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偷走了学生的想象力

■ 张道明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教师讲一道填空题:()的苹果。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红红的苹果,香甜的苹果,大大的苹果……教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四四方方的苹果。”循声望去,是一个满脸自豪的小男孩。此话一出,四座皆惊,继而响起一阵哄笑。惊愕的教师随即“点拨”:“同学们,有四四方方的苹果吗?”学生迟疑片刻,整齐地回答:“没有!”小男孩涨红着脸,激动地回答道:“老……老师,我……我以后发明一种……四四方方的苹果。”老师沉着脸说:“那是以后的事,但是现在还没有这种苹果,不能填'四四方方的苹果’。”小男孩嗫嚅着嘴唇,悻悻落座。许久,他落寞的神情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小男孩的答案真的毫无可取之处吗?按常理,的确没有四四方方的苹果。然而,我们不能不佩服小男孩独特的想象力、不从众的个性品质。发明一种四四方方的苹果,是多么美好且富有创见的理想啊!

无独有偶,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样描写未来老师的样子:她会带着宠物进教室,头顶一只青蛙,眼镜上骑着两只蜗牛,嘴巴里养着一条清洁鱼,戴着来自巴西的温顺的蛇项链;吹一声口哨,教室外面会飞来一只猎鹰,停在她的肩上。抬起手来,袖口窜出绿色的蜥蜴帮忙擦黑板。打开教案,飞出一群彩色蝴蝶……这段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且动感十足。我在感叹小作者的诗性和想象力的同时,也深为身边学生独特思维的消失、想象力之匮乏,慨叹不已。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呵护学生想象的嫩芽呢?我想,首先,教师需有一颗“赤子之心”,一颗如初生婴儿一般的纯善之心;应多以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理解儿童的各种奇思妙想。

其次,教师要敢于不被“标准答案”遮望眼,少一些条条框框,多一些宽容。让学生永葆思维的敏锐与活力,想象的嫩芽才会茁壮成长。

只有当教师真正为了学生生命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才会不畏“标准”,努力呵护其奇思妙想,甚至是异想天开,让学生思想鲜活灵动,童心灿烂无比,释放无穷的想象力。如果如此,岂不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民族之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