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马桶改变战后格局

1945年3月的一天,美军第一步兵师开进莱茵河西岸的德国城市波恩。他们除了攻击德军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使命:争夺德国科学家。

此时,希特勒政权行将崩溃,战争格局已定,但战后的世界格局如何演变,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要思索的头等大事。美苏两个大国都意识到,德国拥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谁能得到他们,谁就会在战后的争霸斗争中占得上风。于是,在对德国军事进攻的同时,美苏两国间争夺德国科学家的斗争也悄然展开。

美国政府指示军方成立了多达14个科技情报分队,在美军占领的德国领土上展开搜寻工作。不过希特勒对科学家及科研资料的控制也十分严密,他下令在盟军先头部队到达之前,将所有科研场所、科研设备及相关文件销毁,科学家则寻找适当的地方隐藏起来。

眨眼间,德国的高校成为美苏争夺人才的主战场,波恩大学因在科学领域享有盛誉而率先进入美军的视野。然而,当美军控制波恩大学后,发现学校里的学者、科学家们早已人去楼空,而那些有关新式武器研究的绝密材料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望着空空荡荡的校园,美国人一筹莫展。

正当他们大失所望之时,一名士兵在一个马桶里发现了一些碎纸片。接到报告后,美军情报人员火速赶到现场,把这些脏兮兮的碎纸片小心翼翼地掏出来,经过晾干、拼接和技术处理,发现这竟然是一份包含德国科研计划摘要和科学家、高级技术人员名单及家庭地址的重要文件,美国人称其为“奥森伯格名单”。原来,科学家们在逃离之前,把绝密材料全都撕碎,扔进马桶里冲走,可是有一个马桶坏掉了,碎纸片都堵在马桶的下水口里。

美军按照名单,开始了艰苦的寻找。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美军终于在图林根地区找到一万多名科学家,最终在苏军占领这一地区前六小时,将这些科学家转移到了美军占领区。

战后,被运往美国的德国科学家人数远远超过了前往苏联的人数,这些科学家在推动美国科技进步,尤其是核能、航天科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世界科学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美国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取得的领先世界的高科技成果,从原子弹、氢弹、导弹、火箭等现代化武器的研制、“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所有项目均有德国的科学家在充当关键性角色。一只不起眼的马桶,就这样改变了世界格局。马桶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正因为聚集了这批顶尖人才,美国在成为超级大国的道路上才能一帆风顺。

版面《百家讲坛》201704期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随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数10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