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卿:我的幼年时代[下]

谭鑫培、王瑶卿之《汾河湾》
  时小福先生,在内廷当差,好几年不在外边搭班了。这次看我唱戏,甚为爱惜;又因慧宝也搭小鸿奎班,所以他常到同乐园听我们唱戏。我每次唱完之后,有错的地方,老先生就在后台给我改正身段,和腔调。他因为和我父亲是同谱兄弟,所以给我说戏, 十分尽心,我得他指教的益处很多。有一年,本班封箱的时候,陈丹仙老板请他帮忙,唱一次《汾河湾》, 是吴连奎配演的;后来因买卖不好,又请他唱了一次《汾河湾》。有一次堂会戏,我陪他唱了一次《孝感天》。我连看了两次《汾河湾》,脑筋里所得印象不少;我因为爱这出戏,无处去学。谢先生不教这一出,请教他老先生,他说:「你学甚么戏,我都能教你;独这出戏,非到了岁数不能唱的。小孩唱这出戏,是容易坏坯子的,等慢慢再教给你罢!」我在小鸿奎直唱了一二年的工夫,生意甚好。后来李紫珊因事和陈丹仙不和,自己辞退了。陈就改约新出来的小花旦秦五儿——号叫穉芬,专唱《双钉记》,《双铃记》,《翠屏山》杀山,《乌龙院》等等的戏,台下人缘甚好,小鸿奎买卖好了几月。刘永春同黄三排铡判官,派我唱柳金蝉。那时戏班里有许多迷信的事。都说:「谁要唱铡判官的柳金蝉,一辈子不走红运」。我家里因此不准我唱这出戏,就回覆老板,改约青衣王月芳扮演。这王月芳原是谭鑫培的徒弟,唱老生的;后来因没有大嗓,变过来有小嗓, 才改学青衣,也拜了谢双寿先生为师。出台后,尽搭普通小班子演唱。那时青衣最矮的调门,也得唱正工调。月芳的嗓子是宽音,只够六字调;但是腔儿甚为好听,台下也有一部份人捧他。一上买卖,唱铡判官,戏座卖得很好,每天总过一千多人。老板因我不接铡判官的本子,就特别一捧王月芳;对于我就在派戏上,大使其手段。《铡判官》唱完,又派《四进士》——这时周长山正搭鸿奎班,唱做工老生——别的戏,看戏人全不注重,独这出《四进士》一贴出去,必能多卖几百人。我在这班里,台下人缘很好;又是原有的好脚儿。老板不叫我唱;也叫王月芳唱,诚心的气我。后来因为本班台柱子老生陈七十吐血;我也辞退了;小鸿奎的买卖,一天不如一天,渐渐的也就散了。
  小鸿奎报散之后, 陈六十吐血身死;陈丹仙因痛子相继去世。后台管事人等,因为我和鲍吉祥,时慧宝,陈桐云,陈岫云,秦五九几个人,台下人缘甚好,不肯叫我们分散。正赶上宝胜和梆子班和玉成班竞争买卖。玉成班是由田际云成立的,班里脚色,二黄梆子都有——后台的俗名叫「两下锅」。内中有黄月山,——外号叫黄胖儿,唱武老生的,台下人缘红极啦!又有武丑张黑儿,花脸李运仲一般人配演,买卖好极啦!每天都能卖一两千座。宝胜和这边,只有一个十三旦,十二红,被玉成班给打倒了。后台老板,也想学玉成班「两下锅」的办法,约几位二黄班的人,支持局面。和鸿奎班管事商议,约定我和鲍吉祥秦五九等加入演唱。那时候正是各大班在几处戏馆,四天一转,轮流演唱。我们第一天加入时,宝胜和正转到肉市广和楼,规定的戏码,是我和鲍吉祥的《桑园寄子》。他们同时还约了一个梆子老生小达子, 是从羲顺和班里出来的。现在外江鼎鼎大名的小达子,是否此人?我记不甚清。因为早年二黄班和梆子班的人,除去田际云十三旦两人外,都没有来往交际的。那天小达子的打炮戏是五雷阵,戏码排在倒第三;桑园寄子倒第二;秦五九一出花旦戏倒第四。