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课033丨浑浑噩噩,只因心无所主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33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孟子·公孙丑上04》)
公孙丑已经知道了北宫黝、孟施舍和曾子的不动心,接下来他就问孟子:
老师你和告子的不动心,有什么区别?
孟子首先列出告子的不动心: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张居正解释说:
人于言语间,理有不达,却要用心思索以求通解,是心以言而动也,必舍置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于心。
人于处事时,心有不安,却要用力修为,以求妥当,是心又以气而动也。必制住此心,而不必更求其助于气。
孟子评论告子的不动心说: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心是根本,气是末。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是专以根本为急,而缓求其末,所以是对的。
至于不得于言,正应该反求诸心。琢磨清楚,才能说明白。但是告子却勿求于心,这不就是自己死心了吗。哀莫大于心死,这和不动心可是两码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接着解释: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也就是说:
志主宰着人的身体,是气的将帅。气充满人的身体,而听命于志,是志的兵卒。二者虽有本末缓急,却不可偏废。
志,固然紧要,而气次之。所以,人应当固守其志,使其卓然于内,以为一身之主宰;也应当善养其气,使之充满于身,为志所用。所以,要坚定自己的志,也不要滥用自己的气。《正义》言:
言志所向,气随之,当正持其志,无乱其气,妄以喜怒加人也。
公孙丑不明白了:
既然志重于气,人只要持守其志就可以了,却又说不要滥用其气,这是什么道理?
孟子继续解释说:
志和气是相互影响的。志如果专注于某一个方面,气自然随之转移;相反,气如果专注于某一方面,也一定会影响到志。这就像跌倒和奔跑。这只是体气上专注于某一方面的震动,但也不能不影响到志,造成心的浮荡。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是因气而动心,从而驶离了人生的轨道。
所谓的心、志、气,哲学意义上的阐释很复杂。在此,我们不做深入探讨,只是简单将志解释为志向(或意志), 气解释为意气感情,更便于理解。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有对志的通俗解释: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
志不立则气昏。无志之人,心无所主,每天只能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当然,立志不是做白日梦,更不是好高骛远,而是需要我们念兹在兹、知行合一地践行。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大家一起成长。明天见。
温故知新
回复关键词“论语”,进入论语日课的学习
论语温故