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课033丨浑浑噩噩,只因心无所主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33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孟子·公孙丑上04》)


公孙丑已经知道了北宫黝、孟施舍和曾子的不动心,接下来他就问孟子:

老师你和告子的不动心,有什么区别?

孟子首先列出告子的不动心: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张居正解释说:

人于言语间,理有不达,却要用心思索以求通解,是心以言而动也,必舍置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于心。

人于处事时,心有不安,却要用力修为,以求妥当,是心又以气而动也。必制住此心,而不必更求其助于气。

孟子评论告子的不动心说: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心是根本,气是末。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是专以根本为急,而缓求其末,所以是对的。

至于不得于言,正应该反求诸心。琢磨清楚,才能说明白。但是告子却勿求于心,这不就是自己死心了吗。哀莫大于心死,这和不动心可是两码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接着解释: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也就是说:

志主宰着人的身体,是气的将帅。气充满人的身体,而听命于志,是志的兵卒。二者虽有本末缓急,却不可偏废。

志,固然紧要,而气次之。所以,人应当固守其志,使其卓然于内,以为一身之主宰;也应当善养其气,使之充满于身,为志所用。所以,要坚定自己的志,也不要滥用自己的气。《正义》言:

言志所向,气随之,当正持其志,无乱其气,妄以喜怒加人也。

公孙丑不明白了:

既然志重于气,人只要持守其志就可以了,却又说不要滥用其气,这是什么道理?

孟子继续解释说:

志和气是相互影响的。志如果专注于某一个方面,气自然随之转移;相反,气如果专注于某一方面,也一定会影响到志。这就像跌倒和奔跑。这只是体气上专注于某一方面的震动,但也不能不影响到志,造成心的浮荡。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是因气而动心,从而驶离了人生的轨道。

所谓的心、志、气,哲学意义上的阐释很复杂。在此,我们不做深入探讨,只是简单将志解释为志向(或意志),  气解释为意气感情,更便于理解。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有对志的通俗解释: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

志不立则气昏。无志之人,心无所主,每天只能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当然,立志不是做白日梦,更不是好高骛远,而是需要我们念兹在兹、知行合一地践行。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大家一起成长。明天见。

温故知新

孟子日课032丨世间事,不动心,不烦恼

孟子日课031丨成功的第一步,要学会借势

孟子日课030丨孟子为什么对管仲不屑一顾

孟子日课029丨找到你的人生方向,活出你的天命

孟子日课028丨权变还是坚守,你如何选择

孟子日课027丨哪怕世事多艰,也要护你周全

孟子日课026丨飘摇乱世下,小国的两难选择

孟子日课025丨出尔反尔,只能自食其果

孟子日课024丨恃强凌弱,不得人心

孟子日课023丨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孟子日课022丨真正的高手,都善于整合比自己厉害的人

孟子日课021丨民主之国,必先有公民意识

回复关键词“论语”,进入论语日课的学习

论语温故

论语温故丨尧曰篇第二十

论语温故丨子张篇第十九

论语温故丨微子篇第十八

论语温故丨阳货篇第十七

论语温故丨季氏篇第十六

论语温故丨卫灵公篇第十五

论语温故丨宪问篇第十四

论语温故丨子路篇第十三

论语温故丨颜渊篇第十二

论语温故丨先进篇第十一

论语温故丨乡党篇第十

论语温故丨子罕篇第九

论语温故丨泰伯篇第八

论语温故丨述而篇第七

论语温故丨雍也篇第六

论语温故丨公冶长篇第五

论语温故丨里仁篇第四

论语温故丨八佾篇第三

论语温故丨为政篇第二

论语温故丨学而篇第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