我刚梳头棹扮戏,就见外面进来许多人,手里拿着木棍,一人领头, 大嚷着说:「先打小达子!再打老板」!这时小达子正坐在扮戏,听见有人找他,便说:「好!好!我正等着呢!来呀!打他们」!许多人就拿起后台刀枪把子,乱打一阵;小达子把妆解了,也打在一起;台上的戏,也停住了;看戏的人,一哄而散。然后从前台进来许多官人,把小达子带走。同时还有一件新鲜事:每个戏班的后台,都供着梨园祖师,设有神棹,前边摆銮驾一份。演员一到后台,须先到祖师神龛前一揖,叫做「参驾」,恭敬极啦!在众人乱打的时候,有个唱武生的生的又胖又矮,一条短裤子,是义顺和约老板,也跟大家来找小达子打架的。一迳走到祖师棹前,一把将棹子拉倒, 抱起祖师神龛,摔在地下,口里骂不绝声。好像宝胜和的祖师,就不是义顺和的祖师,岂非怪事?早年戏班里武行老前辈,在后台时,如果听见后辈说一句错话,就得教训,不准胡说,留神祖师爷怪罪!尊敬到这样地步!糊涂起来,能抱起神龛,摔祖师爷,实在可笑!从此宝胜和同义顺和打起官司,也就报散了。我这次搭了一回「两下锅」的班,一出戏也没有登台,算在后台看了一出武戏,得了点儿梆子班后台的经验。
  在这一两年里,我搭小鸿奎班演戏,观众对我十分欢迎,稍有一点占气;后台的人,也认可我是青衣童伶中一个好脚。在那个时候虽然你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只要唱的好,台下头红,也会有大班约你演唱。无奈这时正是观众不甚注重青衣的时候。四喜班有位吴顺林——号蔼仙,是时小福拜门的学生专学时老板的。时小福先生是昆乱都会;兼演小生戏,如:《盛酒令》,《黄鹤楼》,《群英会》,《雁门关》的八郎,都是得意之作;稍微花式的青衫戏,也能演唱。这吴顺林可只会唱王八出,即王宝钏八出戏和进宫教子等戏,最得意的就是因果报买糕干一段。嗓音倒还宽亮,可惜字眼太不清楚。商界人有一部份捧他;票界和真正懂戏的人,就不十分欢迎他了。还有两个唱青衣的,都是在我演戏前一两年变嗓出台的:一个叫陈瑞麟,——小名叫大狗儿;一个叫郑二奎——号盼仙,都是老生迟韵卿——小名喜儿的徒弟;都是从田宝琳先生学的戏。他两个人除去几出青衣戏;最花式的,就是《虹霓关》和《四郎探母》;武工一点不会;唱的字眼,也不清楚。你想在时小福余紫云两个大名鼎鼎的青衣停演之后,出来这几位青衣,念唱都不清楚,台下看戏的人,对于青衣一门,自然更不注重了。所以在光绪甲午乙未丙申丁酉四年之中,青衣一门, 是失败到极点了!
  青衣既是失败,花旦一门,就乘时而起,反占优胜地位。四喜班的台柱花旦,是外舅杨桂云先生,继梅巧龄而起,专唱刺杀旦戏。最着名的:是《双铃记》,《双钉记》,《杀皮》, 《十二红》。他还能演几出刀马旦戏,但是马上缘不会耍大刀花儿;英杰烈一个下场花儿也不耍,每演此戏,必卖大满座。在那个年月,戏也算好唱。看戏的人,先把旦角门类, 分的狠清,说:「花旦能拿刀枪,狠不容易」所以田桂凤就会《打樱桃》,《下河南》,《贪欢报》, 《胭脂虎》, 《双摇会》,《眼前报》,《送灰面》,半本《双钉记》几出小戏,就能红到极点,戏码唱大轴子。一时风气流传,各班都注意纲罗花旦人才,以应观众需要。从三庆班报散以后,侯幼云同曹二顺等改组承庆班。当时北京的花旦,除去田桂凤,杨桂云,李紫珊之外;还有李丽秋,李宝琴,梅肖芬,都甚平常,杨李在四喜,田在同春;另外没有着名花旦。承庆班就托人从济南约来路三宝——号玉珊,演花旦兼刀马旦。头天打炮戏是《卖胭脂》,二天《马上缘》,三天《醉酒》,一下子就唱红了!并且还有嗓子。北京所有的花旦,多数没有嗓子,都有点受他的影响。有一天,二进宫张耔仙告假,他居然就扮上,替他唱啦,从此台下更红了!就是唱的腔儿太直,转湾不玲珑,是他的缺点。路三宝到京的时候,正是我搭小鸿奎班快散的那一年里。
