助,所以仅靠父亲开镐头荒种地还是很难养家糊口的。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当时急需招募大批后勤供给救援民兵,父亲便替人应征入伍,这样可以每年换取五石(每石500斤)粮。如此可以基本保证一家老小不挨饿。父亲就这样不顾生死随志愿军奔赴了朝鲜战场,奋不顾身地投身于这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战争(有纪念章为证)。
父亲开始是抬担架救伤员,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救下了无数伤员,目睹了战争的惨烈,眼见一个又一个的战友倒下去再也没能站起来,这血淋淋的现实使亲历战争的父亲深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一年后部队领导得知父亲是哥一个,况且一家老小尚需父亲的照顾,故给父亲调到了炊事班。1953年,这场旷世之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的胜利,父亲便随首批回国志愿军凯旋而归。村里的人得知父亲胜利归来的消息后都纷沓而至,一是看望父亲;二是想亲耳听听朝鲜战场上的故事。父亲更是不负众望,将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娓娓道来,讲得栩栩如生,使听者如身临其境,大家被一些情节深深的吸引和感动,他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说,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伟大,说父亲福大命大,很了不起,是无名英雄。父亲一时成为了村里的新闻人物,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从此,我们这个外来户才真正得到了村民们充分的认可与足够的尊重。
经过战争洗礼的父亲内心变得更加豁达,更加自信,更加强大,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十足。正因如此,父亲回来后的那些年我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贫穷到富足。到了50年代中后期,我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生活一年比一年强。我家之前分到的那头小乳牛也很争气,自父亲走后(去朝鲜战场),在母亲的精心照料饲养下,几年间生下了清一色(黑色)的三头公牛,长得非常壮实,可以耕地拉车了。大哥也是一名壮丁了,有人有牛有车(牛车)了,房子也有了,不再寄人篱下了,所以日子也就好过了。那些年,父亲带领全家人在种粮之余还种下了20亩地的杨树,后来的我们在成家建房时都有受益(除在外地工作的两兄长)。这就是父亲的远见卓识与智慧所在。
然而,正当父亲率领家人继续向幸福出发,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进发的时候,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开始了,国困民穷,国贫民弱啊!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再度轮回解放前,我家也毫不例外,据说那三年饿死了不少人。但在父母的运筹帷幄和精心呵护之下,我家无一人掉队,安全逃过此劫。
父母养育了我们八男(不算小时夭折的二哥)一女共九子女,在那个还比较贫穷的年代里都能够养活就已经很难了,可父母非但很好的养活了我们,而且还坚持供我们读书,使我们个个都能够学知识有文化,并且都培养成人成才,帮助成家立业,实在太不容易了,我想,这虽不是人间奇迹,但对于像我家那般境况的众多家庭当中而言,也可能少有耳闻,不为多见吧。
我们当中后来有当军官的,有石油战线的领导,有农村干部,有教师,也有商人。其中光教师就有五个,且均为副教级。父亲生前每当与他人谈论起儿女时,常常是表现得眉飞色舞的,看得出,他老的脸上总是洋溢出幸福感,美好感,成就感和自豪感。在父亲他老人家的心目中,我们每一个儿女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则励志的故事;一个又一个的杰作。可有谁知道,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付出了多少艰辛,心血和汗水呀!
如果说我们的曾经和今天还比较成功的话,那么除了父母的努力付出外,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与我们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分不开的,父亲的耐心教育和循循善诱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自我记事起就经常听父亲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教育鼓励我们要好好读书,要好好做人。
至今我还清晰记得 ,已进入迟暮之年的父亲每在晚饭时,盘坐在炕桌的正座,端起小酒盅,酒过三巡后常说的那些至理名言:“穷养猪,富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勤能补拙,勤能致富”;“慢鸟先飞早入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要勤俭持家,不要忘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辰未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
还有就是常用古典小说中的历史英雄人物影响我们,如《隋唐演义》里的裴元庆.李元霸;《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西游记》里的唐曾,孙悟空等等。讲他们的忠勇和家国情怀;讲他们的足智多谋;讲他们的学识才干;讲他们的侠肝义胆;讲他们的骁勇善战;讲他们的慧眼金睛明辨是非真伪的能力。讲到兴致处有时亢奋的唱上一段,有时高兴的哈哈大笑。我对老人家的良苦用心是心领神会,其用意很明确,他并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让我们从中汲取正能量,以便我们日后更好的做人,做学问,做事情,更好的服务奉献于社会。诚然,我们也的确从父亲的教诲和熏陶中潜移默化的获得了不少启发,受益匪浅。
