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声声如梦来——《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咀嚼、寂寞、情趣、悦耳”等词语,感受课文中的叠词“默默、慢慢、缓缓、软软、磨来磨去、不声不响”所体现出来语言节奏,体会叠词的运用对语言节奏影响的妙处;

2.在感情朗读中,让文字的画面立起来,在冬阳底下编织着英子与骆驼的故事:缓缓地学咀嚼、缓缓地谈驼铃、缓缓地看驼绒、缓缓地问行踪,一切都是那么缓缓地;

3.感受林海音笔下的童年是缓缓的、默默的、慢慢的,品味作家的心其实是想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驼铃声声入课来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台湾著名音乐人小轩曾经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梦驼铃》,听过吗?听过,歌中有这样一句,谁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

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

——小轩《梦驼铃》

读得不错,歌词中有一个词儿,叫“心坎”,是人体的哪个部位?摸摸,就是心窝、心头,是什么在敲打着人的心坎?(驼铃声)

2.还有一首歌,名叫《驼铃》,词作者王立平这样写到:

(大屏幕出示)

送战友,踏征程,

默默无语两眼泪,

耳边响起驼铃声。

——王立平《驼铃》

你来读,耳边又响起了什么声儿?(驼铃声)听着,听着,两眼泪汪汪。

3.我们再来看,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大屏幕出示)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

请你读,耳旁响起的依然是——驼铃声。(板书:驼铃声)里面有一个词儿——“悦耳”,注意“悦”字的偏旁,竖心旁,铃声响在耳边,其实也响在——心头。

4.预习过的同学已经知道,其实这段文字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课文,名叫——《冬阳·童年·骆驼队》,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冬阳 ·童年 ·骆驼队)注意文字中间的那两个小圆点,多像两颗珍珠串联起暖暖的冬阳,纯纯的童年,还有长长的骆驼队。

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小名英子,(板书:英子)叫起来很亲切,来,我们一起来叫一声——英子。英子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在老北京的城南度过,后来她们举家搬去了台湾,这篇文章是英子离开故乡35年后,在台湾写就的一部怀旧小说——《城南旧事》的出版序言,印在这本书的扉页之中。

驼铃声声入味来

1.在暖暖的冬阳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让我们寻着驼铃声走进英子的童年。来,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放开声音,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伴随着驼铃声,英子回忆了童年冬阳底下和骆驼的哪些个往事?好,按自己的节奏,开始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读课文)

2.好,同学们读书的感觉让老师感动,英子的故事让大家动情,看得出随着你们读完课文的最后一个字儿时,你们的心也肯定跟随着英子一同去了一趟老北京,瞧见从城墙跺边缓缓走来的骆驼队了吗?

好,伴随着驼铃声,英子回忆了童年冬阳底下和骆驼的哪些往事?(学生自由说)

(板书:学咀嚼、谈驼铃、看驼绒、问行踪)

(这个“咀嚼”的“嚼”,还可以读成“jiāo”,这个字儿在词组中一般读“jué”,单独做动词用时一般读成“jiáo”,比如下文中“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咀嚼”的“嚼”,笔画很多,比较难写,来,我们一起来写一个,左边是一口,要往上靠,嘴巴是长在身体的上方的,右边的笔画较多,我们一笔一画地交代清楚,骆驼“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我们“慢慢地写,总会写好的”。)

3.在“铛、铛、铛”的驼铃声中,英子傻傻地学骆驼咀嚼;在“铛、铛、铛”的驼铃声中,英子轻轻地谈驼铃;在“铛、铛、铛”的驼铃声中,英子愣愣地看驼绒;在“铛、铛、铛”的驼铃声中,英子连连地问行踪。好像她的童年注定跟骆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4.所以在文章的结尾,远离故乡的英子动情地写到:

(指大屏幕)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齐读)

——听老师读这段话,把感觉聚焦到这段话的节奏上,听,这段文字的节奏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范读)

——什么感觉?节奏上?(缓缓的)

5.欸,林海音写驼铃声的文字节奏是这样缓缓的,再来看看写驼铃声的那两段歌词,你们听我唱一唱,听,在节奏上有什么感觉?(指大屏幕)

——教师现场演唱《梦驼铃》、《驼铃》中的两句歌词。

——什么感觉?节奏上?(缓缓的)

6.真的都有缓缓、徐徐的节奏感,就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文章结尾的这段话,(学生再次齐读)感觉怎样?节奏?(缓缓的)

驼铃声声入言来

1.其实,在《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中,又岂止在文章的结尾处呈现出“缓缓的”语言节奏呢?你在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或者你刚才在课堂上再次通读全文后你感觉整篇文章的节奏留给你的最大感受怎样?(缓缓的)

2.是呀,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缓缓的节奏,比比皆是,比如,开头,你听我读——(教师范读)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哪一个字儿,一下子映入了你的眼帘?“停”,正因为“停”下来,英子才可慢慢跟你讲学咀嚼、谈驼铃、看驼绒、问行踪的事儿)

再听: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什么感觉?(缓缓的)

3.真的,这种缓缓的感觉贯穿于文章的始末,自由地读读英子学咀嚼、谈驼铃、看驼绒、问行踪那几个特写镜头,哪个地方的字里行间让你读上去有缓缓的感觉,你就把它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体会。(学生自读后交流)

“缓缓地”学咀嚼

(1)当学生讲到“学咀嚼”这部分时,先让其说说感觉和体会,然后围绕这段话组织如下教学:

(课件出示)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jǔ)嚼(jué)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注意这段话中有两个多音字,一个是“咀嚼”的“嚼”,还有一字多音字“磨来磨去”的“磨”,亦可读成“mò”。我们来齐读这个句子,什么感觉?节奏上?