王瑶卿之《雁门关》
  我从宝胜和散了之后,每日在家跟谢先生学戏用功;后来又请钱金福先行教武把子。钱先生是三庆科班的学生;程长庚的徒孙;武戏功夫,也是崇富贵先生教的。和我虽是师兄弟,但是年纪比我大的多,给我说把子,算是半师半友的意思。钱先生虽唱花脸;可是教刀马旦的把子身段,甚有功夫。我就将杜先生教过我的刀马戏, 又请钱先生重新排演。钱先生教授法甚好。如:拿枪怎样拿?大刀怎样耍?单刀双刀怎样用?起霸的身段手式怎样做?脚下怎样走?说的精细极啦!我一生武戏的功夫,实在得钱先生的指教不少。给我吊嗓子的琴师叫耿二立——听说陈彦衡的胡琴,也是跟他学的,后来才同海雨田在一起研究——在那个时候, 请一位吊嗓子的琴师, 拉一节不过四六两银子。我天天在家,除去用功学戏之外,母亲总不许出门,还有我父亲的老友韩麟阁先生,就是现在天津大名鼎鼎夏山楼主的老太爷。也是一位戏迷,凡是戏界的人, 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的。他专爱唱青衣,学紫云耔仙两个人的腔调。时常到我家看我用功,督促着我学戏,闲时就在一处玩:鼻烟壶和旧玉古玩,外面的荒唐事,全不许做管的十分严厉。所以我在十六七岁时,在外边胡闹的事情,一点没有。我们戏界人的一生紧要关头,就在十六岁到二十岁的时候。遇见好人,常在一处,成名立业,就在此时;如遇坏人,领你走入下流,终身就算耽误了。
  此刻正是迟韵卿余荘儿陆华云三个人共组福寿班。内中的脚色,有:老生许荫棠;青衣陈德霖陈瑞麟;花脸刘永春黄三;小花脸赵宝林唐玉喜;还有许多狠好的二路脚色。武戏是朱文英茹莱卿等一般人,开张甚为熟闹。那时搭班唱戏, 要讲资格。就拿青衣一行说:陈瑞麟比陈德霖年纪既轻;扮相又好;台下人缘也不错。这次他两人同搭一班,青衣戏在大轴子和倒第二那出,得让德霖唱;瑞麟只能唱前边那一出。不管你台下多么红, 也得让资格老的,且不容易开过去呢。要是一成名脚,狠不容易落下去;年轻新出来的人,总得慢慢的等着机会,才能成为名脚。这时四喜班专靠连台本戏叫座,最有名的是《五彩舆》,一年唱两次;其次就是孙菊仙所排的《雍凉关》,《葫芦峪》,《渑池会》;后来又排了八本《错中奇》;四本《梅玉配》;八本《永庆昇平》,都能叫满座。福寿班这边,因为买卖做不过四喜班,就托人找了八本儿女英雄传,求李毓如先生重新翻改。迟韵卿自己扮安学海;余荘儿扮十三妹;陆华云扮安龙媒;陈瑞麟扮张金凤。出演之后,买卖十分兴旺,各处堂会, 几乎没有一处没有英雄传的。后来又排八本《粉妆楼》;又从朋友处得来十六本德政芳,因需要演员太多,想约我搭入。我的幼年时代,在此暂告结束。以后便是我开始加入大班,受人排济,努力竞争的时期了。
  (《剧学月刊》第二卷第三期)
   转自梨园杂志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说说老一辈京剧演员的“外号”

