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氏故事——画儿哩赢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平氏古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但吸引着方圆十几公里范围村民交流物资的需求,而且还承担着连接河南与湖北的交通,因此,每逢赶集日,南来北往的都会汇聚在此。有南山卖柴火的,也有把自己家里的收成拿到集市上换取其他所需的;有牵着自己家里饲养的家畜到集市的,也有想为自己家庭添一两个小物件的;有想到集市上买瓶雪花膏的妙龄少女,也有想给自己家孩子扯上二尺布料的家庭主妇。总之,那时的逢集是异常热闹的。

平氏街分东南西北四条街道,东街以前有一个牲口行市,赶集日,有牵驴的,有牵着牛的,也有用车拉着猪的,还有赶了一群羊的,总之卖什么家畜的都有。人们在这里交易,然后再换取自己生活所需。

应该说南街是最热闹的,南街也应该是最长的,老人总说三里长街,就是指从南头到北头有三里长路,而南街就占了三分之二吧!那时候,我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穿过南街,逢集日里,街上人流熙熙,有时甚至走路都很难。不太宽的街道两旁卖什么的都有,除了瓜果蔬菜,还有外乡走江湖的。那时年幼,唯独对卖老鼠药的和卖针的感兴趣,对这两样感兴趣的原因是这两人都特能说,编的俏皮话一套一套的,朗朗上口。比如卖老鼠药的吆喝:老鼠牙,赛钢枪,咬烂柜子咬烂箱,咬烂的凉花衣裳,买包老鼠药回家给老鼠捎个包... ...(这里边的“的凉”是“的确凉”,是那时挺时髦的一种布料;捎包是平氏土话,平氏人都懂的,原意指大人回家给孩子带点零食类吃的。)既诙谐幽默,又押韵好记。卖针的那位师傅,更厉害,左手持一块儿桐木板,右手随手捻起一把银针,撒向桐木板,银针根根扎在木板上。最让我痴迷的是他的吆喝:诸如形容他卖针厉害,他说裤裆里着火——烧毛,比如他形容他不计成本类似现在赠送的基础上再赠送,就会说屁眼里夹斧头——破上了... ...总之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也有下里巴人的庸俗。坦率地说,应该是下里巴人的庸俗迎合了当时青少年成长时期苛尔蒙分泌太多的旺盛精力。我总是乐此不倦的一遍遍听,然后在回去的路上边走边学,以至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念念不忘,这应该拜托当年的“好学”。

平氏街的繁华,同时也带动了一些黑色产业,比如“割包”和“画儿哩赢”。

割包顾名思义就是把别人的包割破,这个容易理解。那时,平氏街有很多人从事这个行业,大部分都是一二十岁的年轻人,他们一般针对外地人下手。我那时虽然年幼,但是已懂事,从大人的言行中已知道某某人是干这一行的。有次,有一个南山的家里的牛死了,俩夫妇就把死牛煮熟了用架子车拉到街上卖,走到南头老家的磨房门口,邻居有人要买,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卖的价钱是五毛钱一斤,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们家连五毛钱也拿不出,只能眼睁睁看着邻居买上拿回家,晚上看他们家喝着香喷喷的牛肉面片,而自己干咽唾沫。有一个街坊邻居,他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借和那个收钱的妇女撞了个满怀的机会,伸出两根手指头从那妇女胸前的钱包里夹出了一张一元的钞票。那是我亲眼目睹的,我知道旁边的邻居也都看到了。

至于在街上逢集日,割包的更是成群,这些人三三两两一伙儿,有人打掩护,有人故意遮挡,就算被人发现,他们也会以人多势众吓唬甚至殴打被偷者。经常就有卖牛的卖驴的卖猪的回到家发现口袋已被划破,钱财已空,捶足顿胸哭天嚎地的。所以有一段时间,外地人到平氏街赶集都约伴相跟,就这样还提心吊胆的。这也因此催生了八十年代的公安部门的“严打”,还有那个非常有名家喻户晓的电影《少年犯》,以及那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歌《心声》,这首歌在我上小学时老师还专门教我们。

画儿哩赢,是拿三张扑克或者三面小镜子,其中有一面小镜子在镜面贴上一张小人画什么的,便于和另外两面小镜子区分。扑克牌是其中一张是画儿的,其余两张是不带画儿的(通常一张K,两张A)。不管是扑克牌也好小镜子也罢,都是赌具,玩者手法一样,先甩出一张同色的,然后右手在甩出第二张时,会故弄玄虚,声东击西,往往第一二次都是真的,第三次是假的,把上面一张甩出。旁边还有很多的托儿,托儿们会故意制造假象,引诱旁边观看的外地人上钩。我一个乡邻,常常扮演湖北人,他常用一根扁担,扁担一头绑着一个麻包,操着半生不熟的湖北口音,引诱外地人。他们经常在南头的卖柴火那里设局,几乎每场赌局都有斩获,一旦有人上钩,得手后他们会很快散场,留下输了钱的人傻傻的站在那里。

说实话,在那个物质与精神都严重缺乏的年代,看着他们骗人或者偷东西也是我的人生那个少年时代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平氏土生土长的人,那些年那些事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虽历经多年,但是一直挥之不去。这也许是我的大脑和别人不一样的原因,基本上看到了我都记下了,就像电脑存在储存器一样。