父亲在村里的人缘很好,与人无忤,与邻为善,和村里人,和邻居的关系处理的非常融洽,基本上是有求必应,邻居和村里人谁家有个难有个灾的都会毫不吝啬的主动伸出援手,就连讨饭的来了都要好生相待,如果家里有吃的绝不让他(她)们空着走,他看不得穷人,可怜穷人,怜贫恤苦,时常看着他(她)们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维艰的样子,同情地说道,多给他(她)们点吃的吧,他(她)们真难呀,与当年我们逃荒的时候困境差不多。
父亲为了让我们都能做个正直而纯粹的人,将来都有个美好的前程,在我们身上可没少下功夫,除了言传身教外,还给我们立下了很严明的家规,并做到奖惩分明,有规必依,有犯必惩。父亲一人充当着即是裁判员又是审判员的双重角色,当然了,母亲肯定是拉拉队员或是调解员了哦。是啊,对于像我们这个男孩儿多又很淘气的家来说,没有规矩是很难成方圆的。即便如此,当时年少无知,调皮捣蛋的我们也没少因掌控不好自己则失控而违反家规,没少惹父亲生气,诸如打架斗殴,上学逃课,上树掏鸟窝,偷吃瓜果等事件在我们身上时有发生,因此没少遭到父亲的严厉惩罚,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体验了皮肉之苦的滋味,有时为了逃避惩罚,也曾有过不少提心吊胆,东躲西藏的时候,更不乏惶恐之下,赤足飞奔,逃之夭夭的时候。现在仔细回想,这恰似父亲给予我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剂良方,更是父亲馈赠于我们的深情厚爱,老天让我们遇上严父慈母,是我们的极大幸运,否则,不知我们后来会长成什么样子呢。
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是大集体的时候,父亲做的两件事,令人挺感动的。
第一件事儿是:我父亲那时已到了休息的年龄,也就是说脱离了生产队的劳动,但一生忙碌惯了的他根本就闲不下来,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后,拿上粪叉,挑上两个大筐就走,去做义务清洁工。那时村里散撒的牲畜很多,尤其是冬天,除了拉车的大牲畜和放牧的羊以外,其它的全都散撒,所排的粪便满街道上哩哩啦啦的到处都是,父亲就一叉一叉的往筐里叉,拾到的一挑子一挑子的粪还都要倒进生产队的粪坑里,既清理了街道,又为生产队积攒了粪肥,一举两利。十来年如一日,一直到土地分田到户。故那当时村里人都称他思想好,是活雷锋。
第二件事儿是:有一天,父亲发现村里井上打水用的辘轳不好用了,父亲便突发奇想,搭个顺风车就去了在旗里工作的姐姐家,去求姐姐要找到同村在旗里大修厂上班的白师傅(也曾是我家的邻居),说是要去求白师傅给村上做个钢铁制的辘轳,这样的话既好用又长久,还给村里人带来方便。姐姐按着父亲的意图,便领着父亲到了大修厂,见到了白师傅,好个求说,但因种种原因,此事未成,为此,父亲回来后有过好一段时间的郁闷,后来到点儿说服二哥(二哥当时是生产队会计),通过生产队长,将辘轳重新修好,即便仍是木制的,但比之前牢固轻便了许多,村民们一致称赞父亲是一心为大家着想的大好人。
虽说父亲所为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从其具有的朴实无华的情感出发,能有这种助人为乐,大公无私,以队为家的赤诚之心和表现出的集体主义之思想行为,诚然令我钦佩,也好感动,更重要的是他对我的影响至深致远,当我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父亲的所言所思所做所为无时无刻无不起到示范作用。
当父亲进入古稀之年后苍老了许多,背有点驼了,耳有点聋了,眼有点花了,大牙也脱落了几颗,但他依然精神矍铄,头脑清晰。他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没有停歇,爱的奉献没有停止。他总是力所能及地为家,为儿女们做些事情,如种园子,看家护院带孩子等,继续为儿女们发扬着蜡烛精神和春蚕精神,真可谓是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啊!如果说父亲的昨天,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爱之故事的话,那么今天的我们正在续写着父亲昨天的故事。我们已然接过父亲爱国,爱家,爱亲人的爱的奉献的接力棒,奔跑在人生路的后半程上,我们也正在尽己所能地努力着让爱的奉献薪火相传。
人生苦短,世事难料,父亲83岁那年,一向健康快乐的他老人家,毫无先兆,一觉未醒,悄然离去。这突如其来的丧父之痛,真是令我痛彻心扉。同时,父亲的离开也让我很是遗憾 ,遗憾的是父亲走的太突然了,之前我们各忙各的工作,尚未来得及好好孝敬和报答他老人家,他就悄然无声地离开了我们。
父爱如山,比山还伟岸。父亲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而且以其几乎大半生的辛劳努力,默默地奉献付出,以其特有的非凡的坚强毅力和执着的信念及聪明才智换来了儿女们的平安健康,快乐幸福,并将儿女们一个个的引向了光明的人生路,成就了儿女们的学业、事业、健康地成长和美好的前程,我晓得,这就是父亲一生的追求和为之奋斗的梦想,令人欣慰的是父亲最终如愿以偿,他老人家在实现美好愿望的欣喜与愉悦中度过了幸福的晚年时光。
追思父亲的一生就是为家为儿女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于儿女们的身上 ,直至生命的最后。
父亲虽然没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可让我们终生受用。每当我们在工作上和在生活中遇到点挫折和困难而懊恼和悲观时,或是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而失意或烦恼时,以及对人生感到乏味而消沉时,想想父亲的当年是怎么做的,怎么坚持的,怎么教诲于我们的以及父亲对我们的期望,我们浑身就会充满正能量,所以说父亲留给我们的是使我们走好人生路,坚持追求美好人生的不竭动力,是我们一生都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
岁月的长河可能会冲淡很多陈年往事的印记,但永远也冲不淡血脉亲情,永远也冲不淡儿女们对父母的感恩和怀念之情。
父亲虽然已故多年,但他人如其名,永远长青于我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巩凤军,1958生人,内蒙古库伦旗第三中学退休教师,现住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平时喜好文字,爱写点散文诗歌之类的,只为自娱自乐,陶冶情操和打发闲暇时无聊的时光而已。
(0)

