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 | ​张轲风 刘贞文:八景文化的起源和定型

(0)

相关推荐

  • 应可军 | 一诗一景观

    一诗一景观 文/应可军 从<诗经>开始,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就喜欢游历美景,寄情于诗,当古诗词遇上美景,平平仄仄惊艳了千年,这些风景名胜,也在古诗词中流传了千年.闲读诗词,古人携风月入诗,落笔 ...

  • 湖南省九歌书画院艺术家作品欣赏(9)——刘应雄

    [刘应雄中国名山系列山水画作品展] 胸中存万壑 笔墨得纵横 文/中国<景天>杂志总编辑 肖立宏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科班出身的山水画家刘应雄,58年前生 ...

  • 冉毅:湖湘文化流播东瀛及其深远影响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于国家博物馆大展,现场仿真永州峭壁山岩,宛如亲临摩崖之下,文.字.石与天地相辉映,动人心魄.<大唐中兴颂><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首次齐汇展出 ...

  • 他打卡虔州,为天下“八景”开先河

    虔州,仿佛是坎坷旅途的一处驿站,温暖了苏轼凄苦的谪途:也仿佛是载梦的归宿,让苏轼回归安定.温润的空气滋养着苏轼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庞,满目的胜境熨贴着苏轼那颗饱受磨难的心魂. 苏轼一生曾两次路经虔州,一次 ...

  • 潇湘八景之远浦归帆

    2003年12月,湖南湘阴县斥资400多万元,在湘阴湘江大桥边动工修建观景楼,并取名为"远浦楼".远浦楼主楼3层,并有群楼相衬.市民在这里既可评诗作画,又可茗茶欣赏"晴岚 ...

  • 周末荐读·张轲风:历史情境与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

    编者按 近年来,面对东部人口饱和.资源缺乏.城市发展障碍等问题,政界和学界不断有人讨论如何突破1935年胡焕庸划出的瑷珲-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本文舍此难题,着重探讨其提出的历史情境,注意到二三十年代中 ...

  • 张轲风 | 《马哈只碑》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马哈只墓碑全景 一八九四年,云南昆阳和代村发现郑和之父墓碑,此碑首镌篆文"故马公墓志铭"六字,铭文出自明永乐初年礼部尚书李至刚之手,学界一般称之为<马哈只碑>.其文如下 ...

  • 张轲风 | 异样的目光:明清小说中的云南镜像

    小说视野是一种纯粹的民间视野,就明清小说视野下的云南镜像而言,其史料价值正在于:它能够反映明清时人对云南的主观印象,并勾勒出人们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想象图景.无疑,这对佐证目前历史研究中观念" ...

  • 《读书》首发 | 张轲风:历史情境中的“胡焕庸线”

    编者按 近年来,面对东部人口饱和.资源缺乏.城市发展障碍等问题,政界和学界不断有人讨论如何突破1935年胡焕庸划出的瑷珲-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本文舍此难题,着重探讨其提出的历史情境,注意到二三十年代中 ...

  • 陈功民 张轲风 | 中国古代流放体系的地域圈层结构——以明清时期为中心

    摘要:流刑作为中国古代刑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学界关注已久,但以往研究并未揭示中国古代流刑的地域圈层结构.早期中国留下了很多关于流逐罪人于要荒之地的历史记载,这说明在流放地选择上已有地域圈层意识, ...

  • 张轲风|历史情境中的“胡焕庸线”

    编者按 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开展,描绘了中国人口分布的"胡焕庸线"重新成为了官方和学界关注的一个话题.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根据收集和估算的全国各县人口数据,绘制了中国第一张人 ...

  • 【河南·平顶山】沐雨临风丨郏县名胜八景组诗

    郏县名胜八景组诗   作者/沐雨临风     紫云晴雪   五岳归来登紫云, 休言游客是痴人: 苍龙爱赏晴天雪, 老僧喜攀塔千寻. 雨唱风歌层林秀, 春华秋实月洒银: 自古晴雪送瑞气, 今朝仙境满柴门 ...

  • 【诗雅香江】第439期 张国军:杭州湘湖八景(9则)

    [作者简介]      张国军(玉车长弓.百石斋主) 燕赵人,古稀岁,痴诗香.少习古风,后研格律,新诗旧词,兼攻并进.出书四种,译书五种.80'年代始发习作,2005年重温新诗,先后在星星.牡丹.诗刊 ...

  • 广西人文:浔州古人文之——四县“八景文化”

    "八景文化"指的是什么呢?其实也就是一种地域文化景观与地方的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景观,景点的组合.用现在的说法,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地域旅游业对景区景点的的宣传广告词! 就像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