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曾复:唱京戏难在练基本功

刘:打“五四”起一直到今天,对待京剧就分两派,一部分打倒京剧,一部分拥护京剧,有时候拥护京剧的这个吃京剧饭而已,他也是谋他自己名利,当然我不敢随便说了,有些事情很可笑。

  我说内行话,我说的是真正从事京剧艺术的人的话:天下只有一种京戏,没有海派和京派之说,只有地方的不同而已。在后台很忌讳说什么海派、京派,互相都很照顾很尊敬。当然你说要比艺术,那就不客气了,就像打拳一样,台上不认父,举手不留情,上台你不能瞎唱。可是在关系上不应该你是海派的,我是京派的,这是有人爱给挑事,两边打起来,他瞅热闹,甚至写文章,对不对?这不对。

过去日本的时候,国民党的时候,好多东西写得不真实,听人说上一句两句的他就发挥。现在北京市政协贾凯林他们出的东西就比较可靠。

  艺术也有门户,写字有颜柳欧赵,这唱戏也是一样。难在什么东西?就难在练基本功。我们练基本功,第一要讲音韵,第二讲究唱法,怎么调整气口,怎么用嗓子来唱,讲究得很,念是怎么回事,唱是怎么回事,都有一定的规律。再比如基本身段,拉云手怎么拉,起霸怎么起,小五套的功夫,你会了这套,上台就不一样,身段就好看。这些说起来并不复杂,但是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往往不是这门里的人就不许传,保密呀,要不拜师不可能会的。你像我们喜欢的还是从程长庚直接下来的。程长庚办了三庆科班,小科班,里边有陈德霖,钱金福,李寿山这些人,请的南方的老师来传授,老昆曲家,乱弹也会,昆曲也会,后来一直传到杨小楼、余叔岩。他们有一套基本功,这一套基本功都不传人,我们学的都是这套。不少名角就没学过这套基本功。

  基本功就这么一套吧,还是以昆曲为基础的。京剧界内部都这么说,真正老昆曲的东西是留到京剧里的,京剧留到哪儿?留到杨梅余身上了,他们是真正由这老昆曲下来的,今天一般不讲究当初的东西,讲究创新。王荣山属他们这派的,我跟他一直学这些东西,跟杨小楼家也熟,跟王瑶卿家也熟,特别我父亲跟陈德霖熟。我就是这样学下来的。这都可以说真话的。

  我跟载涛非常熟,涛七爷嘛,他最爱京剧,他也真学,唱得很好,但不是从基本功那儿唱起的,大概是没人真正教他,不敢教,也不能教,猫不教上树嘛,这不就是专利问题吗,人家自己也得留点饭碗。结果越传越少,到末了儿失传了。有好多名票,比如包丹庭,什么戏都很讲究,但没有练过基本功。溥侗啊,红豆馆主,溥仪的哥们儿,那真学过好东西,也不见得学过基本功。张伯驹后来练一点儿。现在这个系统没有多少人,都死了。我自个儿老想,这京剧能不能存在下去,这么唱究竟是对是不对,我现在也不敢说,我自个儿就觉得这么练美观,他们那么练不美观。他们那么唱不好听,其实有些东西就是习惯成自然。

  定:您这么多年一直挺琢磨这事的是吧?

  刘:这些基本功是不是就对,我也不敢说,我就是这么学的,反正看起来样子很好看,比歪歪扭扭的好看。唱腔也是一样,怎么唱法,现在有的连用嗓子的地方都不对,嘴上瞎动弹,难看得很,没有办法了。有人唱一辈子戏没唱明白,不知戏怎么唱。咱们中国戏遍及各省,过去交通不方便,交流得很少,到现在梆子梆子味儿,河南戏河南味儿,四川戏四川味儿,其实总的原则都一样,(地方戏)甚至传统的东西保留得更多,京剧反而丢失了很多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咱们这唱戏是肉傀儡唱戏,先把一个人作为傀儡人,然后由傀儡人再扮这个人。演员有心理作用,听戏的人也有心理作用。比如听梅兰芳的《黛玉葬花》,听他的《太真外传》,你得想这是林黛玉,这是杨贵妃,要是一想这是梅兰芳就没法儿看了。你得想这只是个傀儡,根本就没有当这个是梅兰芳,然后由傀儡演这个,大伙儿的心理作用就可以去掉了。