相关推荐

  • “跑河南”那些往事

    那些年,"跑河南"这几个字是一句流行语,在川东地区比较流行,后来甚至许多四川人都会说这句话. "跑河南"原本是一个中性词,是指人跑向河南,后来演变为主要指代女人 ...

  • 【滋水 · 散文】贺养初:回忆母亲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96期︱      编审︱马晓毅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 ...

  • 永远不可饶恕的过错

    造化总是会捉弄人的,对于我尤其如此.我总觉得我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我来到世上本身就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许多时候的许多事情,正是由于我的介入搞得一塌糊涂,特别是小弟,对于我而言,简直是他的罪人,由于我的大 ...

  • 繁星 | “做客”的父亲

    工作以后,我在城里安了家.那年,年老的父亲背着半袋新加工的米,准备来过几天."过几天",是我们这里的方言,意思就是住下来,过几天好日子. 进了门,父亲那样的拘谨,那样的局促不安,那 ...

  • 回忆我的父亲‖心肠篇

            心肠篇 回忆我的父亲 □吴金高 童年.少年时代饱尝人间辛酸苦难的父亲,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温良和善的种子. 父亲从来不以歪心和恶意揣度他人.那年他看场稻子被偷,案子告破之前,队里有些人 ...

  • 【郁氏文化】乡愁(文/巩凤军)

    郁氏文化 乡  愁 文/巩凤军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几年未归乡,乡愁之情与日俱增. 离乡这几年,我愈加对乡愁有了些切身的感悟和进一步的理解,我肤浅地认为,她是久违故乡的游子们,对故乡及故乡的亲人,朋友, ...

  • 【郁氏文化】我家那只大公鸡 ( 文/巩凤军)

    郁氏文化 我家那只大公鸡 文/巩凤军 在我小的时候,我家有只大公鸡,起名叫大红,它勤劳勇敢,坚守"家族",效忠主人,家人们都很喜欢它. 它长得高大帅气,长脖子高腿,走起路来神气十足 ...

  • 【郁氏文化】我的姐姐 ( 文/巩凤军)

    郁氏文化 我的姐姐 文/巩凤军 我的姐姐叫巩凤英,今年78岁,出生在旧社会,那时我家的境况十分的窘迫,主要靠父亲给地主"扛活"(给地主打工)为生,她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一个穷苦农民的家 ...

  • 【郁氏文化】我熟悉的路 (文/巩凤军)

    郁氏文化 wo shu xi de lu 我熟悉的路 文/巩凤军 在我看来,熟悉的路就是常走的路,走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熟悉了,便称之为熟悉的路.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有不少自己熟悉的路,我也不乏深刻 ...

  • 【郁氏文化】母爱(文/吉忠华)

    郁氏文化 [郁氏文化]母爱 作者 || 吉忠华 有一种爱, 像温暖的阳光, 养育着世上稚嫩的生命. 有一种爱, 像一首动人的歌, 醉人心间婉转深情. 有一种爱, 像春天的甘霖, 滋润着儿女们的身心. ...

  • 【郁氏文化】江堤(文/蔡炯)

    郁氏文化 江堤 巨龙般在长江岸边蜿蜒伸展 长城般在长江边坦荡巍然 你是雄伟的长堤 屹立在故乡的江边 站在江堤之上 江水涌动白浪 驶过艘艘轮船 大桥飞架两岸 游人如织徜徉江边公园 故乡美如画卷 令人心潮 ...

  • 【郁氏文化】戒烟(文/平凡)

    郁氏文化 戒  烟 文/平凡 周仁局长的烟是安葬完他的老父亲回来后戒掉的. 过去的周局长,那是机关里的头号大烟囱.有人统计过,从上班到下班,周局长嘴里的烟很少有歇灭的时候.这样算来,周局长一天至少得抽 ...

  • 【郁氏文化】煎饼(文/郁万杰)

    郁氏文化 煎饼 作者:郁万杰 走遍了南北西东,品尝了无数的美味佳肴,可总是忘不了家乡的味道--煎饼. 煎饼在当地也叫"加宁",也有人叫"亚宁".想起煎饼舌下生津 ...

  • 【郁氏文化】方向(文/刘剑辉)

    郁氏文化 方 向 文/刘剑辉 如果我是一棵树 只想在你的土壤中成长 如果我是一朵云 只想在你的天空下飘荡 如果我是一片叶 只想在你的季节里流浪 如果我是一弯月 只想在你那静谧的小港发光 如果我是一泓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