    (文:张延华) 笔者观赏京剧的迷龄60年,如今垂垂老矣,凡我看过的近400出京剧剧目和300多位知名演员,如数家珍,至今难忘:对历史各个时期在红氍毹上享有盛名的一代名伶,通过近.当代的有关京剧方面的书 ...

  • 【戏曲曲艺】从《同光十三绝》描绘的十三位艺人的家世和传人 了解京剧的发展脉络

    图片来源豆瓣博主RECLUSE日记 同光时期(清朝时期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1874年),是京剧形成并走向巅峰的时期,也是京剧快速流布形成全国性影响的大剧种时期."同光十三绝" ...

  • 王瑶卿:我的幼年时代(下)

    一分钟了解王瑶卿 时小福先生,在内廷当差,好几年不在外边搭班了.这次看我唱戏,甚为爱惜:又因慧宝也搭小鸿奎班,所以他常到同乐园听我们唱戏.我每次唱完之后,有错的地方,老先生就在后台给我改正身段,和腔调 ...

  • 王瑶卿:我的幼年时代[上]

    王瑶卿.杨韵芳之合影     我原籍本是清江,因为久住宛平,就入了宛平籍了.我父亲从咸丰年间,来京学戏, 演昆腔旦.后来因昆曲不受欢迎:家境又稍宽裕,也就休息不演,在家闲住.三十岁后,才生我兄弟两人. ...

  • 【往事】王瑶卿:我的幼年时代(上)

    我原籍本是清江,因为久住宛平,就入了宛平籍了.我父亲从咸丰年间,来京学戏, 演昆腔旦.后来因昆曲不受欢迎:家境又稍宽裕,也就休息不演,在家闲住.三十岁后,才生我兄弟两人.我六岁的时候,我父亲请一位祝老 ...

  • 【旧闻】我的恩师王瑶卿(下)

    五 先生留给我们的艺术遗产有这么多,我们首先学什么?继承什么?况且有些戏已经不可能上演,也没人会演啦.当然我们应该尽多地把先生的艺术创作纪录下来,有益后代.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演员,出名容易 ...

  • 科华数据全国Road Show 打造“碳中和”时代下的绿色数据中心

    4月,科华数据先后在上海.北京.杭州三地出席了的数据中心行业的重要研讨会.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新基建"."数字中国"等政策的引导下 ...

  • “大资管”时代下我国信托公司的战略偏差与经营误区

    [摘要]随着大资产管理时代的到来,我国信托公司的业务发展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亦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本文从我国信托发展实践出发,深入剖析我国信托公司普遍存在的战略偏差和经营误区,揭示出由于监管导向.股东 ...

  • 心头好| 《我们俩》新时代下的缩影,藏了我们的影子。

    你来前,我以为孤独是人生常态:你走后,我才明白孤独会将我蚀空. <我们俩>虽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老电影,但仔细揣摩便会发现与新时代下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找到共性.电影讲述了小马来北京求学租 ...

  • 5G时代下智能家居的数据化发展

    2020年,随着5G商业化落地加速,AI+IoT时代全面开启,以及新基建带来的广受益效应,智能家居进入新的刷新阶段,步入技术重塑.产品重塑.场景重塑.入口重塑.渠道重塑与体验重塑的新征程,赋予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