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婚礼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暖风习习,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年届25岁的诸葛亮要娶亲了。他提前半个月就下好了请柬,地处襄阳地界上的社会名流们都接到了寄自草庐的、由诸葛亮亲自执笔的婚柬。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诸葛亮对这些议论毫不在意,照常读书会客,静候佳期。

日子过的飞快,转眼佳期到了。一大早,诸葛亮早早的把草庐洒扫干净,一切准备停当,骑上心爱的白马就去迎亲。一路上他放声高歌,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春风得意马蹄轻。

黄家早已是张灯结彩,鼓乐齐鸣,江南名士黄家嫁女,岂是不般的动静?不一会儿,黄小姐的花轿就随着迎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直奔草舍而来。

一路上,人们对着这黄小姐的嫁妆是惊叹不已,为什么呢,人家不愧是名门之后,绝世才女,原来人家的嫁妆都实现了机械化:单说坐的花轿吧,只见轿前有四头木头马拉着,这些木头马和真马相差无几,只是不吃不喝、不拉不尿。

花轿底下是四个大木轮,黄小姐稳稳当当坐在里边,相当于坐在现在的奥迪轿车里。花轿两边护驾的丫头,快步如飞,原来是两个用木头做的机器人,再看后面抬嫁妆的全是用木头做的机器人。

这是黄小姐思虑诸葛亮家贫,无钱支付雇佣之资而想的奇招,在家精心制作了机器人和机器马,一并备婚后役使差谴之用。

没想到这些东西却在以后诸葛亮的军事生涯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后话不提。

居住隆中的人们大多只听说阿丑貌丑,而才华出众,可是谁也没有见过。既然被江南才子“卧龙”看中,必定有不凡之处,人们争着准备在婚礼上一睹芳容,毕竟人们还是崇尚“郎才女貌”。

终于到了拜天地的时候,人们却看见新娘子的头上顶着鲜艳的红盖头,面容完全被遮住,谁也没有亲眼看到黄小姐的面容,也不好再说三道四的了,反而对这位黄小姐充满了神秘感。其实,这正是黄小姐的高明之处,略使小计就避免了尴尬局面,保住了自己和诸葛亮的面子,又搏得了“才女”的美名,正是应了黄承彦那句“而才堪相配”的话,“卧龙”娶才女的佳话不胫而走。

从此以后,男子娶妻纷纷仿效诸葛亮,让新娘子盖上红盖头,以期娶个聪明的妻子。事实证明,诸葛亮婚后琴瑟和谐,比翼双飞,阿丑辅佐诸葛亮开创了千古伟业。

诸葛亮“躬耕陇亩”之际,在苦读兵书、广结豪杰之余,种地也种的有模有样的。这不,你看摆到喜宴餐桌上的特色食品,也是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这都是他亲自指点制作的呢。

你瞧,宴饮的酒是诸葛亮分别用大麦、高梁、谷子、黍子等五种杂粮酿造的佳酿五粮液,搁现在来说也是国宴标准呢。餐桌上除了自家饲养的鸡、鸭等飞禽,鱼、虾等水产,还有自家地里产的新鲜的蔬菜,除了头年秋天收获的菘之外,还有诸葛亮专门用暖草棚(类似今天的春暖式大棚)种植的早春蔬菜,苍翠碧绿,勾人食欲。

最具特色的还当属面食,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端上来的是热气腾腾的大包子,这包子用香喷喷的牛肉制作的馅,用发了酵的白面粉制作的皮,让宾客们吃得是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后来,人们娶妻嫁女都争相向诸葛亮学习,至使隆中风俗大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