写下这些往年尘事,不是为了给我可爱的家乡抹黑,也不是想抹黑某个人,只是想通过我的笔记录下那个不正常的年代,以及那个不正常的年代产生的不正常人和事,就当是朝花夕拾吧!当年的那些有污点的人,大都是我的老哥哥们,如今他们都已是爷爷辈的,肯定都早已金盆洗手改邪归正,良子在此祝福他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适逢天降大雪,在这个万籁俱寂的雪夜,静坐在电脑跟前,冲泡一杯儿子给我定制的红茶,透过飘升的氤氲茶雾,打开心灵的窗户,让这段尘封的岁月飘然出来,就像外面一尺多厚松软的雪地,人们走下去肯定会留下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脚印,就算再被大雪覆盖,那些脚印依然还会存在的。

良子提示以下内容也很重要——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0)

相关推荐

  • 双堆逢集

    清明节那一天正摊上双堆逢集,又碰上个周日,双堆街上人山人海. 我八十年代初来小城,最开眼的就是三月十八庙会. 大棚摊点堵塞了淮海路,从没上漆的白茬子小板凳,到五斗橱.大衣柜.写字台,那个年代你能想象到 ...

  • 梁铜勋:小镇年集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NO.2168] 小镇年集 作者 | 梁铜勋 原创 | 乡土赊旗( ...

  • 散文:流转的岁月(一)

    冬歌文苑 流转的岁月(一) 在广阔的苏北平原上,有一个濒临大海,名为"海安集"的小镇.据史料记载,自明代开始,海平面渐渐退却,陆地不断延伸,从而裸露出了大片滩涂,形成了一块块土地. ...

  • 风水:在自家大门挂镜子对着邻居害处很大!

    超良周易风水网 综合型玄学网站,创办于2003年.站长文超良,天心正运风水传人,精通风水命相占卜.佛道法科,现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地理环境科学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职务. 风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在一早已根深 ...

  • 和奚梦瑶一起玩赶集,各乡镇赶集大盘点,你还记得你家赶集是几号吗?

    奚梦瑶闪现筱村集市大家还记得吗? 这一段赶集也被放入了 <幸福三重奏3>的正片中 赶集是许多泰顺人最深处的乡愁记忆 童年的时候最喜欢的 就是跟着家里人去赶集 不一定要买什么东西 (虽然看见 ...

  • 赵 梅丨故乡的腊月十一会

    四月的春风撕扯着游子的心,闭上眼睛,又开始思念故乡,只一瞬间,故乡的沟沟坎坎,故乡的小桥流水,故乡的人情冷暖,那些浓缩在时光深处的记忆又开始像潮水一样在我心里曼延开来. 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集市,想 ...

  • 记忆深处‖风,吹散了我的灯笼纸贴画

    风,吹散了我的灯笼纸贴画 记忆中的童年,有淡淡的快乐,更有淡淡的苦涩-- 我最难以忘怀的是我的那些色彩斑斓的灯笼纸贴画. 那时候农家的孩子大多挑不起轻巧漂亮的洋灯笼,尽管公鸡白兔莲花金鱼各式各样精巧美 ...

  • 平氏故事——背妆

    [编者注:承蒙故乡刘书记厚爱,良子不才,当尽全力为之,以积极响应"文化名镇"的建设而尽绵薄之力.故即日起,<怀念平氏系列文章>更改为<平氏故事>.感谢各位父 ...

  • 平氏故事——艾叶飘香

    早起晨练,照例五公里跑步,在返回途中,路过一片早市摊点,忽闻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定睛细看,是艾叶.原来是端午节将至,一些心急的农妇已开始割了成捆的艾叶,拿到城市变卖. 坐在书桌跟前,想想夏季最期待的节日 ...

  • 平氏故事——舞狮

    舞狮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如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 ...

  • 平氏故事——黄龙传说

    平氏芹菜远近闻名,长相粗壮但纤维极少,烹炒凉拌皆宜,其味甘无筋,脆甜爽口,成为平氏一大特产.然而不是所有平氏地块芹菜都是这样的口感,好像只有平氏北西队西大堰坑(一说凤凰台)附近有一块地才能种出这样优质 ...

  • 平氏故事——八爷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八爷生前所留. 八爷姓崔,大名崔运重,祖上住在平氏街北头寨外小店街的地方,那里住着十来户人家,崔家属大户人家,祖辈靠加工银质首饰起家,家境颇为殷实,故人丁兴旺,富甲一方 ...

  • 平氏故事——煤油灯

    记忆中,儿时的农村,白天的天空是瓦蓝瓦蓝的,瓦蓝的天空上还有耀眼的太阳,晚上的夜空是满天星斗的,满星的夜空还有明净的月光.入夜,一闪一烁的萤火虫在身边飞来飞去,捉了萤火虫,放在手心,看它闪烁着在手掌上 ...

  • 平氏故事——土著语言

    如今的平氏街,融入了很多的外乡人,有周边山村的,也有外乡镇的,更有外省市的.出现如此繁荣景象,一方面说明平氏街更加适合人文居住,是安养生息之福地:另一方面也直接体现了平氏街人包容宽广.广纳四海贤人的海 ...

  • 平氏故事——二中的钟声

    这是我的母校--平氏二中(现为平氏中学)的大门. 离开平氏二中一晃三十多年了,校园的许多事已逐渐变得模糊.然而,校园的钟声却让我挥之不去,伴随我一路走来. 当年敲醒我们梦想的那口校钟如今仍然高高悬挂在 ...

  • 平氏故事——母校平小

    母校平氏小学对于我的记忆,犹如曾经年少的梦飘飞在童年金色的回忆里一样.回想五年小学美好光阴,那时的我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落在希望的田野里,在平小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我是八岁开始上的学,记得是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