——正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静静的、缓缓的,那么,这就奇怪了,歌曲作曲家可以通过对旋律和节拍加以对节奏的控制,如我刚才唱给大家听的那两首歌,作曲家正是通过对旋律和音符节拍的控制得以让人感觉节奏是那么的缓慢、悠长。那么,林海音又用了什么魔法使得文字呈现出缓缓的节奏感呢?来,静静地默读这句话,细细地体味,把那些魔法词语都捡出来,咀嚼咀嚼。

(学生默读)

——是呀,“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一口气连用了三个“那样”,读上去感觉怎样?在节奏上?如果就用一个“那样”,你听我读一下,“那样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感觉节奏一样吗?看来,使得语言节奏缓慢下来,某些词语的重复使用是林海音的魔法之一。怎么读?这三个“那样”,你来读,读出语言的节律。(指名读)

——还咀嚼出了哪些减缓语言节奏的魔法?这段话中?“磨来磨去”其实是对“交错”的解释,如果从词语的构成上去观察它,它是什么词?(叠词ABAC型)用叠词和不用叠词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呢?你听我读读:“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着,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通吗?可以吗?味道一样吗?节奏一样吗?谁来读,读出缓缓的节奏感?来,你先把自己的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有感觉了吗?再磨,感觉怎样?读吧。(指名读)

看来,放慢语言节奏的另一魔法是叠词的运用,“磨来磨去”相比“磨着”,味道、节奏完全不一样了。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禅思组曲》响起),伴随着老师的描述让我们在脑海中想象:你瞧,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睁开眼,看大屏幕……(课件播放《城南旧事》英子学咀嚼的片段)看到骆驼咀嚼了吗?看到英子学咀嚼了吗?电影的节奏和文字的节奏你觉得吻合吗?(吻合)

都是那样缓缓的、悠悠的(板书:缓缓地),来,把自己融进去,来读读这段话:

你来读,你就是小英子,你看呆了,缓缓的感觉……(指名读)

你来,你就是小英子,你看呆了,徐徐的感觉……(指名读)

请你读,你就是小英子,你看呆了,傻傻的感觉……(指名读)

让我们一齐读……(齐读)

第2课时

“缓缓地”谈驼铃

刚才,有同学是从英子和爸爸“谈驼铃”这个镜头中感受到语言节奏的吗?谁来谈谈?学生自由谈体会,随机组织如下教学:

(1)品味“荡秋千似的”语言。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这段话中,林海音有哪些语言密码,让文字的节奏那么缓缓,那么舒服?

——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叠词的使用,一呼一应,语言像荡秋千似的,节奏是那么舒服,谁来读读?(指名读)

(2)品味“富有情趣”的想象语言。

把目光聚焦到英子对爸爸说的那番话上,用心揣摩英子的话语中哪些词眼让你觉得节奏是那么缓缓的?(课件出示)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学生谈词语的感觉:软软……软软……一点点……三天三夜……不声不响

——你觉得英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会吧哪些词语夸张夸张?来,谁来扮小英子,我就是爸爸,把那些影响语言节奏的词语夸张一下,神秘兮兮地告诉我驼铃的用处,好吗?(师生表演读)

——关于驼铃的用途,简单地说,爸爸的判断是赶狼,英子的判断是增加行路的情趣。英子为什么会怎样判断呢?因为在小英子心疼寂寞长途中的拉骆驼的人,在英子的想象中最希望谁来陪伴他们?(儿女、妻子、朋友……)

寂寞长途,拉骆驼的人没有儿女的声声呼唤,有的只是大漠的沉寂孤独,还好耳畔传来了……“铛、铛、铛”的驼铃声,这就是行路的……情趣;

寂寞长途,拉骆驼的人没有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大漠的孤雁落日,还好耳畔传来了……“铛、铛、铛”的驼铃声,这就是行路的……情趣;

寂寞长途,拉骆驼的人没有好友的慰藉暖怀,有的只是大漠的胡杨古道,还好耳畔传来了……“铛、铛、铛”的驼铃声,这就是行路的……情趣。

——在英子的无限想象中,语言的节奏被放慢了,舒缓了许多,流连了许多(板书:缓缓地),看来,无限想象又是林海音语言运用的魔法之一。来,让我们怀着英子心中无限的想象,来齐读这段话。(齐读)