  京戏的一切动作都是傀儡的动作,原则很简单,就是由腰带动一切。傀儡中的托偶,身子是一根棍,脖子不能单动,手也不能单动,咱们的一切基本功都是那么来的。你像我们练这功夫,没有说脑袋单动的,我要瞧你,要严格起来,是先把身子转过来,再瞧您,不能老转脖子来瞧,这就显得小气了。就是腰带一切。伸这胳膊也是一样,不能单动,要让腰动起来,我先拿眼往那儿指,瞧那儿,到这膀子,运到这儿,再瞧。这有一套基本功,非常好看,现在他们都不练这些个功夫,有人的腰都不会转,不过就不好说了,这套也许根本就太落后了,傀儡是不是太落后了?反正我们学都是这么学的,我们觉得这好看。

  台上演的全是假的,逢真必假,台上没有真东西。你要真把脑袋砍下去了,那可就出大事了。比如说演死了,死了不能躺台上啊,躺台上一个人。人死了怎么进去,怎么样进去好看?就得有个姿势,有个表示。比如说这人自刎了,站到这儿,自刎,旁边敌方很配合的,给行礼了,捡场的拿个旗子一挡,说这人死了,台下也就谅解了,他就可以进去了。看你的动作,看你怎么死,怎么进去,所以说上场容易下场难,下场里边死最难。从前没有幕,你不能躺台上拉幕啊,完全是艺术嘛,一切一切都是用艺术表现出来。

再比如打人,现在唱《野猪林》,把林冲按到台上乒乓五四打一顿,太难看了,这是对人最侮辱的一个事情。从前很忌讳,杨小楼绝没这样场子。不少戏打人都是弄到后台,表示在后台你受过刑法了,再给你扶出来,不让你瞅见难看的形象。虽然英雄倒霉了,但是不能给他弄成狼狈不堪,那有损英雄形象,不像话。要尽量去躲避这些东西。还有啪一刀砍脑袋,划一脸血,这都是丑恶形象,台上最忌讳。唱旧戏免不了有这个,有的地方戏不大注意这些,有些乡下的剧团愿意表演这些东西,比如铡人,把人铡三截,三个人在那儿表演,一个人表示腿,一个人表示中间那部分,抹上血,腰上抹上血,那个人表示人头,铡出来三段人。有人愿意看这些东西,很邪乎,很热闹,很有气氛,其实很残酷,很难看。京剧要尽量避免这些东西,尽量不要让它难看,哭也不要让他那么难看,笑也不要让他那么难看,就是一种意象性,意思到了就行。过去说旦角怕笑,花脸怕哭嘛。大花脸哭起来很不好表演,旦角比较庄重,笑起来好像太轻浮。但是现在不在乎这个事。

  定:现在这些演员懂这些吗?

  刘:不太懂,懂一点儿,也不真懂。比如小丑,不能让他挺下流,把自己骂了,把自己老婆也骂了,一家子都骂了,相声有时没办法,有人愿意听这些东西,京剧就忌讳这些事。另外京戏呢,悲欢离合,主要唱悲和离,这样容易表演,欢、合没什么可表演的,一高兴就完了。所以它这唱腔,甚至表演是为悲和离服务的。只能表现旧东西,演民国就困难了,后来演解放军就更困难,没这个唱腔,没这个身段,就演不了,就得现改,现编。可是有人就不明白这个。再有真正好的京戏不会一唱二十多段,一百多句,累死为止,台下也不爱听了,那不行。

  跷就更没意思了,那是个腐败的东西,早我们就不赞成,那完全可以不练,完全可以不练。过去旧社会男人爱莲,很下流的事,变态心理,解放前我就不大喜欢这个事情。我记得我有个叔伯叔叔,就是这么个教育。他很小,十几岁的时候,看娶新媳妇的,大人问他:“你看那新媳妇长得好看不好看?”“嗯,小脚。”先说小脚,他们拿它当笑话说,足见这种社会厉害了。人家外国人大高个儿,中国女子很多都是又矮又胖,不正常了,腿也不对了,而且形体也变了,全长得不好看了。跷一定要打倒,不能要。

来源:京剧连载

(0)

相关推荐

  •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30)​京派和海派

    京派和海派 京派,也叫"京朝派"或"内江派"指在北京扎根的京演员和戏班,是相对"海派"或"外江派"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非 ...

