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橘北枳

南橘北枳

作者:李广生

淮南为橘,甜的;淮北为枳,苦的。晏子出使楚国,用这个故事告诉楚王,在我们国家是好人,到了你们国家就变成了坏人,环境使然。橘和枳恐怕还是有区别的,但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确实很大。发展心理学认为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决定人成长的三大要素。岂止是人的成长,很多东西都受环境的制约,包括理论和方法。一种理论或是一种方法用在这个地方是有效的,用在另一个地方就可能是无效的。我们通常称之为“水土不服”。教育领域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毕竟我们做的是人的工作。
育人与毁人,可能只在一念之间。
“以赛促训”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个词,并参加过相应活动。不仅在教育领域,在其他很多领域都在用“以赛促训”的思路开展工作。“以赛促训”真的能够促“训”吗,促成或促进的是什么样的“训”?有必要对“以赛促训”进行一下溯源。
“以赛促训”的方法来自于竞技体育。在这个领域,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百试不爽的好方法。很多运动员从小刻苦训练,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痛苦,就是为了赢得一场大赛。很明显,这里的“训”是为“赛”而训。
这种方法在竞技体育中为啥好使,因为“赛”是竞技体育的命根子,赢得一场大赛,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一辈子的梦想。他们为“赛”而生,为“赛”而拼,“赛”是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没有了“赛”竞技体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表面上是“以赛促训”,骨子里还是“为赛而训”。
认识到了这一点,再把“以赛促训”引进到其他领域就要小心了。这个领域也像竞技体育一样把“赛”当成命根子吗?如果是,那好,那就把“以赛促训”引进来,大张旗鼓的搞;如果不是,那就要谨慎一些,弄不好促的就不是“训”了。是什么?仔细想一想,谁都明白。
我特别害怕医院搞什么大赛,我更怕医院的领导热衷于“以赛促训”。如果是从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名医”为我做手术,我会心惊胆战的,虽然他们能够赢得比赛,但我的身体毕竟不是赛场。
“赛”和“训”本来就是两回事。“赛”的目的是获胜,是结果导向的,而且是高利害的,前面说过它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会有人不惜以牺牲身体为代价只为赢得比赛。竞技项目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都很短,也就那么几年的黄金期,退下来之后往往是一身伤痛,甚至会影响他们的自然生命。这就是“赛”留下的后遗症。
“训”的目的是成长,是过程导向的。也可以说,“赛”是跟别人比,把别人比下去,“训”是跟自己比,让自己越来越好。这样一分析不难看出,把“赛”和“训”放到一起,实现“以赛促训”,必须具备适当的环境,比如竞技项目。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环境,硬要放到一起,追求“以赛促训”,那就极有可能演变成“为赛而训”,让“训”变了味道。
不少教师和我讲述过他们参加某某大赛的经历,那既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一段备受煎熬的日子。他们赢了,但是他们成长了吗?有人会说他们成长了啊,获得了什么什么称号、成为什么什么骨干;还有人说这一过程是化蛹为蝶的蜕变。如果你把这些视为成长,那只能说明你对教师的成长还缺乏理解。事实上这些荣誉和称号只能证明他们赢了,教师的成长必须也只能体现在真实的课堂上——教师的成长就是学生的获益。从赛场上带回来的那些方法和理念真的落实到课堂上了吗,一场大赛之后他们的教学发生改变了吗?如果没有,那就只能说明他们赢了、获胜了,但并不一定成长了。
“以赛促训”,很多时候是“赛”的目的达到了,“训”的目的却没有实现。
一场大赛,总有一些教师脱颖而出。如果教师的成长这么容易的话,那多办几场比赛,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很多事情真的不是那么简单,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尤其如此。国家层面已经对各种比赛进行了整治,恐怕就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寄希望通过比赛促进教师发展,那培养出来的最多是一群好选手,而不是一批好老师。
培养一批好选手,面子有了,实惠自然随之而来,但真的能让学生受益吗?我看未必。至少在准备比赛期间,学生不仅不会受益,还会利益受损。为了赢得比赛,教师的精力被分走一大部分,还哪有心思好好给学生上课?为参赛而调课甚至停课的事情应该不少吧。竞技比赛的“赛”让很多运动员早早地离开了赛场,“以赛促训”的“赛”是不是也会让教师早早地离开课堂?一位教师跟我讲,他参赛归来,告诉学生得了大奖,学生向他表示祝贺,其中一个孩子说:“太好了,以后您就可以安心给我们上课了。”他听了之后心情非常沉重,获奖的喜悦被愧疚冲淡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又以何为本?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并破解的问题。
淮南的橘子移栽到淮北,也不一定就会变成苦涩枳,但前提是要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让它适合橘的生长。“以赛促训”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教育生态适宜,它真的有可能促进教师成长。根本在于要转变对“赛”的态度。竞技项目和娱乐项目更适合用“赛”的方式推进,但教育既不是竞技也不是娱乐。教育生态中的“赛”,不要让它像竞技比赛的“赛”那样专注于“比”——市与市比、区与区比、校与校比,比来比去啥意思;也不要让它像歌手大赛的“赛”那样专注于“名”——名师并不是明星。
比来比去能让教育腾飞吗——赢了比赛就能赢得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吗、拿了一大堆奖杯能换来老百姓的口碑吗、某项大赛得了第一名就证明教育水平是第一吗……在竞技体育中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我国是体育大国,但仍不敢说是体育强国。
我们已经步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发展,何谓新发展,那就是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发展结果的高质量,更是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式的高质量。只有把“赛”看淡了,“以赛促训”才会真的发挥作用。可是,既然是要淡化“赛”,何必再搞什么“以赛促训”呢?
谁是“赛”的真正受益者,在这里发挥着微妙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