“缓缓地”看驼绒  “缓缓地”问行踪

(1)在“看驼绒”和“问行踪”这两个镜头中,那种“缓缓的”节奏一如既往,你从哪些细节中品味出来?(学生自由谈)

(2)是呀,在暖暖的冬阳底下,骆驼的驼绒一大块一大块地垂在肚皮儿底下,小英子想给骆驼们理一理、剪一剪、摞一摞,可惜她终究没有帮骆驼剪一剪,她可能摇响了骆驼长脖子底下的驼铃声,“铛、铛、铛”,清脆无比。一切都是那么“缓缓地”。(板书:缓缓地)

(3)冬天过去了,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一天,英子午睡醒来……如果你们就是英子,来揉揉你们惺忪的睡眼,懒懒地问正在石榴树下洗衣服的妈妈:

(学生)“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教师)“谁?”

(学生)“骆驼呀!”

(教师)“总是问,总是问,你(们)这(些)孩子!”

一切还是那么惬意,一切还是那么流淌,一切还是那么缓缓地。(板书:缓缓地)

驼铃声声入梦来

1.缓缓地学咀嚼,缓缓地谈驼铃,缓缓地看驼绒,缓缓地问行踪……英子和骆驼在冬阳底下的往事就这样缓缓地流淌着,还有那“铛、铛、铛”的驼铃声。

2.再回到一开始那两段歌词和英子的那段话上:(大屏幕出示)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

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

——小轩《梦驼铃》

送战友,踏征程,

默默无语两眼泪,

耳边响起驼铃声。

——王立平《驼铃》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看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响起驼铃声?(离开家乡、送别战友、远离童年)节奏都是那么缓缓的。

——问题就来了,什么问题?(学生质疑)

“为什么驼铃声总在分离的时候响起?”

“为什么忆及驼铃声的歌曲和文字的节奏都是那么缓缓的?”

3.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林海音的文章中就能找到,从哪里能读出?

(大屏幕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我们来齐读这两段文字。

——“为什么驼铃声总在分离的时候响起?”

当远方的游子在黄沙漫天的高峰遥望故乡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驼铃声,他定会是想到了……(学生想象)就让驼铃声……(学生想象)

当依依送别亲爱的战友离开故乡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驼铃声,他定会是想到了……(学生想象)就让驼铃声……(学生想象)

当英子在天涯海角遥望北京城南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驼铃声,她定会是想到了……(学生想象)就让驼铃声……(学生想象)

——“为什么忆及驼铃声的歌曲和文字的节奏都是那么缓缓的?”

(学生创意回答)

4.你听……(音乐:邓伟标《空·无觉》响起)那驼铃声逐渐清晰,化作了动人的旋律,“铛、铛、铛”敲打着英子的心,英子渐入梦乡,在梦境中她仿佛听到驼铃声在对她说:“英子呀,英子呀……”驼铃会向英子倾诉些什么呢?写一写。注意,那种缓缓的节奏,展开你的想象,可以重复某些词语的使用,可以用进一些叠词,驼铃也舍不得小英子呀,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学生练笔后交流)

5.如果有一天你来到北京城南,来到林海音的故居,你一定会想起那个曾经的小女孩,你一定会想起英子在冬阳底下缓缓地学咀嚼、缓缓的谈驼铃、缓缓看驼绒、缓缓的问行踪的那些镜头,你的耳畔一定会响起“铛、铛、铛”的驼铃声,你一定会深情地想起这样的文字——(学生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驼铃声声入题来

1.你一定会深情地想起这样一个题目——(学生齐读课题),你们看,这题目中三个词语的排列方式,冬阳、童年、骆驼队,能不能说童年、冬阳、骆驼队或者冬阳、骆驼队、童年等等,她偏偏把“童年”夹在了中间,这是为什么呢?你想过吗?(学生发表看法)

2.我们再来看题目中间的两个小圆点,你觉得这两个小圆点在节奏上对文章有什么影响?你想过吗?(学生发表看法)

3.是呀,这题目让我们读来也是那么缓缓地,徐徐地,慢慢地,真有味!这题目,和文章的节奏,和作者的心境,是多么地契合啊!看来,对题目文字和标点的处理又是林海音放慢语言节奏的魔法之一,来,让我们再来有滋有味地读读题目:

——每当耳畔响起“铛、铛、铛”的驼铃声,英子颤抖的笔端就会缓缓地写下……(学生接)……《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每当耳畔响起“铛、铛、铛”的驼铃声,英子尘封的记忆就会缓缓地泛起……(学生接)……《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每当耳畔响起“铛、铛、铛”的驼铃声,我们静静的思绪就会缓缓地飘向……(学生接)……《冬阳 ·童年 ·骆驼队》

4.这驼铃声仅仅响在耳畔吗?还响在哪里?(心坎、心窝、心头)这驼铃声让英子的心渐趋宁静,让英子的梦更加香甜,这驼铃声响在英子的耳畔,响在英子的心中、梦中,也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梦中。(板书:心  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