  • 什么是京派、海派、外江派?

    "京派"."海派"."外江派"的说法都是京剧向全国流布后的产物. 乾.嘉年间,中国有两大戏剧活动的中心,一是北京地区,一是以扬州为中心包括苏 ...

  • 俞振飞:与薛觉先相处的日子

    今日重阳."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一派清秋光景目睹秋景,怀念故人,不禁想起了三十年前的"君子之交"--一个影子,长长的脸,爽朗的笑,高高的身材,明快的语言 ...

  • 陈恬:对“海派京剧”批评史的批评

    本文转自:戏影豁蒙 摘要:从二十世纪初海派京剧逐渐形成开始,对海派京剧的批评,就成为贯穿京剧实践和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海派京剧批评的关键词经历了从"海派恶习".& ...

  • 这场面难得啊!京剧界三大贤到齐了,刘曾复主唱、白登云司鼓、沈玉才操琴

    这场面难得啊!京剧界三大贤到齐了,刘曾复主唱、白登云司鼓、沈玉才操琴

  • 【转载1】闻见杂说|刘曾复

        1.老谭死后,打红豆馆主起,到言菊朋.贵俊卿.王雨田.罗小宝.王又宸,谭小培就甭说了,全是争做老谭的接班人.后来,余叔岩跟人讲这档子事,说是当时心想这下完了,就我这条嗓子--又说不要紧,先了解 ...

  • 【转载2】闻见杂说|刘曾复

       36,昆腔的影响,后来是愈来愈小,因为渐渐都不怎么学昆腔了.这里也有个内在的原因,是打大老板程长庚那儿下来的.昆腔体系的继承者,比如钱金福.陈德霖.李寿山等,他们所传授的面,本身就比较局限,传承 ...

  • 【转载3】闻见杂说|刘曾复

        68,<法场换子>这个戏,余叔岩很想跟陈彦衡学,还有<取帅印>.陈说: "现在你出大名了,得给报酬.一出一百块! "余说: "我不能学了. ...

  • 【转载4】闻见杂说|刘曾复

        95,有人问,余叔岩对谭鑫培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要按我说,他没发展,他唱不了谭的<挑华车>那些个戏,就是以己之长学习谭鑫培.谭有时候是唱得好玩,很随便.余叔岩是没有一句不好好唱的 ...

  • 刘曾复先生的唱词之学(徐芃)

    我与刘曾复先生(1914-2012)结识一共十四年,其间七年我在北京大学求学,经常得晤先生面,又七年我至大洋彼岸芝加哥大学求学,常常以电话请教.后七年的电话,我问先生答,幸而先生的回答我都简单记了笔记 ...

  • 【书摘】刘曾复口述.京剧的原则

    摘自<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作者定宜庄    阅尽人间春色---刘曾复口述(7.京剧的原则) 刘:打"五四"起一直到今天,对待京剧就分两派,一部分打倒京剧,一部分拥护京剧 ...

  • 刘曾复口述.京剧的原则

    刘:打"五四"起一直到今天,对待京剧就分两派,一部分打倒京剧,一部分拥护京剧,有时候拥护京剧的这个吃京剧饭而已,他也是谋他自己名利,当然我不敢随便说了,有些事情很可笑. 我说内行话 ...

  • 刘曾复:余叔岩的讲演、剧照和著作

    余叔岩是谭派老生最全面的继承人和余派老生的创始者.他曾向社会作出包括表演.录音.剧照.录像.授徒.讲演.著作.组织学会等多方面的贡献.余叔岩曾有无声电影录像,但已遗佚.三十年代初,他与梅兰芳等人在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